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终生持续的过程。因此,希望短期见效并不现实。很多号称短程的心理咨询事实上只是对于一个小目标的解决,而并非真正的心理健康长期目标的实现。从ACT的角度上来看,如果所谓的“终极目标”是过上充实、圆满而有意义的生活,又岂是几次咨询所能解决的问题呢?因此,问题是短暂的,人生是常苦的,一个问题的消失必然伴随着另外一个问题的出现。人们的目光不应该盯在问题上,而应该假设在问题的存在下,如何去追求充实、圆满而有意义的生活。
在ACT的理念中,咨询师的自我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咨询师自身不能将ACT融入自己的灵魂,那么,去帮助来访者就无从谈起。咨询师需要经常反思自己,自己是否发自内心的认同ACT的理念,是否在生活中身体力行ACT的理念。只有咨询师自我成长了,才能让来访者感受到ACT的力量,使咨询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咨访关系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伴相生的过程,就像ACT书籍里经常提到的“咨询师和来访者在一条船上”或者“咨询师和来访者是一条绳的蚂蚱”。从共情的意义来上,也只有咨询师和来访者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做到更好的共情。但是,咨询师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自己必须自由的灵活的往返于自我和他人之间,如果过分的共情,不可自拔的话,就变成了“反移情”,这是另外一个极端。因此,咨访关系应该是一种融合而又界限明确的关系。ACT强调咨访关系是慈悲的、接纳的、开放的以及相互尊重的。
如何从ACT的角度去了解来访者呢?很多咨询师在丰厚故事的时候,非常容易陷入到来访者的剧情中,跟来访者的认知融合了,甚至还会有猎奇的心态或者八卦的心态,去卷入来访者的生活。这样在了解来访者方面就走的太远太深了。从专业的心理咨询角度来看,所谓的了解来访者是需要从理论的认知框架去了解,这个就是所谓的“个案概念化”。通过系统的、结构化的、询证的“认知框架”去了解来访者,丰厚来访者的故事,了解来访者的语境,这个才是正确的、专业的方法,这个也是咨询区别于聊天的最重要的方面。
在ACT的理论中,大部分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精神障碍的实质在于两点,一个是人们卷入了糟糕的想法和回忆中,在痛苦的感觉和知觉中挣扎,并且活在过去或未来,另一个是从长远来看,人们做的事情限制了生活或让生活越来越糟。而ACT治疗就是针对这两点“对症下药”,首先是让人们学习更有效处理糟糕想法和感受的新技巧,并且活在当下,然后,让人们澄清价值,设立有意义的目标,做那些长远看来能让生活变得更宽广和丰富的事情。
了解了临床问题的实质以后,事情就变得清楚明白了。接下来,我们就该思考,人们想要追求的价值方向是什么,也就是如何才能过上“充实、圆满而有意义的生活”,这个是方向问题,还有,那到底是什么在阻碍人们去追求价值方向呢,这个是解决方案问题。对于价值问题,ACT提供了结构化的表格,从人生的各个维度来思考价值方向,这些维度包括养育子女、个人成长、休闲娱乐、精神、健康、工作、社区与环境、家庭关系、亲密关系和社会关系,人们可以灵活的从里面选择并且填写自我的价值。确定好价值之后,目光就可以聚焦在追求价值的阻碍上了,从ACT的角度上看,主要有三个障碍:认知融合、经验性回避和无效行动。
最后,在设定咨询目标的时候,有三种目标是不恰当的,也是无助于问题解决的:
情绪性的目标:目的是控制自己的感受,摆脱不好的想法或感受,用好的去替代它们,比如“我不想抑郁、焦虑、担忧等”、“我想开心、自信、自尊、冷静等”。从ACT的角度上来讲,咨询的目的不是要消除不好的想法和感受,而是接纳情绪,带着痛苦向价值的方向前进。
死人的目标:目的是要停止某一特定的感受或行动,比如“我想停止抽烟、喝酒、吸毒等”、“我不想要痛苦、闪回、惊恐发作、生气、朝大家发火等等”。这些是死人都比活人做的好的事情,并不会对未来有帮助,因此,重点不在于人们不想要什么,而在于,人们想要什么,以及,如果没有这些负面的因素的话,人们会怎么过上有价值的生活。
领悟性的目标:目的是想用理性去分析自己痛苦的来源,对于自己的困境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不断的去反思自己,而不是去发展正念和有价值生活的新技巧。从ACT的角度来看,重要的是此时此刻,人们从问题解决模式(doing)回到存在模式(being),从理性的分析和探讨回到朝着价值方向的行动。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