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遇到朋友家的五年级孩子做国庆节作业,“阿姨,‘爱祖国’三个字应该用什么颜色?”
我很诧异,因为他用了“应该”两个字,“这是你的作品,你喜欢用什么颜色就可以用什么颜色!”
他噘着嘴,说他的画报好多次没有被老师选中贴出来,妈妈已经多次提醒他,这次要好好完成!“上次的画报就被我妈撕了!”
于是他在每一种颜色的选择上,都要尽量贴合老师,家长的用意。
我把孩子的情况反映给朋友。朋友无奈地说:“没办法啊,谁不讨厌学习啊!但是不学习没有出路啊,我们也想素质教育,光素质教育能出大学生?!”
这是现在教育体制下的家长普遍存在的学习焦虑!家长教育孩子的终极目标:是让孩子上大学!而不是让孩子喜欢学习!
学习的主体本应该是学生,但是却默默承担了很多家长的需求。
例如:有些家长年轻时候没有上大学,工作后感觉学历上的差距,就特别希望孩子能有更高的学历;看到别人家孩子学钢琴、学毛笔字,参加各种比赛获得各种奖励,就不甘落后,也给孩子报上,生怕自己孩子没有一技之长,被别人说,这是父母没有“教育”好的结果。
孩子渐渐感觉学习不再是开心的事,而是一种负担,好像在给父母、给老师完成任务!
于是我们经常见到高考后就撕书,进入大学就开始玩乐,毕业之后找工作迷茫,没有方向。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和史蒂文·梅尔( Steven Maier)在上世纪60年代末期和70年代早期进行了形成该理论基础的首次实验。实验过程是给狗电击,一共分A/B两组,A组的狗对接受的电击无法控制、无法预测,B组狗在一定程度上有控制权(有条件可以躲避电击)。之后,狗狗被放置于另一个笼子里,中间由一道低矮的障碍物隔开,只要跳过中间障碍物就可以免受电击。当研究者打开电闸时,有意思的情景出现了:A组的狗(实验中无规律电击并无处可逃的狗)根本不尝试跨过障碍物到安全的另一边去。
我们在人身上也得到了类似的验证,如果一个人总是在一项工作上屡次受挫。他就会在这项工作上放弃努力。甚至还会因此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无法救药。
而事实上,我们并不是“真的不行”。而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这种心理让人们自设樊篱,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破罐子破摔。比如,认为学习成绩差是因为自己智力不好,失恋是因为自己本身就令人讨厌等。
就像文章开头出现的小男孩,绘画屡次受挫之后,他就真的,“不知道”该怎么画了!
所以,孩子不爱学习,有可能是被教出来的。
许多教育专家会讲,小学是培养学习习惯的时期,特别是一二年级,一旦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孩子就逐渐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兴趣,这就为以后的学习成就会打下很好的基础。
一节40分钟的课,老师只能按照教学进度面向全班几十个学生集中教学。但每个孩子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不同,老师不可能一个个去问“你懂了吗”,所以老师要通过每天的作业来评估孩子的学习情况。
小学生家长最头疼的就是孩子写作业。很多家长都感慨,不谈作业母慈子孝,一做作业鸡飞狗跳。作为父母,如何让孩子在通过完成作业养成爱学习的习惯呢?
这里澄心给家长们6条建议:
1、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
有些孩子书桌周围,有鱼缸、兔笼,或者游戏机、玩具箱等;还有家长说是陪孩子写作业,实际上在旁边看手机,抱着平板打游戏,这些对于注意力本就不太好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很大的干扰,很容易让孩子写作业拖拖拉拉。
不过现在大部分家庭,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不但孩子写作业有单独的房间,而且很多父母连电视都不敢看,生怕打扰他做作业。有些家长什么也不干,专心坐在在一旁,盯着孩子的笔头,“这一行写歪了,擦了重新写!”、“这个词不是刚读过么,怎么又忘了!”
