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凌晨不到7点,意识的恢复让自己习惯性的拿起手机开始翻阅,哇,看见了一堆某个亲人昨晚很辛苦的贴给我的好几个标签
有时候,注定我们和身边的一些人无法走进,一旦进了,他们的无边界感就会来扎你,而这些人往往会命中注定的出现在我们的生命里,躲不掉,绕不开,,因为他属于你今生必须要学会面对的。
好吧,接受你的存在,但是已经可以保护好自己,因为我已经看见你习惯性偷偷摸摸的贴在我身上的标签了,看见了,我会取下来让它化为灰烬,随风而去,
毕竟,你满手的标签总得去消耗掉,没有人可以阻止你贴标签,但接不接受是我可以决定的事。
因为看见,就不会在背着标签继续行走。
如果说到让人瞬间爆炸的一句话,“你这样的人我见多了”名列前茅应该没问题吧?短短9个字,除了居高临下地把你撂在地上狠狠踩住,还暗含着对你的评价和定义。无论接下来是否还会补充说明“你是怎样的人”,但这一刻你却被无情地贴上了一个可能不太好的标签。
当然,贴标签并不仅限于这种大战一触即发的恶意语境,类似的越界行为无处不在。
不要让标签毁掉我们的人生
小时候发生过一件对我影响深远的事情。
小学一年级的第一次期中考试,我数学考了40分,依稀记得是几道图形题答错了。家长会上,数学老师站在我和妈妈身边,指着卷子上的错误非常严肃地说:“她形象思维不错,女孩子就是逻辑思维比较差。”我妈啥也没说,附和着点了点头。
很可笑吧?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逻辑思维的发展要经历漫长的阶段,直至青春期才逐渐成熟。单凭性别和几道题就判定一个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老师您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不管怎样,这个评价深深地刻在了我脑海里。我开始怵数学,只要碰到与数学相关的东西,我就会启动“我逻辑思维差,一定学不好”的自动思维模式。即使数学成绩并不算差,高考还考出了一个小高分,大学里挂倒一片的微积分和线性代数更是高分通过,也无法驱散我心中的阴霾。我始终因为“逻辑思维不差”而无法爱上与数学相关的一切。
小朋友是非常容易被标签化的。作为不成熟的个体,他们还没有形成整体性的自我意识,只能通过他人(尤其是权威和亲近的人)的反馈和评价来认识和探索自己,所以会一直跟随大人们的标签设定,无意识地扮演标签角色。一些积极的或者中性的标签,在某种程度上也许能发挥一些引导作用,但是,轻易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确实可以轻易毁了一个孩子的潜能,造成无法估量的心理阴影面积,严重一点可能会毁掉孩子的人生。
如果你的孩子正在变得张狂而叛逆,与从前顺从听话的乖宝宝判若两人,这或许是一件好事情。孩子在经历叛逆期的自我意识抗争之后,会逐渐对自己有清晰而深刻的了解,进而挣脱一些不合适的标签束缚,成长为一个独立而有主见的人。但可怕的是,也有部分孩子的情况比较糟糕,可能一生都等不来自己的叛逆期,而是成为了一个标签人,更直白一点就是:我终于长成了你口中的那个样子。
▋为什么总有人喜欢到处贴标签
“贴标签”实际上是一种省时省事儿的行为。从经济学角度看,它符合“经济人”的价值取向,可以帮我们极大地压缩认知成本。在这个资源爆炸而时间有限的时代,面对繁冗复杂的人脉网络,我们深入了解每一个人的兴致、耐心和能力也在逐渐退化。
“贴标签”也是一种印象管理策略。通过给予他人一种简化、抽象的评价,可以建立自己的印象管理秩序和体系,同时引导他人与自己的预期一致,便于自己对人际关系的掌控。
我的大boss是个控制欲很强的女领导。她空降到我们团队的第一次会议,就凭借她敏锐的观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每个人做了评价:Linda性格内向、不善表达,Vivian外表温顺、内心反叛,Jackie老实木讷、工作认真,David幽默开朗、思维灵活等,让努力想在新领导面前留下好印象的我们的内心忍不住巨浪翻腾:
一句话都没说过,就知道我是怎样的人?
这个评价来得太突然了吧?
有没有搞错啊,我哪里反叛了?
