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重新看了《活着》,之前看电影的时候,只是听说一些细节被改过。再看原书,体会稍有不同。
地主少爷由于赌博,输掉了家业贫如佃农。穷得叮当响后,先是死了父亲,随后母亲生病,福贵去求医不小心自己被抓走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俘虏,回到家乡母亲过世,女儿发烧变成聋哑人。好不容易过了阵虽然辛苦却也安乐的日子,不久后儿子友庆被县长夫人生产抽血,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好不容易结婚了,没安乐多久因为生产死亡。不久后,妻子家珍随女儿死了,女婿在做工的过程中出意外死了,外孙因为无人照看吃豆子撑死了。书虽然叫《活着》,但内容不如说围绕着讲述福贵的一个个亲人的死亡展开。
福贵家的家产,用福贵的话来说:“从前,我们徐家的老祖宗不过是养了一只鸡,鸡养大后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变成了羊,再把羊养大,羊就变成了牛。”在福贵心里,他们家的家产 听起来好像是动物间的变换,把小的动物养大就直接变成了另外的动物,得来非常简单。所以在花钱时,他花出去也很简单。钱对福贵来讲,更像是一些稀松平常的数字,并没有实实在在的真切感。这种真切感,从福贵的爹那里开始慢慢开始丢失。
这让我想到当代盛行的支付方式,“微信、支付宝、刷卡”,当我们领薪水或是赚到钱,钱的真切感也在慢慢丧失,它们更多时候以数字在出现。那种给钱、找零、数数,揣兜里的身体记忆和感知慢慢丧失。扫码,支付,扣了多少数字在脑海里一闪而过。和福贵在后期赌博时,不再实打实拿钱只是记账如出一辙。福贵对齐钱,并没有实打实的感受。
福贵的爹和福贵在面对他们的家产时,他们只是在脑子里知道了钱是怎么来的,但是并不知道背后付出了多少辛苦和代价。在农耕时代的辛苦和代价,是起早贪黑的劳作,付出汗水、体力、精力、和心血在每一粒米和作物上,虽劳累却踏实。从福贵的爹那开始,没有了切身付出代价换来相应价值的体会。所以福贵的爹骂福贵时,福贵总是怼他父亲和他差不多,没有资格说他。福贵爹不说话,对于“钱”,他和富贵一样匮乏自己的感觉。
好在当福贵把家产一一输光时,福贵的父亲顿然醒悟,是自己做的孽,怪不得福贵。我想这也是福贵在后续面对身边人一个个死亡后,还能挺着他那老化的脊梁,缓缓讲述自己故事的原因。福贵的父亲在死前,给福贵做了榜样。
在人非常贫乏连生活都难以为继时,出于自保去伤害他人,指责都是其他人的错误,其他人的责任并且变得无赖泼皮倒成了常见的事情。福贵并没有变成这类人,不论多么痛苦难忍,他都依然像他父亲最后死前能够承担自己的责任那样,承担自己对生活的责任。
生命向来不是轻松的,死亡的沉重和痛苦,并不能通过文字讲述或是尽然转化。福贵的一生,可以说是惨的。在我看来的福贵,非常绵韧,他并不像糙老爷们那样是向外的刚硬和坚毅,更多时候他总是在默默承受,有一股绵劲儿充斥在他的身体中,只要他没倒下他总是在继续去面对生活中繁琐的各类大小事。哪怕他倒下了,歇会儿他也继续去融入他的生活中细细体会其中滋味。
我很喜欢余华在《活着》自序里的一句话:《活着》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诉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似乎在福贵身上,活着就是那么自然的事情,虽苦痛却自得。福贵出于对外孙苦根许诺的遵守,在苦根死后还是买了头牛,并且取名为“福贵”。说到牛,让我不禁又想到福贵对福贵家产来源的描述:“从前,我们徐家的老祖宗不过是养了一只鸡,鸡养大后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变成了羊,再把羊养大,羊就变成了牛。” 福贵把他自己的名字给了牛,还是他本身就是那头牛呢?
至于福贵一家人的经历为什么那么坎坷和痛苦,这让我想到“还债”这个词。福贵的老祖宗把动物养大去变成更大的动物,从家禽到羊和牛。而福贵把家产全部都输光,把祖宗积累的家业都散了出去。这是他做下的事情,亦是他需要承担的责任。从他把自己的名字给牛并且吆喝道的那样,他分别还祖宗的是牛、羊、鹅、鸡、甚至鸡之前的蛋…家珍、儿子、女儿、外孙的离去对应祖宗努力得来的家业,看着亲人一一离去大抵是他需要一一承受欠债后偿还祖宗的代价吧。
当用了太多自己不能偿还的物质,没物质可还,就只剩命去还了。就像在餐馆吃了大餐没钱付,就只有下劳力做苦工偿还。把付那顿饭的钱用来租赁这个人这段时间的生命。对于福贵来说,他本身就是一穷二白的。并没有赚得什么钱。所以反倒在丧尽家财后,能够安生过日子。或者说他从输光钱开始,才算是回到了自己真正一穷二白的那个起点。回到真正的起点,安心自然自得。
-=宋杨=-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动力性团体带领者、目光如实心理咨询中心创始人
从业7年,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受训”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