咨询次数:1
咨询费用:0元
案例类别:孩子教育
案例简述:
咨询经过:
对不起,我想杀了我自己(上)
——说说内攻击
1.伤痕累累的初二
第一次见到小米,一眼望过去,看到她瘦小单薄的身材,我还以为是个五六年纪的小学生,一问才知道已经在读初二了。
确切地说,是“第二个初二”。
在小米读第一个初二的时候,因为被父母发现“早恋”,成绩下滑,父母不能接受一贯成绩优异的女儿变成“劣等生”,强行要求其复读。从“第二个初二”开学后不久,老师就经常发现孩子身上会有很多不明来由的伤,经了解,孩子在家中和学校里并没有虐待体罚或霸凌的情况,但女孩的身上、腿上总是会青一块紫一块,
母亲无奈地说:“这孩子笨手笨脚的,连走路都会摔跤。”果然,站在母亲身后的小米,眼神茫然,面无表情地低着头,书包从左肩换到右肩,又从右肩换到左肩,两个膝盖都有不同程度的淤青,脚尖互相踩来踩去,仿佛永远不知道如何安置自己的手脚,似乎从头到脚都在验证着母亲口中所说的“笨手笨脚”。
可是,一旦单独和我在一起,小米就会变得动作轻巧,眼神灵动,时不时还会流露出少女俏皮的表情,跟方才完全判若两人。问到她身上的伤,她笑着说:“我很笨唉,走路都会摔跤。”一边这样说着,一边随手拨弄着咨询室里的魔方,几分钟就把一个三阶魔方轻松复原。我在心中暗暗赞叹,要知道,第一次复原这个三阶魔方足足花了我几个小时的时间,我无论如何也无法将这样的一个孩子跟“笨手笨脚”联系到一起。
小米笑嘻嘻地把她纤细的手臂展示给我看,上面一条条已经愈合和正在愈合的伤痕,颜色从浅到深,整齐划一,明显是一起有预谋、有步骤的自伤事件。小米若无其事地跟我描述着整个过程,每一次觉得痛苦的时候,她就会轻轻地割自己的手臂,流出一点点血。她轻轻跟我说:“我很小心的,不会割很深。”我心疼地问她为什么这样不爱惜自己,她扬起头笑笑,眼神里带着嘲讽:“我为什么要爱惜自己?”
说起“早恋”,小米神色黯然:“其实我真的不是特别喜欢他,但是每次妈妈骂我不好好学习的时候,我就忍不住想找人说说话。”
“想找人说说话”——听到这句话,我感到一阵心酸。
“第二个初二”,小米并没有变得轻松,没有了可以倾诉的同伴,面临更大的精神压力,小米选择了伤害自己。开始时,小米只是会特别地“不当心”,把自己摔得鼻青脸肿。面对女儿的“笨手笨脚”,父母焦急又无可奈何。此时此刻,小米感觉到了莫名的快感。到后来,逐渐发展到用美工刀划手臂。“其实我还想在腿上划来着,但是怕弄脏床单”——小米说。作为咨询师,听到瘦小的小米若无其事地说着这些话,我只觉得心里一疼,好像一把美工刀从心头划过。
我住在这个身体里,但我没有使用它的权力。
这个躯壳不属于我,不能哭泣,不能呐喊,我爱惜它做甚?
2.何为内攻击?
小米是如此聪颖,稍加启发,就很快领悟到内心真实的需要,并学会和掌握了正确的表达方式。父母也意识到了自己的武断和对女儿过多的控制,亲子关系得到很大改善。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此幸运,还有太多的孩子,用更加隐蔽的方式来攻击自己,甚至直到终其一生都在用各种方式伤害着自己。
这种孩子通常特别善解人意,早早就掌握了察言观色的本领,一言一行都特别能顺应父母的心意,表现得极其“懂事”。他们从不惹是生非,永远不让人操心,常常让人忘了他们还是孩子,甚至忘了他们的存在。
他们常常对社会无害,从不会攻击、伤害别人,但是无一例外,他们都不爱惜自己的身体。
“攻击”是指向有生命个体的行为,如果指向外部生命体,即攻击他人,便是外攻击,如果指向内部生命体,即攻击自己,则为内攻击,上文提到的小米的故事就是青少年内攻击的典型案例。
青少年外攻击的显著表现通常为打架或敌意性攻击,统称为攻击冲动,内攻击则更多表现为各种形式的自虐、自伤、自残,甚至自杀。大量研究都发现,攻击冲动在青春期迅速上升,大约在13~15岁时处于高峰,此后迅速下降。下降并不代表攻击行为消失,恰恰相反,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攻击行为变成了危害更大的反社会行为,从而导致了犯罪。
关于这一点,精神分析理论试图用人类的“死本能”来解释,弗洛伊德在《超越快乐原则》一书中,提出了“生本能”和“死本能”的假设:生本能是指向生存、繁衍的一切本能趋向,而死本能则相反,是一种趋向毁灭和侵略的本能,朝向生命的毁灭、瓦解和死亡。内攻击和外攻击只是“死本能”的一体两面,而当这种“死本能”指向自我的时候,个体所体验到的痛苦往往更加深刻而长久,而且,和外攻击一样,会随年龄增长而升级。
这种孩子长大后就变成了“杀人犯”。他们杀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他们采取的方式也很隐蔽,像小时候一样,让人无法指责。
在他们之中,有的人会成为工作狂,疯狂透支自己的体力;有的人会陷入抑郁症、暴食症或厌食症;有的人有烟瘾、酒瘾,或某种软性药物依赖;有的人会长年经受胃病、胰腺疾病或其他慢性病的折磨……
总能找到一种方法伤害自己,一刀一刀,慢慢杀死自己。
经验感想:
给父母们的话
作为父母,请不要这样对待你的孩子:
1.羞辱或经常批评孩子
2.威胁,对孩子吼叫
3.让孩子成为被取笑的对象,或是使用讽刺去伤害孩子
4.责怪,让孩子做替罪羊
5.让孩子做有辱人格的行为
6.不认可孩子自己的人格独立性,试图去控制他们的生活
7.逼孩子太紧,或是不承认他们的局限性
8.将孩子暴露于痛苦的事件或情境,如家庭暴力或是吸毒
9.不去促进孩子的社会发展
10.不允许孩子交朋友
11.长期忽视他们
12.生活中缺位
13.操纵孩子
14.不向孩子表达任何正向感受/不祝贺他们的成功
15.跟孩子互动时不表达任何情绪,也被称为“情感忽视”
如果由于各种原因,您的孩子出现了自伤、自残、自虐的迹象,请尝试以下方式:
1.沟通 停止批评和控制,放下“家长”的架子,主动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真实需要。
2.解释 如果家中存在夫妻矛盾、婆媳矛盾等,并因此经常争吵,此时请试着跟孩子解释:大人也有自己解决不好的问题,但这不是你的问题,你不需要为此负责。
3.求助 寻求专业帮助。让孩子有机会接触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可以为孩子提供安全、可靠的宣泄渠道,通过咨询师的专业指导,从而避免长期的情绪创伤带来更大的伤害。
4.成长 作为父母也需要自我成长,心理咨询不仅可以帮到孩子,也一样可以帮到家长。孩子出现问题,可能只是家庭深层问题的部分展现,要想真正解决隐藏在家庭内部的深层问题,需要父母付出更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