恭喜大家,不管愿不愿意,你们都被足智多谋的控制型领导“套路”了。
首先,作为高管,她日程繁忙,没有太多时间与我们相处,也来不及仔细了解每位同事,而标签化可以帮她迅速在头脑中对每一位同事形成大致印象。
其次,通过“下定义”的方式,她可以为每个人赋予自己的期待和内涵。其实,仔细琢磨一下就会发现,每一个标签化的成员特质,都不是领导恶意为之的,而是一个团结、稳定、有活力的团队所必须的。领导从一开始就结合自己的观察为每个人分配了角色,并希望你能扮演好这样的角色。这也是控制型领导对团队掌控力的一种体现。
职场是个讲究效率和时间最大化的地方,也是标签化泛滥的重灾区之一。
▋我们为什么讨厌被人贴标签
在上面的职场故事里,面对一个陌生人(即使对方是领导或权威)突如其来的评价,大家或多或少会有些不舒服的感觉。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情更是比比皆是。不信,你看看下面这些话是不是听起来很熟悉?
你们这些90后啊,就是不靠谱!
姑娘家30岁了还没结婚生子?太不安分了。
见领导就笑嘻嘻,真是个马屁精。
……(此处省去一万字内心咆哮)
当别人给我们贴标签时,我们究竟在讨厌什么呢?
错贴标签让我们很受伤——对于陌生人轻易给出的不准确的评价,我们内心通常是拒绝的。
这种不舒服的感觉,首先来自对方对边界的破坏。人与人相处,平等和尊重是基础,而“评价”这个举动本身就暗带居高临下的色彩,也充满着个人主观的局限。评价一旦开始,一方涉嫌“冒犯”,另一方必定会防御,双方原本和谐融洽的关系就会被打破。所以,具有温柔的社交修养和礼仪的人,做任何评论时都会“对事不对人”。
其次,错贴标签会引起对方自我概念的冲突。社会心理学里有个"镜我"的概念,是指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给他人贴标签时,你就是在扮演那面呈现对方模样的“镜子”,你眼里的“好与坏”可能会影响对方对自己的判断。想象一下,当在"镜子"里看到一个陌生的自己时,内心深处会产生什么样的恐慌和焦虑?第一反应肯定是:
EXM?我怎么会是这样的?
为了尽快驱散这种不舒服的感觉,我们自然而然地会引发愤怒作为防御机制:
你算哪根葱啊?你有啥资格评价我?
如果是负面标签,我们可能分分钟就炸毛了。毕竟,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是个被恶意扭曲的丑八怪时,谁还能保持淡定呢?此时,除了愤怒,我们可能还有更可怕的敌意被激起:
你才是猪你是你是你全家都是猪!哼!
况且,我们都是渴望被看见、被懂得、被关注的,而错贴标签的行为,表现出来的是没看见、不懂得以及没兴趣关注我们,造成的自我价值感丧失肯定会让我们难受好一阵子。所以,真不是我们玻璃心,而是标签贴得太扎心。
▋拒绝标签内化,从认知自我开始
标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号入座:标签被内化是我们痛苦的根源。
打个比方,你非常确定地知道自己是一只长耳朵的卷毛兔,当在镜子里看到一个猪头时,又哪来的脾气呢?充其量也就怪一怪镜子只是不靠谱的哈哈镜罢了。而有此自信的前提,是要对自己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自我认知和评价体系,有一个较为整合的自我概念。也就是说,你得有知道自己是谁的能力。
前阵子,王菲一家子在“嫣然天使基金慈善拍卖舞会”现场尬舞的视频在网上流传很广。视频中的阿菲多喝了几杯之后,将两个女儿一同拉入舞池,疯狂飙舞,尽情放飞自我。舞步凌乱、毫无章法的她在视频传出后惹来很多非议,但是,这位天后什么时候在意过所谓的标签和评论?
顶着天后桂冠的她,我行我素地行走江湖多年:从年轻时任性的熊猫眼圈、大红胭脂,到为人母后小羊角辫亮相,到多次毫不遮掩地恋爱、结婚、生娃,一直到现在重新牵起了那个小她11岁的男人的手,在他宠溺的目光中依然宛若少女。
从不被外界层出不穷的标签捆绑的她,淋漓尽致地活出了最真实的自己。在这种所向披靡的强大背后,是完整而深刻的自我认知在支撑:知道我是谁、我在做什么、我要为我的选择承担什么责任。
别人有权利使用标签对时间和精力进行管理,我们自然也有权利反标签化,不被任何人所定义,恣肆地展示真实的自己。借用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课题分离”的视角,就是“贴不贴标签是你的事,接不接受是我的事”。
不过,需要补充的是,被贴标签也不完全是毫无意义的。作为“镜我”的一种反馈方式,正确认识和看待标签,对内心建设和发展也有一定的价值。有时候,一些尚未被自己意识和发掘的特质,也许就藏在别人给我们贴的标签里呢?
拥有开放的心态+清晰的自我认知+清醒的选择参考,即使被贴标签,也可以让自我成长熠熠生辉,甚至成为我们华丽转身的力量。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