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事情,有些事情,让我们感到不顺眼,不舒服,甚至会充满愤怒。
尤其在家庭关系中,我们经常会带着这些”不顺眼”与伴侣或孩子或其他成员互动,引起很多的争吵。然而很多人却未能意识到,那些我们看不惯的的背后,可能藏着很多我们自己的独特的故事:一些固有的观念,以及童年未被温和对待的创伤。当我们内心深处的感受和需求被看到,当我们被温和的对待,当我们的创伤得到疗愈,那么我们也会在面对关系时,拥有理解和宠溺别人的能力。于是,家庭中便注入了很多的爱和温存。
小莉(化名)是我的一位长程来访者,在一次工作中,她继续谈她的婚姻关系:她眼中的丈夫的脆弱,婆婆对儿子的溺爱,不管教。
她的丈夫,是容易口腔溃疡的体质,隔一段时间就会很不舒服,每当那个阶段,他会很郁闷,烦躁,嘴上总是喊着太疼了。在小莉的眼里,口腔溃疡并不是什么大病,对于性格顽强的小莉来说,这是非常娇气的表现。而这天,丈夫像往常一样的在家庭群里哭诉自己的口腔溃疡,小莉终于忍无可忍的怒吼:”我发烧的时候也在默默的坚持工作,你一个大男人怎么这么矫情?”
这当然不可避免的引起了一场争吵,还牵扯到了很多过往。每个人心里都有很多的不舒服,很多的委屈。丈夫指责小莉不理解他,每当他跟她描述自己在外面的遭遇,她以一副教育人的语气来训斥,一点也不站在他的立场上考虑。而小莉,委屈的点在于:我辛辛苦苦的上班,带孩子,加班,哪里有时间听你说这些。况且,那些委屈在小莉眼里就是作为男人应该挺住的,男儿有泪不轻弹。而且,每当他们因为这类事情吵架的时候,婆婆就当老好人,替儿子说话,维护儿子。她也觉得,婆婆没有教育好一个男孩子,太惯着他。
当她说到这的时候,我打断:那女儿有泪呢?你呢?
她说:也没有什么可哭的。我也是这么教育我女儿的。
我说:为什么?
她说:要坚强,哭也解决不了事情啊。我就看不惯他们家那个样,太娇气了。
我说:那当你在你的家庭,遇到这类事情的时候,是如何被对待的呢?
一片沉默以后,是小莉无声的抽泣,以及一段往事的回忆。
她联想起,自己小时候,在放学路上被几个调皮的男生拦住,转天她拉着另外一个同学一起放学,当对方挑衅的时候,他们合伙把对方男生的脸给挠坏了。对方的家长找到老师,老师联系小莉的爸爸,爸爸没有问缘由就对小莉一顿暴打,根本不给她机会诉说自己的委屈。爸爸觉得,因为这样的事情被老师找是非常丢脸的事情。他怎么不去欺负别人,为什么偏偏挑你?话里话外就是:你挨欺负,被打,是因为你做错了什么而被打。不管发生了什么,都不能让老师带着批评找到家里,这是很无能的表现。
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有一次她发烧了,刚好妈妈给她打电话,高烧的她无意间说漏嘴了她休假在家,结果爸爸听到了,接过电话,首先关心的是:你发烧了就不能去上班了吧,你现在工作处于上升期,不上班会不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接着,又再次给她讲述了自己年轻的时候有多么能吃苦,是如何扛着带病的身体坚持去干活的。
“听起来,你的家里最在意面子和个人成就,不太重视情感需求“我说。
“你觉得你老公在群里说这个事,他最想要得什么回应?“我问到。
她说:“关心,理解,安慰……可是,这样会惯坏他的。”
我问:“有人惯着你么?”
