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个案分析:从满足症状背后的真实需求走向疗愈
2019-02-15   26630次阅读   1个赞

咨询次数:1

咨询费用:100元

案例类别:人际关系

运用的技术:催眠和意象对话以及NLP和认知

案例简述:

案主37岁,已婚,自述与父母关系很好,没有任何冲突,原生家庭和现有家庭状况都很好,自己也很努力工作(备注:“好”以及“任何”有时候也是一面盾牌,可以让我们不去看见事实和本相。是保护也是一种防御。)。来访者叙述因为无法控制的症状:在与人交流过程中,自己会溜号,同时会不断的强迫自己关注对方的嘴巴,或者自己的嘴巴(越操控越失控),为此很苦恼,影响情绪和工作,特来咨询。持续时间大概2年多,最近严重了。

咨询经过:

题记:一个比喻:有一堵墙,咨询师翻不过去,来访者也翻不过去。但是,站在咨询师的肩膀上,来访者翻过去了。在一面镜子面前,你能逐渐看到自己的一切。不过,任何物质性、可计算的存在,都不能成为这样一面镜子,只有一个真正存在着的灵魂才可以。 而好的咨询师就是这样的一面镜子。我愿意成为这样的咨询师。   案主37岁,已婚,自述与父母关系很好,没有任何冲突,原生家庭和现有家庭状况都很好,自己也很努力工作。(备注:“好”以及“任何”有时候也是一面盾牌,可以让我们不去看见事实和本相。是保护也是一种防御。)来访者叙述因为无法控制的症状:在与人交流过程中,自己会溜号,同时会不断的强迫自己关注对方的嘴巴,或者自己的嘴巴(越操控越失控),为此很苦恼,影响情绪和工作,特来咨询。持续时间大概2年多,最近严重了。 “自信度降低”,最初他这样评估自己的症状,“其实是缺少自信,最主要的是我现在和别人说话很不自然,老是集中注意力到自己的嘴上,不能随心所欲的放纵的表达”。 “降低”证明曾经很高;焦点转移的背后,一定有不被满足的需求;“随心所欲”其实代表着一种追求完美,背后仍然是制造痛苦:而有时候,痛苦是一种惩罚自己的方式;因为没有惩罚,就无处安放愧疚。而“放纵”这个词背后,也许更有深意。我使用后现代心理学技术:艾瑞克森的催眠做底色和背景,应用能量心理学结合意向对话和NLP的内感官元素的变化,可以快速有效的解除症状。然后再去触碰症状背后的的核心信念,或者修正,或者重建。通过放松和自由联想,案主谈到最近有两次工作的变动没有得到预期的提升,这个症状有所加重(只是加重),向前继续追溯,大概青春期15岁左右的时候也有过类似的症状,只是持续的时间很短,不到两个月(具体原因记不清:压抑的本质是,不愿面对深层的痛)。然后又通过对感受的链接(感受没有时间线,会不断的直接到达最初的记忆),案主谈到自己曾经和好友做过一次投资,年轻人的雄心勃勃让他不仅动用了自己全部的资金,还动员父母投资半生积蓄。最终失败,觉得让父母很失望,自己很愧疚:
“一方面是自己的好哥们儿,没法去责备,另一方面是父母的血汗钱(很多)打了水漂,却没有机会表达内心的愧疚,这样内心的折磨,太不舒服了。” “所有的投资人都损失了吗?” “他自己也损失惨重”他抚摸着自己的嘴巴说。 “父亲有责备过你吗?”我继续问。 “没有,从来没有。”他回答。 “你有主动去交流过吗?” “没有。”愧疚是一种非常消耗的能量,如果既不能被表达,又不被允许看见(案主自述从没有对任何人倾诉过),这样的冲突(能量需要出口)就会被转移,案主集中到嘴巴上:不吐不快,却吐无可吐,只能紧紧封锁:多么直接的象征意味。而能量的郁结总要寻找出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社会如此,身体也如此,身体的症状就像梦,一个是情绪(能量)的信使,一个是潜意识的信使,全在于我们如何解读。换个角度,一个人对痛苦的理解有多深,对生命和爱的理解就会(可能)有多深。所以,对待事件,情绪,和感受的态度,如何解读,更重要。童年的记忆可以暂时放过,但必须承认,这些事情是相关联的(时间线的延续,堆积,爆发),而工作晋级的失败虽然是最近的事件,只是加重了症状,是最后的那根稻草,却不是最初的始作俑者。
