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次数:1
咨询费用:0元
案例类别:恋爱婚姻
运用的技术:危机干预,行为干预,认知疗法
案例简述:
咨询经过:
经验感想: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指受害者对犯罪者产生感情,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情结。 故事中的潇潇默许侵害行为、期待犯罪对自己的关注、不愿意离开犯罪、希望犯罪得到幸福,符合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咨询干预,为潇潇设计了三阶段的自救措施: 一是唤醒自救愿望,修复自我保护意识和隐私边界意识; 二是建设边界的措施,排除后续受侵害的隐患; 三是力量对抗,修复自信自尊。 只可惜第二阶段尚未开展完全,便中止了。 但这也在我的意料之中,毕竟,根据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以往案例的后续治疗报道,受害者的恢复过程十分艰难,心理阴影和受害倾向伴随着后半生。 如果在生活中,遇到了有暴力倾向的伴侣,如何避免自己“越陷越深”: 一是永远保留行动和通讯自由。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社交需求处在基本需求和高级需求的中间,正如一个桥梁,链接着通往更高级的社会化的生活,象征着人的独立。 如果去哪里、和谁往来都要被控制或者干涉,那么你和伴侣之间产生了人格独立性的侵犯问题,偏离了舒适的亲密关系的轨道,独立性丧失了,个人的经济、社会地位、思维等发展也会受阻。 二是投资卷入平等。 尤其是生活在一起的伴侣,把握“平衡”是互相尊重的基本前提,不过度付出,也不一味想着占便宜。 根据精神分析中的“反向投射”,过度付出另一端是过度指责,常常有人在婚姻中挂着“我对你这么好,你竟然这样对我”的口头禅,看起来是被照顾的收益一方其实承受着精神的谴责。收回自己的“付出”,意味着克制自己的控制欲,很多人不愿意停止付出,是害怕没有理由控制对方,不肯放弃对对方的精神施压。 三是为分离做”心锚“ 常常反思自己最害怕失去的是什么,时常练习“准备失去”。 “心锚”是生理心理科学领域的一种功能,属于“条件反射”中的一种,指一种情绪/心情和一种行动/表情对应链接。 简单来说, 是指做好对某一件事具体的心理准备。 心锚是一种永久性的体验,当你建立心锚之后,那么在任何时刻你都可以得着它的力量,能更快地适应这个时刻发生的事。 为分离做心锚,能够在对方突然毫无征兆离开时,自己能够尽快接受事实并适应,减少对彼此正常生活与工作的消耗,把对个人事业发展的牵连降低。它和”依赖“是一对天敌,和”独立“是伙伴。 能够常常练习“准备失去”,那么会更淡定从容地经营当下的关系,让身边的伴侣舒服,关系反而会更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