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疫情下的青少年压力应对和成长
2020-03-20   6505次阅读   0个赞

 

  从年前武汉封城伊始,一直到现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湖北、全中国、全世界。它象一只巨大的黑天鹅拂过世界,仿佛开启了一段魔幻之旅,令人瞠目结舌,不知所终。在中国爆发新冠肺炎疫情之际,一方面我们仿佛按下暂停键,大部分的活动都被中止,人们宅在家中,心绪起伏。一方面,全国迅速响应,吹响防疫战争冲锋号,无数最可爱的人逆行战斗。这是一场巨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其波及面之广,影响程度之深,为新中国建国以来之最。这是一场涉及大多数人的战役,疫情之下,各个层面的人都有所波及。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如何应对压力,如何思考成长,也成为今天我们关注的主题。

 

一、疫情对青少年及家庭关系的影响

疫情来势汹汹,封城防疫、居家隔离、停课停学,网上学习。当前新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疫战给民众带来了激荡起伏的心理压力。海量信息的涌入,心理的不断变化,恐惧、焦虑、担忧、愤怒等情绪此起彼伏;不断更新的确诊和死亡数据,让大家更加体会到生命的无常与脆弱;而长期隔离在家,与家人的关系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可以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大多数中国人都处于压力应激状态之中。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青少年又如何呢?对此,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2月10开始对四川、重庆、湖北等省市的中学生开展了心理健康调查研究,于3月8日发布现阶段研究成果(总人数9013人,男性4097,女性4916)。得到的结论与我们当初预期想象的有所不同。疫情期间,中学生心理状态总体良好,26.5%的学生存在轻度心理问题,5.2%的学生存在中度心理问题,只有极少数的学生(34人)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80%的学生能够得到朋友和家人的支持。心理素质、生活满意度及亲子关系方面,整体呈正态分布。在应对方式倾向方面,有53.6%的学生采用相对消极的方式来应对挫折与困境。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健康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青专委”)主任张建新表示,在阻击疫情的过程中,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一方面直接来自疫情的压力源,另一方面它也来自较长时间宅在家中无所事事、家长对传染疾病表现的恐惧、对正常生活和工作节奏破坏的抱怨和愤怒、以及家长对孩子们时刻的关注和唠叨。“我把这种焦虑成为次生焦虑,也是学校和家长们在重视孩子们心理问题,引导他们做好心理健康防护时,要特别加以关注的方面。”张建新表示,学生们的焦虑和不耐烦也可能由紧张的家长所造成,孩子们或许对病毒威胁生存的问题还没有像成人那样敏感,但很可能对长期被困家中无法控制自己的行动、还要面对家长及学校线上学习的压力十分敏感。

 

当前,疫情对青少年来说,主要影响表现在3个层面。

一是对自身的影响:严格隔离在家,与父母24小时呆在一起;上网课,学习效果完全取决于自律与学习习惯;得到的老师关注比较多;为返校和升学焦虑,毕业生尤甚;对疫情的关注度高;独生子居多,家庭中没有玩伴;电子设备使用时间大幅度增多,尤其网课开启之后,很多学生基本全天候在使用电子设备。

二是对父母的影响:父母非常关注疫情,主要渠道微信、微博、电视新闻等;非常焦虑孩子的学习因为网课而受影响,担心学习效率,会时常提醒;非常担心孩子沉迷电子产品,缺乏自律与自我管理能力,影响身体健康,影响视力,学习一落千丈,为此忧心忡忡,或叨唠不休,或者严格监控,家庭经常为此争吵;为返校及升学焦虑,毕业生尤甚;隔离期间积极调剂生活,极具创造性,找到新乐趣。

