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你真的想成长吗?
2016-10-02   14335次阅读   13个赞

咨询次数:8

咨询费用:1500元

案例类别:个人成长

运用的技术:精神分析

案例简述:

来访者是一个躯体化症状的患者,35岁男性,公务员。发作性心悸、胸闷2年。反复看内科,没有发现器质性心脏病。服用抗焦虑药物有效,停药以后就会复发。但患者非常纠结,不想依赖药物。想通过咨询来停药。前七次基本关系建立。此次咨询直奔来访者症状背后的心理学动力,让其明确其所在的心理位置和其真实的心理动机。

咨询经过:

咨:今天是你自己要来的还是妻子要你来的?访:是我自己要来的。咨:说说你的困惑吧。访:我这一阵感觉不好,总是胸闷、心慌、手心出汗。恐惧。不愿去上班,不敢一个人呆着。咨:在家里没事儿?访:嗯!在家好些,但是一个人呆着有时也会有症状。咨:在单位什么情况下就有症状?访:紧张、恐惧时。咨:恐惧什么?访:害怕担责任咨:出什么事情了吗?访:没有出啥事儿,就是害怕有事情会发生,怕发生了事情要担责任。咨:害怕担责任!多大年龄的人可以不担责任?访:我不是害怕所有的责任,家里的责任我愿意担,就是不愿意担工作中的责任。咨:在家里呆着有人给你发工资吗?访:没有!还是得上班~我害怕一个人呆着~咨:多大的孩子害怕一个人呆着?你感觉你的心理年龄是多大?访:我还不如一个上小学的孩子!咨:你感觉你是多大年龄?访:3岁吧。咨:你来访的目的是什么?访:消除症状。咨:你服药效果不是很好吗?访:但是我不想依赖药物,一停药就反复。咨:你咨询的目的是什么?访:希望你给我一个方法让我停掉药,不发作症状。咨:你想从对药物的依赖转为对咨询师的依赖?访:是的。咨:多大的孩子才会产生依赖?访:小孩子咨:你的咨询目的是什么?访:我想能够过正常的生活,没有症状。咨:你又在说症状,有用吗?你把时间浪费在症状上是在浪费时间浪费钱。访:是的。我想不再恐惧害怕。咨:不再恐惧什么?访:不再恐惧责任。咨:什么年龄的人能够不恐惧责任。访:正常的成年人咨:你的咨询目的是什么?访:我想成为成年人咨:你想从一个3岁的小孩一夜之间变成成年人吗?访:是的。咨:这恐怕是天方夜谭吧!访:是的,这有些难,所以才找咨询师,希望你给我个方法。咨:你想成长?访:是的。咨:你为你的想法做出过什么努力?访:这个~还真的没有做过什么。你上次让我写日记,我感觉没有用啊!咨:你没有尝试过怎能知道有没有用?访:我感觉生活每天都是平平淡淡的,没什么可写的啊!咨:既然每天都是平平淡淡的,那就平平淡淡过日子好了。你为什么来咨询呢?访:可是我有症状啊。咨:有症状的日子是平平淡淡吗?访:不是!可是写日记真的有用吗?有用这个办法疗愈的吗?咨:这得问你了,你想改变自然就有用,不想改变自然就没有用!访:以前我也尝试过脱敏疗法,但是没有用啊!咨:这次你还想用你的老办法再次证明给我看,写日记没有用。然后责任就不在你了?访:嗯!是有这个意思~咨:你究竟想不想成长?访:我一想起来改变,就感觉很难~咨:所以你不是真的想成长!访:我想改变。咨:你是在哄着我玩的吧,你想改变,你为你的想法做出什么呢?访:我回去还是写日记吧咨:能坚持一次?两次?访:我也不知道。咨:坚持一次、两次然后说没有用,就可以停止了?就像吃了两口饭没吃饱,就说吃饭不管用,于是就不吃了?
沉默~访:我们还是换个话题吧,这好像很沉重。咨:又想逃走了?访:你好像在逼我~咨:你说是在逼你吗?是我逼着你成长吗?访:哦!不是。咨:你的成长跟我有什么关系吗?访:没有!是我自己想成长。但是我困惑,我想让你给一个方法。咨:没有方法,即便有方法,对你也没有用,因为你并没有真的想改变。访:我感觉无路可走。咨:你没有动力,指给你路你不走也相当于没路。你有动力,不指给你路,你自己走就是一条路。访:我还是希望你给我一个方向。咨:好吧!那我告诉你:只能靠你自己,咨询师只是一个见证者。访:你给我见证和信心就好!咨:只能给你见证,信心来自于你自己改变的决心~
沉默~~~访:咱们换个话题吧!太沉重了~咨:想成长,又想轻松!哪里有这等好事?
时间到了今天就到此结束吧。

经验感想:
总结与体验:第一次体验精神动力性的咨询风格。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首先确立自我的位置:我只是一面镜子,一个路标,我给与来访者的回馈就是时刻让来访者能够看到他自己的位置。既要不跟来访者卷入,又要时时跟进。他在哪里我就在哪里给他树一面镜子。让来访者不管向哪个方向逃避,都能够看到自己真实的状态。因此不得不认真地来面对自己。这个案例中,来访者处于一个依赖状态,心理年龄处于幼儿阶段。在这个阶段不愿承担责任,又不能够单独和自己相处。来访者的症状,恰恰是其内在心理动力的体现。因为有症状,单位领导不敢给他重任,他就可以心安理得地不承担责任。因为有症状,就可以需要家人陪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依赖。甚至在前几次提到和父母分开居住,来访者存在主观拒绝,声称和父母分开就是不孝。这些都是拒绝分离的表现。在这次咨询中,作为咨询师单刀直入,直奔其症状背后的心理学动力,让其看到他所处的位置。当其体验到自己的位置是一个幼儿的时候,接下来就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明确咨询的目的。是真的想成长,还是想通过咨询这种形式来强化自己是病患者的身份从而逃避成长的责任。显然这个来访者的内心并没有做好成长的准备。他想从对药物的依赖转换到对咨询师的依赖。形式上变了,实质上没有变。而且曾经长期做过催眠疗法、脱敏疗法均以失败告终。这就是来访者在把责任推给咨询师或者心理学方法,以此来解脱自己动不了的责任。所以在这次的咨询中,就明确提出来,咨询师不为你负任何责任,咨询师只是见证者而已。成长与否决定于来访者,成长的力度来自于来访者的决心。甚至成长方法的有效性也决定于来访者的决心。患者在此处感觉有被逼迫,感觉自己不得不面对自己,这就是这次咨询的意义所在。
来访者必须面对自己内心的真实意愿,是真的想成长还是只想换个方式推脱责任。让来访者确认自己的意愿也是咨询的目的之一。


13个人已点赞

评论(4)

雄**

2016-10-14 07:25

很有收获,感谢分享

踏**

2016-10-10 21:48

谢谢李老师这段时间的陪伴与用心体察

水**

2016-10-10 21:28

谢谢你的支持和鼓励

h**

2016-10-10 21:27

李志梅很棒,我支持你

没有更多了
免费热线(400-626-0852) 在线客服

早8:00~凌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