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常将祖国比作母亲,因为这片土地孕育、滋养了我们的生活,给了我们关于“家”最初的印象。但看完《万里归途》之后,我心中升起一股强烈的感受,那就是:
祖国不仅是温柔包容的母亲,也是如山一般的父亲,他让我们安心依靠,在必要的时刻,果断扛起一切,用不容置疑的姿态带我们回家。
在很多人的记忆里,母亲通常是那个对你嘘寒问暖、为你操心吃穿的人,而父亲,则是那个在你被欺负时,为你撑腰,为你摆平一切麻烦的人。
有了这两种爱的加持,作为孩子的我们,才具备了最基本的安全感,才不至于整日里惶惶不安,担心老天爷在下一刻就要塌下来。
这就是理想化双亲所起的作用。从个人放大到国民,那么国家就承担起了理想化双亲的责任。
“理想化双亲影像”是自体心理学中的一个术语,它描述的是这样一种现象:幼小脆弱的孩子会理想化自己的父母,以便平复内心无法承受的焦虑。
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当一个孩子感到不安时,TA内心会想“没事,我妈妈什么都知道”,或者“我爸爸是超级英雄,他会保护我。”这样一来,孩子的焦虑就会得到缓解。
这还没完,因为完整的过程还需要父母的恰当回应。如果父母理解了孩子的不安,并适时安抚了TA,那便成功为孩子的安全感添砖加瓦。
但如果父母没能理解孩子,或者因为自己的情绪而无法接受孩子的理想化,那孩子就会被焦虑淹没。这种情况如果多了,孩子即使长大成人,也会常常受苦于无法缓解的负面情绪。
然而,父母也是人,也有束手无策、担惊受怕的时候,那又该怎么做呢?
回到电影里宗大伟和成朗产生矛盾的那段情节。宗大伟为了给侨胞燃起一丝希望,谎称迪拉特有救援,而成朗却觉得隐瞒不对,应该把没有救援的情况如实相告。
如果仅停留在坦诚还是撒谎的层面,很可能论战三百回合都没有结论。但如果从心理学层面来解读,就很容易做出抉择。
在那样的极端环境下,大多数侨胞的心态就如同幼小脆弱的孩子一样,再经不起一点点打击。
而代表国家的外交官,此刻就成为他们唯一可以仰仗的理想化双亲影像,更确切的说,外交官在他们眼里就是一位象征性的父亲,强而有力,能够抵御一切危险,护送他们安全回家。
试想,在一个逃难的过程中,孩子不安的问父亲:“我们只要逃到那里就可以得救是吗?”而父亲却坦诚相告:“不,孩子,我也不知道那里有没有救援,我也很害怕。”那么,这个孩子无疑会因为无法承受的焦虑而崩溃。
恰当的做法是,照顾者即使自己再害怕,也需要尽可能的为孩子过滤掉这份焦虑。就像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中,那位犹太父亲为儿子做的事一样。
而在《万里归途》中,外交官宗大伟就承担起了这样一份重大责任。电影的构思非常精巧,宗大伟正好是一位新晋父亲,在影片前半部分,他为了安抚即将临盆的妻子,也故意谎称自己在迪拜过节,从而为后来实施“望梅止渴”的招数埋下伏笔。
与此同时,成朗的父亲也是这样一个人,成朗对父亲颇有怨言,最终还是那位女志愿者的话点醒了他——
“有时候,撒谎的人,承受得更多。”
是的,他们不仅要默默吞下自己的焦虑,还要为想要保护的人挡住焦虑,更要经受住可能出现的质疑和诽谤。
这也是《万里归途》感人至深的地方,影片里的外交官们并非我们以往熟悉的那种武功超群的孤胆英雄,他们在战乱中的自保能力也十分有限,但就算害怕,就算发抖,也绝不退缩。他们在以平凡之躯比肩超级英雄。
我们的父母不也是这样吗?他们纵然有各种各样的缺点,但在危险来临时,也会义无反顾的挡在我们身前。
我们的国家亦如是,尽管今天中国已经发展壮大,但由于国际局势瞬息万变,国家需要承担的压力只多不少,我们还能享受到这样的岁月静好,无疑是有很多像钟大伟那样的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
没有和平的年代,只有和平的国度。正是由于祖国承担起了理想化双亲的责任,像母亲一样养育我们,像父亲一样保护我们,所以,中华儿女无论生活在哪里,都能找回内心的宁静,找到回家的路。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