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怀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一
当 “少年”这个词被使用的时候,往往会与炽热、纯洁、珍贵等美好意象联系在一起。理想,初恋,多少美好皆源自于斯。
但当“大人”们使用这些词语时,话外音——“天真”,却极少有被消除的时候。炽热是难以长久的,初恋是没有结果的,理想是用来缅怀的。大人们轻松愉快地评判着少年们的爱与痛,仿佛天然就高了他们一等。
“天真”的“少年”,要怎么才能长成“厉害”的“大人”?
在电影《少年的你》中,被霸凌的少女陈念认为,高考后他们就成了大人。长大,仿佛可以是一瞬间的事,只要获得“资格”就行。只有长大了,他们才能与家长、老师、警察等这些大人们平起平坐,自己的想法、情绪和感受才有可能被认真对待。
否则,大部分的大人们在对他们说话时,总会习惯性地用一个句式“你怎么就不……?”省略号中的规条仿佛天经地义一般应该被执行,无论规条指向的对象现在处于怎样的状态。
而“资格”之一,就是高考。
从这一点上看,电影中的高考已经不单纯是一场考试,而是一个少年证明自己有资格作为大人发声的一个测试,也是像陈念、小北这样平素心声无人在意的弱势群体们,让自己被他人听见的,几乎唯一的方式。
为什么他们这么需要被人听见?
因为只有说话有声,才有可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大人们也许都忘了自己作为少年时,有多少次面对大人的权威委屈难当却无力伸张。这种对自己命运无能为力的感觉,谁都难以忍受。
二
如果各种方法都试过了,怎么办?胡小蝶选择了——死。
胡小蝶死于什么?
毫无疑问,最主要的心理动因是霸凌导致的精神崩溃。
但是,令她崩溃的绝不仅仅是霸凌带来的伤痛,从电影的寥寥几笔中,我看到了一片浓重的、来自大人世界的阴影。
胡小蝶跳楼、陈念被拍视频后,老师、警察都感到痛心疾首:“为什么不告诉老师?/为什么不报警?”
为什么呢?
因为,主宰某些学生内心的,可能不是大人世界常见的理智逻辑,而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原始逻辑。
法律之所以会划定14岁、18岁的量刑界线,是因为主掌人类理智的大脑前额叶,需要在青春期后其功能才会逐渐趋于完善。在那之前,青春期荷尔蒙大量分泌使得孩子容易处于躁动的状态,理智脑的力量又相对薄弱,因此行为本身受原始脑的影响也就更明显。
以魏莱为首的那几个恶之少年,她们脑中运行的就不是理智的成年人逻辑。她们霸凌,是因为这样做很解压、很愉快、很爽,霸凌行为满足的是弱肉强食、站在食物链顶端的原始本能,她们不会去理性地考虑道德、法律、后果等大人在乎的事情。
在动物世界里,一只动物如何保证自己的安全?它要么亮出利爪、吼声震天,要么默默隐匿、迅速逃遁。
一只狮子在与入侵者搏斗时,不会只让对方流一点血小作惩戒,希望其羞愧败退。它一定会在对方身上撕开一大块伤口,让对方再也无力进犯。
所以,在我做过的很多校园霸凌的个案中,很多饱受折磨的来访者会在谈及老师、辅导员的“帮助”时,眼中更添一层绝望:“老师只是说了霸凌者几句就完了,结果,他们欺负我时更凶、更隐蔽了。”
所以,当胡小蝶被霸凌时,其他同学都采用了沉默围观的态度,连善良的陈念在面对胡小蝶希望和她做朋友的渴望眼神时,目光也选择了闪躲,她知道自己敌不过魏莱她们。
但是,天真的大人们啊~~他们很少进入孩子的世界中,设身处地理解孩子的处境和感受,更多是凭自己在成人理性世界里的生存体验,就认定孩子的霸凌问题应该、也可以按他们的想法解决:
“你怎么不告诉老师呢?”
“你为什么不更坚强些?”
“你干嘛和他们一般见识?”
当大人们以这种方式来“帮助”孩子时,在孩子眼中不啻于切断了这条救援通道。如果你都不能理解我,你如何能真的帮助到我?当你的帮助其实是在伤害我时,我如何能接受?
