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有在进行跑步锻炼,发现一个现象,例如订下了5公里的目标,当跑到2公里的时候,会觉得非常疲惫,腿要抬不起来,感觉累得要死了,但因为目标还在前方,就鼓励自己,再加加油,坚持住,当超过3.5公里的时候,感觉就会变轻松,当到4公里的时候,内心就会相信自己一定能跑到5公里。有的时候5公里结束,还能再跑一段。
以上关于跑步的经验铺垫其实是想讲一讲由跑步引发的思考————人生就像跑步,常会经历“累得要死”的阶段,有时撑不下去停下来休整,有时撑着往前跑到终点,有时放弃回头重新寻求更好的锻炼方式。
而我们心理咨询的来访者,很多时候就是生活、学习、工作、人际、感情等等卡在了“累得要死”的阶段,前路迷茫退路很难!来访者就很渴望咨询师立刻指条明路出来:是否该走?该如何走?
这个时候心理咨询师要做的,不是立即直接给出建议、方法,如果咨询师能给出建议方法,那也只能是符合咨询师本人经验的方法或符合普罗大众标准的方法,却不一定适合于当事人的需要。
所以咨询师首要做的,是与来访者一起站在卡住的地方,好好理解卡住的感觉,帮忙来访者一起了解为什么会卡住,为何是现在卡住,原本想要去的是哪里?出发的信念是什么,都用过什么方法应对,有没他人的支持,最想要的结果是什么………同时咨询师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念是:对来访者心存相信!相信他一路走过来,一定有过各种卡住,但已经走过来了,那里就有很多的经验可以提取。
所以咨询会从四面八方去探索这个“卡住”,如往后看是了解历史、经验;往前看是了解渴望、期待未来图像;往两旁看是了解关系、环境与“卡住”的相互影响;往自个身上看是了解来访者自身对于当下“卡住”的自己/对于曾经撑住的自己/对于期待发展的自己都有哪些想法感受……
当探索得足够足分,被理解得足够充分,来访者才能看见专属自己的意义、能力、方向。接下的该如何选择,如何坚持,就了然于心了。
再回来过头来用这次的跑步为例。
如果一位因跑步“累得要死”,对跑步产生迷茫的人来找心理咨询了。
那么咨询的谈话就会去了解那个当下“累得要死”的感受是怎样的;
在“累得要死”的时候是怎么撑住没停下,反而继续往前跑的?
“跑步这么累”为什么要去跑?
为了跑步做了哪些准备与计划?
如何平衡跑步与生活学习的关系?
跑前跑中跑后的感受与想法是什么?
跑步这件事开启得顺利吗?
如果不顺利,是什么让跑步不顺利,又是如何克服不顺利开启的?
如果顺利,又是什么支持了可以顺利?
有人对你的跑步有不同的声音吗?你怎么回应这些声音?
有人支持你的跑步吗?是怎么支持的?
这个跑步带给你的是什么?
有影响了生活学习人际的哪些方面吗?
这个影响你喜欢吗?
接下来你会希望把跑步放在你生活中的什么位置?为什么?
可以怎么让跑步多发生/少发生。
那个可以多跑步的你与少跑或不跑的你不同的是什么?
你会分别怎么看待这样的你,你更喜欢哪一个你,为什么?
如果跑步的你/不跑的你/少跑的你是你更喜欢的,那他会如何鼓励与建议此刻跑得很累的你?
…………
这里的跑步可以替换成任何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每个人也可以这样去自我探索自我书写,如果这个过程可以说出来有人理解与支持,那么我们就可以更快找到出路,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而咨询师就是这样一个人,陪伴人们去探索自己的路径,非拎着人们去走一条他/家属/权威认为对的路径。
就如上面“累得要死”而迷茫的跑者,在系列的问话交流中,就会整理出自己的人生经验、意义价值、最优步调与选择!
最起码当ta找不到身边人的支持时,却能获得咨询师全心全意!这本身就足够疗愈不是吗。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