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历史,本该有所作为的人却不作为;本该明辨真相的人却无动于衷;在紧要关头正义的声音却偃旗息鼓;这使得罪恶走向成功”——海尔.塞拉西
1963年,3月13日,纽约,一名女孩,名字叫姬蒂.吉诺维斯(Kitty Genovese),被一名持刀男子刺死,行凶的半小时里,38名旁观的居民无人报警,无人救援。事后,《纽约时报》报道了事件,旁观者的冷漠和麻木不仁,震惊了美国。
翻开新闻纪录,人类“见死不救”的事件屡屡发生,大众痛心之余,也许会对人性产生怀疑,也许会拷问自己,“如果异地而处,我会是那个见义勇为的人吗”?
我们通常会认为,人们遇到事情后的反应,主要取决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心理学研究的结果却不是这样的,答案有点悲观,普通人对自己行为的掌控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主导和强大,很多时候,我们的反应其实是情境压力等多方作用下的结果。
那么,到底是什么促成了“冷漠的旁观者”?我们的个人、我们的社会如何突破这些“冷漠”,让更多人有效获救呢?
- 1、促成“冷漠的旁观者”的主要帮凶:责任分散
有句成语,叫“法不责众”,意思是“某种行为即使应受到法律的惩罚,但很多人都那样干,也就不好惩罚了”。
旁观者的“冷漠”与此相类似,“责任分散”,是指因为人多,救助他人的责任和义务感被稀释和分散了。
人们也许会觉得即使自己没有提供帮助,也会有“别人”提供的,这样,被文化道德唤起的内疚感和责任感就可能因为“合理化”而得到平复。
假如每个人都以为别人“已经报警了”,其结果就可能是无人报警,让罪犯在众目睽睽下,扬长而去。
- 2、促成“冷漠的旁观者”的主要心理:从众心理
什么是从众心理?指人们在群体的影响或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违背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言论、行为保持与群体一致的现象,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
我们是一个集体主义文化的国家,团体和谐是我们推崇的,和西方的个人主义文化相比较,我们更容易从众。
从个人角度而言,当情况模糊不清,当人们不知道如何做的时候,我们会从他人身上寻找线索,也就更容易从众。
事件发生得越突然、越危急,就越能打乱人们的阵脚 ,旁观者会不自觉地看(或等)别人是怎样做的,结果每个人都没有行动,“冷漠”就成为了“从众”的结果。
- 3、促成“冷漠的旁观者”的个人因素:趋利避害
人是生物,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有一种说法,人的本能是“趋利避害”的。
救人,自己会有危险吗?救了,会不会遇上碰瓷的?打架时见义勇为,会不会被定性成“互殴”的?
在面临不确定的风险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胆怯、退缩的;“明哲保身”,也似乎成为了一些人的处事哲学。
旁观者的冷漠,有一部分可能来自于“对危险的恐惧”,但对这种说法我们也不能消极地接受,因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让我们可以“战天斗地”,当然,也可能战胜我们自身的弱点,古往今来,也确实涌现了许许多多,“路见不平一声吼“的好汉!
分析完促成旁观者“冷漠”的原因,接下来就是要讨论“破解”之道了,先和大家分享一个例子:
在《开端》电视剧里,男女主为动员公交车上的乘客和他们一起制止”高压锅”阿姨的炸车企图,他们付出了很多次努力,也曾为乘客的无作为而寒过心。成功的那次,女主用手机编好了信息,女主拿着手机信息给每个乘客看,并获得了承诺,最后女主得到了全车乘客的求助,成功解除了危机。
为什么女主这次可以成功求助?我们可以参考她的行为来理解困境者有效求助的关键:
1、主动请求别人帮助,而不是被动地等待,让旁观者以个人的身份来承诺救助的责任。
《开端》中,女主单独去找每个需要求助的乘客,这样做,就可以一定程度地抵消责任分散。当旁观者承诺援手的时候,救助他人成了个人责任,旁观者会立即行为起来。
2、明确告诉救助者需要做什么
女主用手机编好了信息,明确告诉被求助人发生了什么,希望他做什么,这样,可以一定程度的消除从众心理。
不仅如此,当人们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情是自己可以控制的,是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就可能有足够的勇气来承担救助的责任。
3、如果“有”,想办法告诉救助者可获得的好处,或不救助的危害。
《开端》里,如果炸弹爆炸,全车无人能幸免,得知这种情况,救助者一定会有所行动。而且车上有一位乘客大叔,特意问了女主,如果帮忙会不会有奖励?得到肯定后,他很坚决地同意了。
如果在求救的过程里,能让旁观者知道自己的利害得失,那么“趋利避害”也就转化为“救人于危难”的一种动力了!
但有些时候,困境中的人是没有主动求助的能力的,如何让更多的人能救助他人,我们的社会要做些什么?
1、通过宣传,告诉大众如何处置紧急情况,以及可以采取的多种方案。
比如,前段时间比较热的唐山打人事件中,有当地的消防员发视频,呼吁民众遇到危险时可以去消防站求助,消防员也可以保护他们的安全。
比如,你今天看到的这篇文章,:)
2、加大力度,全社会鼓励并表彰“英雄”,消除“见义勇为”后可能衍生的个人损失和危害。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法则,在群体陷入从众陷阱时,只要有一个人起来反抗,就会消弱群体压力的影响,就会有更多的人采取行动。
全社会对“英雄”进行奖励,对“英雄事迹”进行大范围的宣扬,是一种对积极行为的正向强化,“英雄”也会是大众行为模仿的榜样,那么“见义勇为的人”就会越来越多......
在人们陷入危难时,有人“振臂高呼”,就有人“应者云集”,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安全、更和谐!
人和人之间,就会,更温暖!
在任何年代,我们都需要挺身而出的“英雄”!
“中国,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地很好”——基辛格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