……
我们又在后来的咨询工作中断断续续的讨论过几次他们夫妻之间的关系以及两个家庭不同的地方。随着自我探索的深入,她神奇的发现,虽然她看不上丈夫家里“惯着孩子的“家庭文化,却还是找了这样的一个伴侣结婚,也时常被这样的人吸引。然后再意图去改变这种“惯着“。
而”惯着”这个词,也时常出现她用来描述婆婆对她孩子的养育观念里。比如,她不能接受婆婆在喂孩子饭的时候,孩子不坐餐椅,这是惯着;当孩子因为诉求不能得到满足而大哭大闹的时候,她便会非常愤怒,觉得孩子不懂事,不听话,也不允许其他人对孩子的哭闹情绪进行安抚。如果安抚了,这也是惯着;公婆不督促老公跳槽找工作,上进,是惯着……
“你会允许你自己宠溺自己么?“在后来的一次咨询中,我再次做出了这个干预。
微小的改变伴随着一次次的咨询工作。在不断的一次次的感受到被抱持[1]被接纳后,小莉和丈夫的沟通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她发现,以前很多不能接受丈夫做的事情,现在莫名其妙的就不想去干涉了。比如在她眼里属于玩物丧志的丈夫的兴趣爱好。她发现,当她试图去宠溺自己,对自己宽容很多以后,她便有能力去耐心倾听。用她的方式“ 顺着丈夫的话去说“的时候,丈夫也不再有激烈的情绪,他们之间吵架的次数减少了。丈夫也在逐渐学习了在婆媳之间更好的去平衡,调和,而不是像以前一样一味的替自己的父母说话。
她问:这是怎么发生的。我想:也许,足够爱的滋养,才是一个人成长,独立的最好根基吧。至于她自己内心世界的运作规律,也只有她自己才能说清楚吧。
我们经常会有意无意的被一些东西束缚住我们的思考。比如,认为一些事,必须如何。这不仅让我们把自己禁锢在某一条路上,不能灵活,轻松的应对,而且也极大的影响我们在关系中的互动。
当我们有机会,静下来思考,会突然看到:这些观念,有些是在自己过往的经历中感受的,有些是家族无意识的传承,而这其中很多也是非常不合理和不适应当前社会的生存环境的。
所以,当我们对一些事情有情绪的时候,不妨先思考一下:第一,究竟是什么让我们不舒服?第二,为什么我们要坚持这样的观念?这样的观念是如何形成的?(如果思考到这里依然不能帮助你调节心态,可以寻求专业的帮助来探索自己的无意识。每个人的过往不同,精神结构不同,内心深处的心结也会有很大的差异)
人与人之间,很多的冲突,来自立场,来自观念。无论亲密关系,婆媳关系,还是亲子关系,当对方需要被理解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提供一个抱持性的环境[2]:及时的给与温暖和支持,给与情感上的宠溺。相信当他/她的心声得到倾听,情绪得到了接纳和安抚以后,他/她就一定有足够的智慧去应对当前的生活。
而家,这个本该充满爱的港湾,也许也是最不适合讲道理的地方。
注:文中所涉个案为来访知者知晓,同意,并对名字以及部分内容进行过处理。如需转载请联系。
[1]在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抱持”,是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的,是指母亲能满足婴儿早期的各种生理需要。他通过对母婴关系的研究,认为母亲是婴儿早期形塑的重要影响因素。婴儿最需要的是一个充分的“抱持环境”,一个能够使他们自身内在潜能的出现成为可能的环境。这是关系背景中最基本的部分,在这部分中,心理的成长逐渐展开。抱持的结果是婴儿逐渐可以承担他(她)的抚养者的部分功能,成为一个“生活在一起”的分离的人。【摘自知乎,作者:花火】 [2]此处可以理解为:当一个人处于情感受挫需要帮助时,如果能得到周遭环境情感的支持、理解、包容,让这个暂时“孩子气”的人去发泄情绪,感受周围人际关系给予的宽容和关怀,那么这个人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会从焦虑、抑郁以及愤怒中走出来,而且心灵会因为这种环境的额外照顾而获得成长,这个环境我们就可以称之为“抱持性环境”。【摘自简书,作者不详】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