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使我又遇见了你
隔着悠长的岁月
我以何致意?
以沉默,
以眼泪。
——拜伦《春逝》
文/曹怀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不用隔着悠长的岁月,对于《婚姻故事》中的查理和妮可而言,离婚经年,足矣。
一段感情由盛转衰,就像目睹一朵花从开放到零落成泥那般令人唏嘘感慨,会让人很想探寻一下“究竟情为何物”?
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究恋爱的本质,也许我会将它大致理解为需要与投射的产物。
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着强烈的对亲密连结的渴望,也都会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依恋模式。我们在外部世界中努力寻找符合内心剧本的男/女主角,一旦找到有类似特征的人儿时,便会对他产生关注与兴趣。对方越符合剧本,或自身内心需要的强度越高,这种关注与兴趣就会越强烈,也就越有可能产生理想化的投射。
所谓理想化的投射,便是不自觉地将眼前人想象得特别可爱完美,而忽略了他的种种缺点。在最初的热恋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陷入理想化投射而不自知。
查理和妮可最初也经历了理想化投射,他们都曾写过一段文字描述对方在自己心里的样子,从那些热烈的肯定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理想化投射的痕迹,同时发现当时两人性格相辅相成——查理主导,妮可跟随。他们都是善良的人,是真的深深爱过彼此。
但是,查理从来没想过自己会走成今天的样子。这个出身于偏远乡下、缺少父母关爱的穷孩子,凭着自己的天赋和努力一路向上打拼。从导演到戏剧公司创始人,从名不见经传到登上百老汇舞台,从被人视为怪胎到荣获麦克阿瑟天才奖,每一次得到都出乎他的意料,但也更坚定了一点他的自尊与自信。
他很努力,极其努力地让自己成为一个有能力的强者,因为在他心中,“能者掌控,弱者受控”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无论对人还是对事都是一样。在他离婚前的三十多年人生中,这一信条自如地运转着,几乎从未受到过挑战——直到他拿到那纸律师起草的离婚协议书。
同时,生活也不是妮可曾经所想象的那个样子。如果说查理一直是冷静清晰地走在自己设定好的生活轨道上,那么妮可则是不停在靠本能寻找前路。
当她成为一个受人喜爱的电影明星,有一个令人艳羡的恋人时,她却感到“自己有一部分像是昏迷了”。因此,当这部分昏迷的自己被查理的天才震醒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和查理在一起,从电影行业急转弯上了戏剧的道路,并且很快地又让自己从女孩滑进了母亲的快车道。
妮可一直习惯靠他人的眼光来确认自己的存在,凭他人的认可来肯定自己的价值——直到她发现查理记不住她的手机号。
查理和妮可是怎么从当初的甜甜蜜蜜走成了今天这道令人痛彻心扉的轨迹线?
答案是:妮可变了,但查理没变。
人都会受生活环境的影响产生改变,但每个人被影响的方式和改变的程度大相径庭。
查理一直是个相对更“生活在自己世界”中的人,比起妮可,他更不容易被外界环境所改变,也许这也是他能够专注于探索自己内心,最终激发出自身天才的重要原因。
但这把双刃剑的阴暗面是:他难以体认并照顾到亲密伴侣的感受与需要。
在查理心中,他的生活毫无疑问是围绕着排名第一位的事业运行的。他是个戏剧导演,他的目标是把戏演进百老汇,他娶了个很有表演天赋的妻子,他的家庭作为一个整体共同为事业而奋斗……在他的思维逻辑中,每个人理所应当要配合着他朝着事业这个终极目标进发。
但是,妮可也有自己的需要和梦想。
是的,一开始妮可确实没想清楚这些,所以她才会深深爱上很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的查理。人总是会被自己没有但却深深渴求的特质所吸引,就如飞蛾扑火一般。但在九年的婚姻中,妮可从这段关系中不断得到滋养并努力学习,她逐渐开始有了越来越强烈的自我意识。她不想再只是作为查理的附庸,按他的期待来布置房间、安排生活,不想再年复一年地等着由他来帮她实现自己的导演梦,她想要亲手证明自己的价值!
如果这个时候,查理能够理解到妮可的需要和梦想,意识到婚姻是两个人的事,需要同时兼顾到双方,那么他就有可能及时改变自己的观念,更好地与妮可磨合。但是,他偏偏是个生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在潜意识里固执地坚决不肯接受现实,同时希望外界能够理解并配合他的期待。他一直无法接受律师的建议,一厢情愿地认定法庭就该认定他们的家在纽约,这正是他盲目自恋的精准体现。
如果是在以前,内心力量不足的妮可也许会继续被他“洗脑”,认为是自己的想法有问题。但回到加州后,在一干朋友和律师的帮助下,她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查理的自恋与强词夺理。她的心也越来越冷了下来。妮可是个那么温柔体贴、时时为他人着想的人,一开始她还心存歉疚,可看到查理那些任性伤人的行为,她不可避免地变得越来越冷漠且不耐烦。最终在开庭后,两人爆发了一场惊天动地的争吵,极度伤人的话喷涌而出,让彼此看到了那个最不堪的自己。
是人变了吗?是不爱了吗?是因为不爱了所以原形毕露了吗?
我想,这样的归因太肤浅。
人是一种很复杂的动物,爱情也是一桩神秘莫测的存在。每个人都有很多面,既善良又邪恶,既温情又自私。当两情相悦、需要得到良好满足时,我们会倾向于展现那个更富有能量的自己,可当自尊受挫,内心的渴求无人回应时,我们便会因连结的断裂而心生失望与愤怒,并将它指向那个本应满足我们的人:“你怎么可以这样伤害我?你这个混蛋,我恨透了你!”
这样的指责貌似合理,但实际上,有谁理所应当要按我们的想法行事,满足我们的渴望呢?我们的内心其实也明白这一点,但当时就是没法把竖起的尖刺放下来,直接表达自己的需要。
我们看似在强悍地攻击,其实,是在脆弱地呼救。
但那时,我们不懂。
我们只知道像孩子那样狂哭乱叫着要别人服从自己,按自己的想法来。
最终,现实让我们遍体鳞伤、鲜血淋漓。
这是人生的至暗时刻,是谁都不想回忆起的惨淡光景。
片中,查理以一首即兴发挥的歌曲,唱尽了自己对妮可爱恨交织的复杂感情。可以想见,在接下来的日子中,他需要多少勇气和力量来慢慢消化这样强烈的情绪。
但当他终于走出了这一步后,深刻的改变也悄然降临到了他身上。他意识到了自己身为一个父亲,不应该一味地逼迫孩子迁就自己,真正负责任的做法是尊重孩子的感受与意愿。于是,他争取到了一个来加州工作的机会,结束了与孩子的千里之距。
也是在此时,他终于有能力读懂妮可那段文字中对自己的深情:她从一开始就真正看到了他,而那时他眼中的她,只是承载他需要的工具罢了。
当想明白了这一点,他也终于懂得了她最后那一句“我永远不会停止爱他,但现在这一切再也没有了意义”,有多么绝望。
此时,唯有沉默,唯有眼泪。
人生憾事,莫过于此。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