所以,逼死胡小蝶的除了魏莱等人的霸凌,大人天真而残忍的评判给胡小蝶带来的绝望与委屈,也需要算上一份。
三
带着原始脑生活在丛林法则之下,人对于利弊得失的评判标准,也会渐渐发生变化。
我曾给一个十七岁的女孩做过咨询,她在旁人眼中是标准的太妹,逃课,打架,抽烟,纹身,交混混男朋友,与父母吵架。她的妈妈在咨询室痛哭流涕,说不懂女儿为什么不能理解这是在毁自己。
当我和女孩沟通时,看到了她生活的那个世界:在她身处的那个学校,只要落单不合群,就会成为被众人欺负、嘲笑的对象。初二时,所谓的好友狠狠伤害过她,从那时起,她发誓再也不想当一个弱者,要让别人害怕自己。因此,打架、抽烟、纹身,以及那个混混男友,都是在告诉那些被原始脑驱使的女孩们:“老娘不是好惹的!”
但是,为了这些保护色,她必须有所牺牲。如果反抗他人欺负时,她想一个电话叫来一帮姐妹,那么她就需要在姐妹们电话喊她时保证到场。如果她想混混男友罩着自己,她就得陪着他混各种地方。打架、谈恋爱、出去混,这些都需要时间,女孩也清晰地感觉到,自己离考上大学的梦想越来越远。
但是,她实在不想回到当年被欺负的境地之中了。“如果活着是被人嘲笑、欺负,踩在脚下,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我不想那样活着!但是,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女孩流下了眼泪,“曹老师,帮帮我!”
不理解少年内心的需求,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的三观是“好”的,是可以“解决”问题的,这是大人们最天真的地方,也是对少年来说,最残酷的地方。大人们“以爱之名”,常常给少年们带来二次伤害。
《少年的你》中最令我心碎的一幕,是陈念与小北被分别审讯时,警察以“囚徒困境”的话术对他们进行精神施压,希望摧毁他们的信念,承认罪行。“囚徒困境”基于人性的自私与脆弱,在利益面前能不动摇的人,真的不多。警官们理直气壮地相信,如果小北替陈念顶罪坐了几十年牢,那么陈念必然会一生难安。
是的,我完全同意这一点。但是,为了避免这一悲剧的发生,大人们采用了囚徒困境的话术!
如果陈念和小北中有一个人顶不住,心防崩溃了,那么TA在得知内情后会有什么感受?悔恨、自责、失望、愤怒……先崩溃的那个,可能会觉得自己是个懦弱的混蛋,不配被爱。而被出卖的那个,可能会永远失去对他人单纯而深挚的信任。这样的结果,难道就不会影响人的一生吗?以这种做法来防止错误的发生,难道不是五十步笑百步吗?
大人们啊,你们的做法真的那么理直气壮吗?你知道为什么我们不相信你们吗?因为你们一直强行按自己的方式处理问题,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失望,最终丧失了“大人真的可以帮到我们”的信心!曾经你们没能理解我们,现在拿什么让我们来相信你?
大人们,除了威逼和欺骗,你们就没有别的方法和我们沟通了吗?
四
在和那个女孩商量过后,我们决定拜托女孩的家长去找到学校里的一名女老师,深入沟通情况后,让女孩寄宿在老师家里。这样,女孩每天由老师带着来上课,放学第一时间由老师领着回家,霸凌的学生忌惮老师不敢再下手,她也借“被老师严管”的正当理由回绝了“朋友”和“男友”的邀约。在母亲眼中从来不服管的女儿,现在心甘情愿地让老师好好管自己。忽然没有了过往熟悉的支持系统,女孩内心本能地感到失落、害怕,很久没好好念书了,她也很不适应。
生活的难题从来没有轻而易举的答案,人生路上还有很多的难关需要克服。但女孩慢慢开始学会了一点:她可以向理解自己的大人们求助,而且得基于实际情况和自身需要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死的办法解决不了灵活多变的问题,只有切身理解、体会到了问题的真相,大人们才能建立起一座通往少年内心的桥梁,大人的帮助,才可能真正滋养少年的心灵。
否则,大人们的天真,只会继续书写一部又一部的少年残酷物语。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