三是对家庭关系的影响。疫情期间,所有人都成为“家里蹲”,高浓度24小时的长期呆在一起,失去个人空间,难免产生矛盾。网上一个笑话,有一个疫情期间活动表,表格栏分爸爸妈妈孩子三栏,一天分早中晚三个时间段,个人主要的行为。其中妈妈全天开启开骂模式。当然这是一个笑话,但也折射了疫情期间,如果家庭关系处理不好,我们将面临逃无可逃的悲惨境地。萨特的名言“他人即是地狱”在这里得到生动诠释。此外,此次疫情,对成年人的影响要远大于孩子,成人焦虑点多集中在老人、经济、工作、健康、孩子学习几个点,而孩子主要的烦恼在于不能社交、不能出门、学习受影响。当父母处于对健康和疫情的焦虑,有时会把负面情绪放大化。所以很多时候,父母与孩子争吵,争吵的起源和内容有时不重要,重要的是情绪的释放。

 

二、如何驱散疫情阴霾 提高心理免疫力

一是了解压力应激状态,接纳孩子的各种情绪

前面说过,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大多数中国人都处于压力应激状态之中。这是理解此时青少年情绪特点和家庭关系的一个基本背景。什么是压力应激状态呢?此次疫情作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大多数人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冲击。“突发”会给人猝不及防的震撼,个体没有心理准备的过渡期,会感受到“被动地卷入其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影响;“公共事件”表明该应激源的辐射范围很广,涉及的是整个国家乃至全球,是群体性质,同时个体的自我掌控感也会受到强烈的冲击。除了疫情本身就是威胁个体生命安全的重大应激源外,在疫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还会伴随一系列的现实性问题,共同引发了个体的心身反应。在这种巨大的突如其来的压力之下,人们当出现个体无法应对的情况时,就会处于心理危机状态,产生相应的应激反应。如一些人会出现焦虑、恐慌、沮丧、愤怒等各种情绪反应以及失眠、食欲变差、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身体酸痛等躯体反应以及一些坐立不安、过度依赖等行为改变。而这些都是个体处于重大危机之时的典型性危机反应。是正常人在非正常状态下出现的正常反应。作为家长,我们要正确认识疫情下的自身的身心反应和求助需求,也要积极关注孩子的一些身心反应与各种情绪变化,给予包容和接纳。总之,在疫情下,所有的人都因为正常生活平衡被打破而感受到焦虑甚至恐慌,要理解我们的这些情绪,给予正常化,并接纳它们。这里给大家介绍“容器”这个概念。这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温尼科特的术语。他说,好的心理医生,能做一个好的容器,给来访者的情绪、情感、感受与想法一个抱持性的空间。好的父母亦是如此。作为父母,既要能涵养自身的压力和痛苦,也要能包容孩子的各种情绪状态,如兴奋、无聊、苦闷、压抑、焦虑、自责等等。而不是一味地把自己的焦虑通过唠叨打骂等方式传递给孩子。要当孩子的容器,容器就是接纳,接纳自身的压力和痛苦,从而转化成能量,让事情得到很好的控制。

二是合理安排居家的学习生活,规律作息,适当运动

学生们隔离期间宅在家中,假期延长的兴奋之后有时随之而来的无所事事的百无聊赖,可能他们会晨昏颠倒,可能他们会没日没夜的沉溺在电子产品之中。随着网络课堂的开启,可能这种没有规律的生活会有所节制,但由于主要还是依靠电子设备,如果孩子大部分时间都采用这种方式学习娱乐,整个人看得也会比较疲倦。所以合理安排学习、休闲、家务时间,规律作息,适当运动还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与孩子商量,商讨学习、休闲、游戏时间。可采用活动安排表,把一天的时间分成有规律的阶段;除学习之外,设计安排一些比较丰富多样的室内生活内容,如亲子时光,阅读、追剧、绘画、手工、美食制作等具有掌控感和愉悦感的活动。这里讲下“沉浸体验”,也是通常说的心流或福流。就是在做自己特别喜欢做的事情的时候,能够沉浸其中,物我两忘,心无旁骛。当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会比较平和愉快,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做出兴趣图谱,每天给他一点时间自由的探究感兴趣的事,让孩子沉浸其中。同时,建议孩子进行合适的室内运动,保持身体健康。此外,让孩子承担一定的家庭管理角色,也多参与家务劳动。孩子们都喜欢自己做主的感觉,让孩子自己选择在家里的角色,如卫生监督员、饮食搭配员、运动教练等,将所有要完成的家务列一个清单,让家庭成员们各自认领力所能及的内容。把家务分配给孩子,让孩子有事可做的同时,也培养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