这样“及时”的纠正,实际上也在一直打断孩子的注意力,所以,为了让孩子专注于作业,家长在旁边最好也拿一本书,或者做一些简单的文字工作,安静地陪着,先让孩子自己完成作业,再和孩子一起总结。
2、鼓励孩子自己安排学习娱乐时间
有些家长常有这样的念头,“孩子在学校就把作业做完了,回到家没事干,总拿手机打游戏,我得给他报个班或者买点课外练习册,把他的时间填满”。
家长的出发点是丰富孩子学习内容,但这对孩子来说,是最消极的暗示。孩子接收的信息是:我作业做得越快,爸妈就会布置更多的作业,那我不如慢慢做。
如果孩子快速完成作业后,就能获得一个小时的支配时间,至少在作业完成速度上,家长可以放心了。如果您还担心孩子完成的质量,可以给孩子提出一点建议或者奖励,“如果正确率也提高了,下次,你还可以多二十分钟的自由时间。”
“一个没有控制感的孩子,也不会有责任感。”
——德国教育学博士 加利·兰德雷斯
3、定好的规矩,家长先遵守
如果你和孩子制订了学习计划,那就要和孩子一起重视学习计划。把进度条、规划表、完成情况等张贴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并率先遵守。如果和孩子约定:晚饭后先完成作业再看电视,那就在晚饭后开始执行,尽量不要因为其他小事而更改。
如果孩子写作业效率不佳,总是感觉疲惫,可以在书桌上放一个计时器,以每30分钟为一个时间单位。30分钟一到,无论作业做到哪,你都要提醒孩子暂停,切换到15分钟放松模式。
美国教育学家简·尼尔森在她的《正面管教》一书中说,家长在帮孩子建立规则时,要做到温柔而坚定。语气温柔、立场坚定。
有很多家长正好反过来,大吼大叫,但是结果是向同样在大吼大叫的孩子妥协。孩子从这样的家长身上,接收到的信号是,这招管用,下一次我再大哭大闹,就可以得逞。
4、定期和孩子沟通学习感受
好的学习习惯,要多鼓励和总结经验。每当孩子完成了阶段性学习计划,就要及时鼓励,特别是向家人或亲戚常夸奖、展示孩子的学习进展。
这会给孩子很大的满足感,也可以增加他继续进行学习计划的动力。另外,承诺好的奖励,家长一定要说到做到,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和榜样。
孩子学习遇到困难,更要多听听孩子的感受。家长除了和孩子一起制定学习计划,也可以和老师沟通改进方案:
“我和孩子定了一个两周改变拖拉习惯的小目标,希望得到您的支持。我会把孩子在家里完成作业的过程记录下来发给您,如果还不错,您可以表扬表扬他;如果他的问题是因为某个知识点不理解,还请您给他一些个别辅导。”
虽然现在很多学校,尤其是低年级,会要求家长给孩子的作业签字。但这并不意味着,你要给孩子检查批改,消灭错误,帮他交一份完美无瑕的作业。相反的,你要让孩子把错误暴露出来,老师才能及时发现、纠正。
5、和孩子一起学习进步
你真的觉得学习是快乐的吗?曾经在小学门口听到一个奶奶对刚入校的孙子说:“你的苦日子要来啦!”,还有很多高中学生家长会说:“再辛苦几年,考上大学你就轻松了!”。
家长自己都不觉得学习是件开心的事,让孩子爱上学习其实挺难。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ert 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着眼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他认为行为习得有两种不同的过程:
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即我们说的直接经验学习;
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即我们说的间接经验学习。
所以,如果想让孩子更有效的学习,除了依赖于老师的直接知识传授,家长可以加上以身作则的间接指导。
6、不要把孩子当成问题
这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我们要和孩子站在一起,共同面对问题,而不是站在孩子的对立面,把孩子当成问题本身。
例如:“你怎么这么笨,教了多少遍还是记不住!”
变成:“孩子在记忆力方面,需要一些技巧和帮助,身为父母,我能做些什么呢?”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