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30岁了,很难喜欢一个人,很难投入爱情。不知道是运气问题,碰到的都不是我喜欢的类型,还是我自己对自己的认知不够,要求太高。如果是后者,我试着降低要求去相处。可是最终发现将就的感觉更难受,这有什么办法调整吗?
解答:
我想将这个问题放到我们这个时代的背景下去讨论。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社会开始重视科技,重视经济。在这个基础上,社会开始重视学历,重视个人挣钱的能力。所以对当时孩子的培养,以科学知识的学习为主。至于基本的生活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是属于从属地位的。可是我们人类本身如果要想幸福,生活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是基本。所以在我们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的同时,我们也培养了许多不会经营生活,不知道如何让自己幸福的人。因为这一批孩子的培养是以科学知识能力的培养为导向的,所以这批人适合搞科学技术,却不适合生活。科学精神适合搞科研,却不适合搞生活。(当然这个大形势下有的家长有自己丰富的生活性,他们在培养孩子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孩子的生活能力,那么就没有使孩子走偏。而生活性不足的父母就只能在这种大形势下随波逐流了。)
举个例子,科学提倡的是怀疑精神,是批判精神。你越会怀疑,越会批判,那么你越适合搞科学。而崇拜权威,墨守成规,只会阻碍科学的进步和发展。可是人际关系却不能用这种思想来指导的。人际关系几乎是和这个相反的,你越会怀疑和批判,你人际关系将越差。试想你质疑同事,批判领导,审视家人。你觉得你的日子会怎么样?一定是到处惹祸。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科学是个新鲜事物。科学所需要的怀疑和批判,并不能为我们的本能所接受,我们人类本能不喜欢被别人质疑和批判,我们喜欢别人的夸奖、赞美和拥护。曾经我们的知识几乎是不变的,成人告诉你,我们有神,有上帝的,尽管都是错的,你信就可以了。因为没有谁能反驳的了,能弄明白这是假的。生活就是浑浑噩噩的过。不过这种浑浑噩噩其实很幸福。现在我们不浑浑噩噩了,可是知识烧脑啊。我们因为我们的知识,而疲惫不堪啊。大量的科学知识的学习耗费了我们太多的时间精力,以至于根本没有时间顾人际、顾社会交往。而人际交往是我们曾经的生活主题,是我们最熟悉的生活的一部分。其实现在也是。所以认知的学习本身是反人类的。只是我们现在已经无法回头。放弃了我们熟悉的体力劳动的习惯,转向新的谋生的脑力劳动的深渊。
我们为什么重视科技重视经济,因为近代以来,我们落后于西方,我们是一直被西方人欺负,一直被轻视的。我们倍感耻辱,我们极力想找回实力和自信。于是社会攀比之风盛行,奋发图强本身就是最大的攀比,国家之间如此,人们之间怎可能免俗。于是中国人比谁家的房子大,谁家的车子好,谁家的孩子更优秀,谁家的媳妇更漂亮,谁家的女婿更帅气。而媒体上经常播放的视频是看谁娶妻嫁女更豪横。甚至说你要学习不好,混的不行,找的媳妇不漂亮,找的老公没有钱,你都不好意思去见人。
相比西方人就没有我们中国人这么多的要求,他们找对象就一条:是否有爱情。这在我们当下的大多数中国人看来,就是傻。不能理解。其实是他们近代以来太有优越感了,满满的自信,以至于不需要这些世俗的东西来支撑。要是我们中国发展到处处都高于他们的地步。使他们的优越感丧失殆尽,然后再让他们尝遍羞辱。你看看他们会不会变得和我们现在的中国人一样。肯定会的。
但是我们很多人的悲哀就在于此了,我们其实不知道我们竟然变得如此的势利了。挑剔的社会培养出了挑剔的父母,挑剔的父母,培养出了挑剔的孩子。这样培养出来的人不要说看别人不顺眼,连看自己都不顺眼。
就其结婚来说,找一个会生活的人就可以了。什么长相,什么学历,什么车子房子,根本就不需要。我们只是被我们的社会培养的,觉得这些都很重要了。现在的颜值控是不是很多,拜金女和拜金男是不是很多,如果这些都不是,那么自视清高的是不是就可以对号入座了。总之,就是攀比和挑剔。
攀比成就了我们的科学和经济,科技和经济在不断地进步,同时,我们也培养了一批内心充满攀比和挑剔的孩子,他们苦苦的挣扎和寻觅,却找寻不到平凡的幸福和快乐。
这样的我们现在想要找到幸福,需要将我们头脑中的那些条条框框统统抛弃,回归简简单单,油盐酱醋茶。一个人找对象的标准越多,越难找到对象。而很多的标准并不是为了生活,而是为了应付社会中的攀比之风。在这种精神指导下,人们可能会越来越富裕,可是生活却可能越来越痛苦。幸福的人往往不是聪明的人,是傻傻的人。你看傻子是不是很开心。而聪明的人在享受成功的时候很开心,可是失败的时候,却非常的痛苦。而现在的环境,成功不容易,失败却很简单。所以聪明人其实痛苦多于幸福。从这个观点去看老子的话,会发现老子的道才是追求幸福的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众人查查,我独闷闷。”相反,我们看看儒家,他们确实是锐意进取的。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从这些言语看,其实我们争强好胜的习性是自古有之。同时追求安逸和幸福,也是历史久远。而这构成了人生正反的两面。你如果说老子不争强好胜,那么既然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昭昭,我独混混。你追求无为,你写什么书啊。而且还写的还这么好,好到过了几千年都无人能及,这不是自己坏自己的规矩吗?所以老子的无为是有为,不争是争。而孔子就只是争强好胜吗?并不是,孔子的志向就有使老者安之。可见追求人生的安稳或安逸,并不与争强好胜相冲突。所以攀比也是需要的,只不过对于太挑剔的人,攀比的过了。要反过来追求宽容和无分辨心的愚痴,才是获得稳稳的幸福的法宝。这又应了那句老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过犹而不及也。
不过一种习惯的改变是非常困难的。整个社会是一个攀比的社会。而整个世界目前是竞争的世界。你看现在中国和美国冲突激烈。要想放弃攀比,追求愚痴。这太难了。因为他不仅是一个习惯,还有维持这个习惯的外部环境。
不过人类的进步都是在艰难中前行的。干什么都会有阻力。人不能在阻力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实难做一个人格完整和成熟的人。
另外一点就是个人的观念能改变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人类是可以在各种观念中自如切换的。不过习惯的改变却是不容易的。我们需要在新的观念下,不断地练习,以形成新的习惯。然后用新的习惯取代旧有的习惯。如此我们会有两种不同的习惯造成的内部双系统。这一正一反才会构成完整的人生应对模式。
对于攀比和 竞争,我们提倡无分辨心和愚痴。
对于科学精神,我们提倡:弃怀疑和批判;重理解包容和接纳。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