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抑郁障碍与依恋:情感调节、病理性哀伤与心理等同
2022-08-27   786次阅读   0个赞

本期的主题是抑郁障碍和依恋的关系。

 

咨询工作中经常发现有的来访者处于一种无精打采的状态,对什么事情都兴趣寡淡,对刚刚遭遇分手的恋情充满自责,对分离的对方产生非常多负面的揣测和焦虑,而且都高度伴随睡眠障碍(比如入睡困难、容易早醒)以及进食紊乱等问题。

 

熟悉的朋友肯定知道,这些都属于抑郁障碍的核心症状、心理症状以及躯体症状。

 

John Bolby认为需要将抑郁易感性直接放在依恋的范畴来考虑,这个观点直接把抑郁和依恋联系了起来。

 

依恋理论认为依恋关系的质量对于产生抑郁障碍的风险具有重要的影响。

 

进一步说,拥有安全依恋关系的个体,会在遭受丧失、虐待和打击后,由于这种之前拥有过高质量的依恋关系,会让自我有一个缓冲作用,可以减缓抑郁的发作;

 

相反,不安全依恋模式下的个体,容易在应激时对抑郁有更高的易感性,抑郁也更容易发作并长时间保持。

 

这一点一直以来被不少人所忽略,有不少人研究和学习抑郁障碍,未必会对应到依恋关系;

 

有不少研究和学习依恋的人,又不太会在意依恋和抑郁以及焦虑、进食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精神问题的关联。

 

这就意味着,如果被诊断或者自己认为得了抑郁症,但不能意识到这背后的不安全依恋问题、依恋创伤问题,那肯定是不足的;

 

反过来说,如果意识到自己具有不安全依恋的模式,从依恋-心智化来理解抑郁状态,也会更有启发性。

 

首先,依恋理论里的某些心理学家认为,抑郁障碍可以被认为是和情感障碍或者叫心境障碍同一谱系的障碍。

 

抑郁的典型症状比如无精打采、情绪低落,总是沉浸于负面情绪之中难以自拔,这些正体现了情感调节能力受损。

 

这种情感调节能力恰恰来源于早期依恋关系的质量。

 

甚至于依恋理论中有一些学者把依恋就看做是一种最重要的情感调节能力,正是拥有这种能力能够让个体在应对刺激、打击、丧失的时候拥有一个心理缓冲空间,让次级表征发挥作用,避免外部伤害直接等同于内部伤害。

 

可以说,一个高质量的依恋关系就像一张强劲的弹簧床,能够支撑和依托住自体免于崩溃和瓦解。

 

拥有这种情感调节能力,正是早期和依恋对象互动产生的结果。

 

这种能力带来的效果一方面可以扩大正向情感体验,一方面也可以抑制负向情感体验。

 

反过来说,如果早期和抚养者的情感互动产生问题,情感纽带遭受破坏,就会抑制来自右脑的这种情感调节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关系中遭遇打击和丧失的时候,不安全依恋模式被激活,心智化能力被抑制,也就会立即陷入无法调节情感的状态,尤其是无法调节负向情感,陷入持续的低迷之中。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抑郁状态也是一种关系状态,既反映了当前关系的丧失,也体现了曾经依恋关系的问题。

 

这也就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修复抑郁也需要从关系入手,需要更多的、高质量的关系互动,而绝不仅仅只是依靠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来闭门造车。

 

先回归内心世界,不与外界接触,不发生关系互动的所谓修行方式,很显然是有明显欠缺的。

 

其次,有一部分患者的抑郁状态是一种对外的收缩状态。这种状态在John Bolby看来,认为不安全依恋尤其是带有创伤性质的个体容易陷入弗洛伊德所谓的病理性哀伤的状态,个体处于与外部世界的决裂和自恋型退缩的状态。

 

而自我的另一部分还会对此予以批判,因此产生很大的内耗,导致个体始终处于疲劳的困顿状态。我们都知道,抑郁的症状之一是容易反复自我批判和自我不认可,会产生深深的内疚甚至罪恶感,这种症状显然对应了弗洛伊德上面的说法。

 

从依恋-心智化角度来理解,因丧失而导致的抑郁状态这是一种寻求保持内部某种稳定持续感受的状态,仿佛这种感受状态连接着丧失的对象,失去这种状态也就失去了这份连接感,因此需要耗费大量力量来予以维持这种感觉,并对抗自我的另一部分批判的力量。仿佛维持了感受也就维持了现实中实际已经失去的关系。因此这很显然处于一种将感受等同于现实的心理等同模式之中。

 

在心理等同模式里,被感知到的外部的评判会被认为是对自我具有高度威胁性的攻击。尤其是具有和边缘型人格障碍特征共病的罹患抑郁障碍的个体,任何羞耻的来自外部的体验,都会直接进入柔软的内心,因为当中没有任何次级表征水平的缓冲保护。而且在内心这种体验会被放大,直接导致自我的崩溃。从依恋模式的角度来看,这种情况多发于矛盾型和混乱型依恋的个体之中。

 

另外,另一部分具有依恋障碍和依恋创伤的个体,还容易以一种具体的方式来处理丧失感。比如迫切需要依恋对象,迫切需要暴饮暴食或者立即要去学习各种课程等等,好像有了外部行动也就能够改变内心感受,外部的对象成为了逃离内在感受的避难所。所以依恋理论里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如果说回避型的个体是在用逃离对方的方式隔离自己的感受,那么矛盾型的个体就是在用逃离自己的方式逃离自己的感受。

 

因此,在《创伤与依恋》里,Jon Allen就提出需要走出心理等同模式,认识到抑郁思维是一种心理状态的反映,而不是一个绝对的事实,要对感到无助和真正无助进行区分。

 

这也是从前心智化进入心智化状态的重要的过程。从心智化治疗的角度来看,如果一个个体具有抑郁症和BPD共病的情况,那么经过治疗,抑郁的状况会得到优先的改善,但边缘型问题、依恋创伤问题如果得不到疗愈,那么之前抑郁的状况依然会有复发的可能。

 

好,本期就抑郁和依恋的关系这个主题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给你提供一些不同的视角来看待抑郁障碍。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


0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免费热线(400-626-0852) 在线客服

早8:00~凌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