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段时间有一位妈妈来到我的咨询工作室向我寻求帮助。这位妈妈跟我说:她的孩子今年14岁,女孩,最近一段时间很逆反,特别爱发脾气,而且不听话,说了也没用,有时候很难沟通,如何解决?
我说,你这样,把你跟孩子的对话,不删减的记录下来,发给我。
很快,那位妈妈发过来了一段谈话记录,内容如下,征得这位妈妈的同意,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时间:晚饭时。
妈妈:对了,你的学生会没竞选上吧?
女儿:嗯。
妈妈微笑着:我就知道你选不上,你说“我要篡权”,人家怎么会要你。
女儿微微一笑,无语。
妈妈:以后别在竞选时说这类的话。
女儿:我不想说这类话题。
妈妈:好,对了,某某也去竞选她们学校的学生会了,不知道有没有选上。
女儿:不知道
妈妈:我是看她妈妈朋友圈知道的。
女儿把筷子使劲一扔,生气地大声吼道:叫你别说这个话题了。
妈妈也火了:真想给你两耳光!吼什么吼?还摔东西!我不就是跟你聊聊天吗?还聊的是别人的事。你凶什么凶?
女儿含泪不语,埋头扒完饭,收拾好她的碗筷走开。
今天的主题是“看见即疗愈”我们围绕这个主题来分析一下在这段对话中,我们看看妈妈的关注点是什么,看看妈妈看到了什么。
第一句话:妈妈:对了,你的学生会没竞选上吧?
大家看一下,这句话关注的是什么?她关注的是事情,女儿竞选失败这个事件的结果。
第二句话:妈妈微笑着:我就知道你选不上,你说“我要篡权”,人家怎么会要你。
大家看一下,这句话关注的是什么?是不是她关注的还是事情,女儿竞选失败这个事件的结果发生的原因。
下面的第三、四、五、六句话也是同样的关注事情。
竞选失败这本就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女儿用“嗯,无语,我不想说这类话题”等语言和行为来表达自已的不愉快情绪但是这位妈妈根本就没有看到女儿的情绪。我们常说“关注情绪是爱,关注事件是控制”当你只关注事件的时候,你就是在释放你的控制欲,就会忽略这个人的存在,以及她的感受。当你不能透过事情看到孩子的那个情绪感受和心理需求时,你们就不再一个频道上,说的再多,也是无效的沟通,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家长觉得很难跟孩子沟通的原因。处理问题一定是先化解接纳情绪再面对解决事件即问题本身。当我们真正的看到孩子的情绪感受和心理需求时,疗愈就会发生。
心理学中有一个三元思维即不仅需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还应该学会旁观的视角,我们总是站在自己的视角看问题,事情就会很局限。当我们以旁观者的视角审视自己时,我们不仅能看见自己、看见孩子,还能看见彼此之间的关系。伟大的父母既能以我为中心,看见孩子、他人和世界。同时我们也能站在孩子的视角,反观自己,重构亲子之间的关系。另外我们还能站在旁观者的上帝视角,对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有居高临下的审视、全局的觉察、更高层次的领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让孩子感受到是被爱的。
当站在女儿的视角时,我们看到她有委屈有失落,渴望被理解被安慰!站在妈妈的视角时,我们看到她对女儿的期待,做为成年有经验者的优越感以及权威性;那么我们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这对母女的关系及互动方式时又会发现她们因为只关注自己,没有看到对方的需求而开展了无效沟通进而产生了对立情绪,只有当两个人都彼此看见时,一切才会向良性循环。
02
同时孩子是一面镜子,能够让我们看见自己的担心、恐惧、欲望、渴求、害怕以及强烈的控制欲望。
记得我的一个来访G女士和她的儿子,她的孩子最近升入高二,成绩一般,隔三差五的被请家长,现在升入高二后由于学习压力更大了,孩子直接不去学校在家打游戏,每天生活更是没有规律,体重严重下降,父母是苦口婆心的说也说了,发脾气骂也骂了,都不管用,见孩子持续这样很是担心于是想给孩子找咨询师做做心理咨询。
一进咨询室的门,那个孩子戴着大大的耳麦一屁股坐在靠门旁边的椅子上,手上的游戏仍在继续;母亲明显感到更焦虑,直接坐到离咨询师最近的位置,一直说着孩子的各种“症状”。
显然孩子是被硬拉来的,这个工作做起来不太容易,我转向妈妈,我们先来聊一聊。
我说:“我看到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你感到很焦虑,并且很希望能帮助孩子尽快恢复学业,我想你也一定做了很多尝试和努力。同时我也会注意到去谈论这些,其实你会直接有一种自己不够好的感觉,仿佛这一切都是你造成的,并且你想要远离这些不舒服的感受。” “我只是想帮助孩子”说着G女士低下头,眼眶红红的;在这一刻我感受到了G女士情感的触动。
当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事情的时候,首先焦虑的是父母,通过孩子的事情,就能反应出此时你的内心感受,当我们觉察出自己的情绪,看见自己的情绪时,孩子的问题,也许真的不是问题,破除关系的迷局,就是需要父母做出微改变,孩子就会发生改变,然后你就会发现这个世界也发生了改变。
总结一下,我们要给予孩子安全感,让孩子感到内心是安全的,他始终相信父母是爱他的,家永远是安全的港湾。
其次,孩子的情绪永远是被接纳的,当他面对世界所产生的喜怒哀惧,他的感受是被看见、被接纳的,即使世界不是像他想象的温柔以待的时候,他依旧会相信父母是爱他的,是始终陪伴他的。
孩子更加希望自己的努力被看见。孩子期待自己的成长能够得到父母的认可和赞赏。
最后看到父母自己成长的力量。始终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跟孩子的关系。孩子才能健康的快乐成长。
文章案例均化名及微调整已征得本人同意,如有雷同均属巧合。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