   一个希望成为父亲骄傲,家族荣耀的男人,投资和事业的双重失败,因为不敢,也无法面对,便成为内心无法遮盖的耻辱和秘密。
   就算是秘密也需要被照见,被看见。至少是我们自己。征得案主的同意(所有的冲突都是门和窗口,是机会和可能),简单的呼吸放松后,开始与内在的自己对话:“我希望得到你的支持和帮助,让我可以更好的去看见这些症状背后的动机和原因,可以吗?”当他发出这样的邀请的时候,他看不见内在的小孩,他也不愿意出现。   “他是愿意支持你的,是吗?就算他不愿意露面。”然后是更多意象:不愿意设置栅栏的小木屋,孤零零坐落在渺无人迹的荒野;屋子周围只有绿草,门是木制的,室内简单的摆设。
  “有一点孤单和冷清”,他说。
   “其实门旁边还有一个地下室,你愿意去看一看吗?”
   “不愿意。”他回答,沉默了一下。“我有点害怕,和恐慌。”
   “我会一直陪着你的,只要你愿意,你也可以随时告诉我你的感受,或者停下来。”应用意象对话,一步步疏解情绪,画卷慢慢重新展开,变得丰富,立体:木屋变成了双层别墅,屋内变得温馨、温暖和安全,然后走进地下室,面对憔悴疲惫的另外一个自己,愿意去陪伴,去对话,去和解,去整合,去疗愈。 然后带着焕然一新的自己,走出黑暗,走进新的世界。然后邀请沉默寡言的父亲来到面前。“你愿意对父亲说些什么?”我引导着,“就在此时此刻。”“其实,”他嗫嚅着,选择这词句,其实到此时此刻,他的语言已经变得流畅,之前复述我的语言的时候,经常更改词句或者顺序。就像他所说的,表达障碍已经有效解除。“其实我也很愧疚”他继续说,很多很多话,然后眼泪流下来。面对面(即便是想象中)把该说的都说了,该表达的都表达了,情绪得到疏解,压力得到释放,内心的冲突被被看见,被理解,被转化,开始流动:爱可以被表达的那一瞬间,僵硬的关系就开始有了温度。人在那一瞬间,也变得通透。找到每个案主重复上演的故事脚本,找到故事内在的逻辑(逻辑不一定合理,但是一定是来访者自己的逻辑,因为心理学是现象学,不是科学。),我们就可以转换角度,维度,从而改变案主内心的那个画面的颜色,温度,以及画面背后的感受和信念。
   案主如果愿意更真实和真诚的表达自己的过去(故事),愿意为了一个更好的自己去成长,效果自然不一样。备注: 建议和作业:    第一,希望能够继续做个案咨询,解决更多情绪管理模式和心智模式的成长;第二,希望能够在今天的个案中,清晰了解我们沟通的几个原则:首先接受和允许自己有任何的情绪任何的想法任何的感受,这都是我们此时当下的真实的表达和表述,只需要看见,除非我们做了违反道德和法律的事实,否则我们内心的一切想法感受都只限于我们自己,无关他人也无需谴责和愧疚。第三,持续的成长持续的觉察,每天都进步一点点,这无论是你还是我们所有的人,都是可以做到的,也是我们能够做到的。

经验感想:
找到每个案主重复上演的故事脚本,找到故事内在的逻辑。(逻辑不一定合理,但是一定是来访者自己的逻辑,因为心理学是现象学,不是科学。)我们就可以转换角度,维度,从而改变案主内心的那个画面的颜色,温度,以及画面背后的感受和信念。    案主如果愿意更真实和真诚的表达自己的过去(故事),愿意为了一个更好的自己去成长,效果自然不一样。


1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
免费热线(400-626-0852) 在线客服

早8:00~凌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