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是一个转成大人身心变化最戏剧性的阶段;青少年对外表的高矮胖瘦、美观与否在乎程度远远超过其他时候,這階段还要适应第二性征的出现。自己及父母会都产生一定程度的关心。因为贺尔蒙的分泌,情绪起伏特别明显,这时期的青少年总是不由自主地鬧脾气。
研究发现早熟的男孩较自信、独立,也比较受同侪的欢迎;早熟的女生有较高的自尊,但也因为较早与较年长的同侪来往而产生偏差行为;整体而言,青少年期与社会之间对自我期许所产生的差异,经常是青少年们主要的压力来源。
美国心理学家S.Hall描述青少年期的发展是『狂飙』的状态,当家里有青少年期的孩子经常与父母对立时,整个氛围仿佛进入了黑暗期;事实上,对青少年自己来说面对身心许多的变化、情绪的起伏,是需要适应许多困难的一个阶段。他们最常被贴上的标签包括叛逆、自我中心、强辩、不屑的表情等,当深入研究时才能明白,这一些都是青少年期身心认知发展时常会出现的症状,成人可能需要多加了解与包容。
叛逆是指青少年的倔将不顺服,这阶段的孩子开始有一套自己对人、对事、对社会独一无二的想法,也就是Elkind所谓的「个人神话」,而成人总是不了解他们的想法;当成人言行不一,不能符合青少年的理想时,成人的思维与要求就无法获得他们的认同,这些青少年就算犯了错,也会以大人不了解他们为由而死不认错,这种思考方式表现出来的样子就是成人口中的叛逆,当彼此冲突出现时,成人通常归咎于此。
青少年随著成长与经验及知识的累积,对事务会思考各种可能性,也会抽像性思考,大致能三思但难面面俱到;特别是偏向批判式的思考时,常常会以一个微薄的论点证据,据理力争或而强词夺理与人强辩,但是他们常常无辜的认为「予岂好辩哉」,只是你们不懂我的心 。
青少年的另一个现象如Elkind所称的「想像观众」,他们把自己当成众所瞩目的焦点,心中有一群想像的观众,认为这些观众都在注视着他,于是出门前总是为穿什么而犹豫不决,在公共场合会别别扭扭,也会为了得到公众的认同与肯定,而表现得非常顺服,这阶段非常在意自我在他人眼中的形象,也就是进入了Khlberg道德发展理论的惯例层次第三阶段:人际和谐的取向;这在青少年期也会达到最高峰。
青少年期的孩子是一个身心剧变的阶段,父母和孩子之间情绪的拉扯,都可能随时因为一句话、一个语气点燃战火,但是身为长者的我们应该更有智慧,先放下身段与尊严,告诉自己:孩子已经开始要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个体户了,许多事的决定权要还给他,纵然不放心也要把那只干预的手收回来,学习相信他们有能力作一个决策体,给他们伸展的空间,才能期待他们长成大树。
父母总是从自己人生的经历来警惕孩子,换来的常常是孩子的不以为意。其实没有亲身经历过的永远只是别人的故事,没有经验过的磨难也无法谱出有深度的乐章,唯有自己一步步走过的路才是自己人生的历练。给他们判断、选择、作决定的机会,这些孩子就会思虑越来越谨慎、计划越来越周详,也会为所作的决定负全责,就算结果不尽如人意 ,但是他们会甘心乐意的承担后果,更重要的是从过程中获得最宝贵的人生经验,也才能换取一次比一次更美好成熟的结果。尤其是可以大大减少许多彼此间不必要的烟硝味,让亲子关系提升到盟友的格局,这种革命关系可以让孩子更愿意和我们分享他们的现况与想法。
道德评价是一个人立足社会一个非常重要的背景,Kohlberg的道德发展理论认为:道德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发展速度有快有慢但是不会有跳过某一阶段的情形;他的六个阶段论又分为前、中、后三大惯例层次,道德前层次,是以行为带来的后果来判断对错,注重好、坏、对、错的标示。道德惯例层次中采行的重点是:遵从现有的道德规范以维持社会秩序。道德惯例后层次则以普遍适用的伦理原则。青少年期的道德亦可称为行为逻辑,着重于满足个人需求及人际间和谐的取向。
青少年期社会化的重心在于同侪之间关系的开展与维系,这阶段的友谊注重内在感觉、重视忠诚和信任,发展的后期更经常采用妥协方式维持正向和谐的关系。物以类聚是青少年团体最大得特色,他们会归属和自己态度、价值、行为类似的同侪,理论上称之为﹝认同典型﹞。
根据研究青少年的内在控制力、适应力都和父母的教养有关,同时也影响着他们的自我概念及人格特质。父母民主教养方式与接纳,能帮助青少年更正确的判断自己实际的学业能力,以及未来的生涯规划。因此父母必须很清楚自己在教养过程的重要性,如何成为一个有智慧的父母,是需要学习。当孩子长成健康的大人时,这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