三是鼓励孩子保持与家人与朋友的情感链接,营造和睦快乐的家庭时光。

作为青少年,这个时期同伴关系对他们十分重要。与朋友不能见面,学习之余,大家视频聊下天,网上相约打会游戏也是一个促进交流的办法。父母不要看到孩子用网络就冒火,作为伴随电子产品长大的一代,他们已经与这些同生。想要隔绝不仅不现实,也会失去成长的一个重要窗口与工具。关键还是如何管理问题,能够有效自控的问题。网络是把“双刃剑”,通过网络,家长也可以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其实,可以尝试运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与孩子形成积极的互动,不仅可以关注孩子的动向,家长也可以写下自己对于生活点滴的感受,让孩子了解父母的所思所想、喜怒哀乐,从而产生亲近感。此外,父母还可以多逛逛孩子喜欢的网站,了解他们的关注热点,在亲子的互动中激发共同语言,深入孩子的世界,实现无障碍沟通。疫情期间,家人朝夕相处,营造和睦快乐的家庭时光尤为重要。青春期的孩子自主、自尊、自立意识明显增强,父母要了解一些这个时期孩子心理发展上的渴望独立、孤独感增强、情绪不稳定等特点,给予包容和接纳父母。  

 

三、化危为机,帮助孩子在疫情中反思与成长

危机危机,危中有机,这是典型的中国文化中的辩证思维。因忧启胜,因难兴邦,希望经过这次的疫情,孩子们能够不断地反思成长。

一是加强科学精神的养成,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当前,疫情日渐向好,生活也正慢慢回归正常。但在疫情期间,科学知识的了解,科学意识的提高,良好文明卫生习惯的养成,这些都不应是阶段性的。

二是培养独立思辨能力,科学理性地看待问题

疫情之下,各种海量信息汇聚,各种群体情绪呈现,作为青少年,这时不可能独坐书斋不闻世事。父母要引导他们多关注,多思考,尤其要独立思考,不盲从,多角度看待问题,什么是家国情怀,什么是公民意识,什么是中国道路,什么是中国方案,把这些过去可能更多停留在书本上、宣传报道里的政治话语,与现实相结合,引导孩子去思考。一场疫情让我们所有人都面临一堂人生大课。它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生活是最好的课堂。这个课堂中有国事、家事、天下之事,有社情、民情、人间真情,有你,有我,有我们大家。

三是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自律自强

此次疫情对孩子们最大的考验就在于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作为父母,相信很多时都忧心忡忡吧。作为孩子,有名正言顺使用电脑手机的理由,为此兴奋、高兴;也有担心网课自己效率不高、回校后学习成绩下降的焦虑;也有想好好学习,但一转眼又沉迷网络后的自责愧疚。此时,建议家长首先要与孩子就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与频率达成协议,其次还是用相信的态度多去正向关注,鼓励孩子提高自律能力。作为孩子,可以用“什么情况下我的自律能力强,那时发生了什么,我是怎么想的,我的感受是怎样样的”来不断强化自己的自律能力,也可以用不同的时空对话来进一步发掘自己的优秀品质,如“这段困难时期,我看到自己有哪些进步,有哪些积极的品质?”,“一年后,当我再回首这段时光,我会对现在的自己说些什么?”,“当听到一年后的自己对现在的自己说了这些话,现在的自己很想对一年后的自己说些什么?”。这种叙事的态度方法会形成积极建构,进一步促进进步。

 

总之,疫情即将过去,幸得山河无恙,春暖已经花开。但每个青少年及家长,都要从个体或家庭的角度去思考,曾经发生了什么,什么对我是最重要的,有什么反思,在未来又会在哪些地方改进?只有在反思中前进,曾经的压力才会成为今天的动力。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


0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免费热线(400-626-0852) 在线客服

早8:00~凌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