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开始,再次深入学习ACT(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接纳承诺疗法)。一个原因是离训练营结业已经过去一年多了,这一年多里,并没有很多的机会去实践ACT的咨询方法和生活理念,一个原因是身处重大疫情之中,深感自己学识不够,无法更好的帮助别人。因此,兴起了努力学习的动力。如同ACT所说,既然有动机,就要有行动,让自己的行动朝向自身价值的方向前进。
ACT是一整套理论,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我的目标是把ACT的几本书按照章节的主题进行深入的学习,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写成很多的小主题,大体上就是按照章节来区分的,也可以理解成读后感吧。第一本书就是所谓的“黄皮书”《ACT就这么简单》。
为什么叫“别裁”呢?这个借用了我最喜欢的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的命名方法。南师在《论语别裁》的前言中说道:本书定名为“别裁”,也正为这次的所有讲解,都自别裁于正宗儒者经学之外,只是个人一得所见,不入学术预流,未足以论下学上达之事也。同样,我对于ACT的个人理解,并没有踏实的哲学基础和心理学功底,而只是我个人所见,一家之言。
ACT的基本假设跟佛学有相似之处,这也是我特别喜欢ACT的原因。它假设人生是本苦的,追求幸福很难,生活非常艰辛,人类的痛苦总是这么如影随形、欲罢不能。就如同佛学上说的“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佛学的逻辑在于人们信奉“四圣谛”(苦、集、灭、道,也就是“诸行无常、诸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相信因果论(业和报),通过累世修行(福慧双修),就能成佛,或者说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摆脱轮回,离苦得乐。而ACT是建立在关系框架理论(RFT,relational frame theory,一种关于人类语言和认知的理论)上的一种行为疗法,所以,ACT强调的是“act”(take action),但是ACT的行为跟传统的行为疗法中的“行为”有着很大的区别。传统行为疗法中的行为是广义的,普通的,泛指的行为,它只是朝着自己既定的目标迈出的一步,而ACT中的行为是狭义的,特殊的,指定的行为,这种行为是朝着自己价值方向的行为。“目标”和“价值”有着很大的区别,这个会有一个专门的章节进行详细的讨论。在关于价值的讨论中,ACT有着深深的存在主义烙印,关于人生方向的思考,关于“存在”的讨论,以及关于人类对自身价值的追求。这也是我喜欢ACT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外,更有意思的一点是ACT所谓的“行为”是有关正念(mindfulness)的行为。“正念”的行为是指全然的觉察(而非融合),有意识(而非无意识)的采取行动,以开放姿态(而非僵化)接纳(而非抵触)所有经验,全身心(而非将信将疑、踌躇不前)的投入到你正在做的每一件事情(而非活在自己的头脑思维之中)。(“正念”借鉴了佛学中“八正道”中“正念”概念,在“八正道”中,“正念”又作谛意,正念就是指四念住,即随念于身、受、心、法四种所缘,指经由以上的阶段修学佛法,由闻熏正见离开妄想起始,进而思惟修行正法,除去不如实不如理的妄想分别,精进正行努力不懈,忆持正法,明记佛法,念念不忘进修佛教真理。)
简而言之,ACT的目标就是帮助我们开创丰富、充实且有意义的生活,同时,最重要的是,接纳生活中那些不可避免的痛苦。
那ACT如何能得到上述的目标呢?主要有两点:
1. 传授我们一些心理技术来有效的处理痛苦的想法和感受,并以此减低它们对我们的影响。正念是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技术。
2. 帮助我们澄清价值,也就是说帮助我们找出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和有意义的,并根据这一点来引导、激励和促进我们设立目标以及采取丰富我们生活的行动。
ACT的核心理念就是“心理灵活性”,ACT虽然有着坚实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但是,其衍生的模型仍然有着巨大的创新和发明空间,所以,ACT强调每个人都可以灵活的创造性的应用它的理念,形成自我的方法和风格,真正将ACT的理念变成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深入自己的灵魂,不仅仅是在心理咨询中,更是在自己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
最后,让初学者有些困惑的是,ACT并不致力于消除来访者的症状,也就是说减轻症状从来也不是ACT的目标,ACT做的只是从根本上改变来访者跟症状之间的关系。ACT的终极目标是让人们过上有价值的生活。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