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一种“以人为本”的生存竞争策略——“讨好型”人格的探究
2022-10-12   1667次阅读   1个赞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达尔文

 

在笔者实际的心理咨询经验中,发现心理困扰,常和一种被称为“讨好型”的人格倾向有关,这种“讨好型”人格倾向,似乎对自己不够友好,反而过于利他。(注意,这不是说有这种人格倾向就一定有心理困扰,而且能带来心理困扰的人格倾向其实有很多种)

 

接下来,笔者将从一名心理咨询师的实战感悟出发,和大家来探究这种讨好型人格倾向“是什么”?,“在过去是怎样形成的?”,“它的优势及副作用是什么?”以及“如何完善?”。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首先,我们有必要先把“讨好”和“善良”作一个区分,虽然它们都是利他的,在某种程度上非常相似。

 

同样为别人做一件事,“善良”是出于一种心意,比如同情心,主动为别人付出,而在付出的同时,自己也收获了精神上的满足感。

而“讨好”,是为了满足他人对自己的期待和需求(也可能是自己主观解读的,对方不一定真的需要),表面上主动、实则被动地为他人付出,在付出的同时,内心深处是期待回报的,如果没有,就可能感到委屈。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所谓“讨好型人格”的主要行为表现,这大体上有三个方面,但具体的行为占比要因人而异:

 

A:非常努力地成为一个讨人喜欢的“好人”,且基本上是一个不能认“错”的人

 

“我要作个好人,特别是‘别人眼里的好人’,我不能有‘不好的地方’,所以我把‘善良’作为我的底色,我很有同情心。‘

 

我错了’,对我而言就像就是灾难,仿佛我变成了‘坏人’,那么,别人就不会喜欢我、认同我了,所以,我基本不能认错,我总能为自己找到很多开脱的理由”。

 

B:服从,也就是“听话”,非常能“忍”

 

“我觉得别人更强大,我不敢表达我不同的看法,因为我害怕我说了就会受到攻击,所以,虽然很多时候我是违心,但是别人说什么我就做什么,只有这样,我才觉得我是安全的”

 

C:可以压抑、甚至牺牲自己的利益和意愿来“迎合”别人的需求,只要这个人是自己需要的。

 

“我要对我‘需要的人’特别好,我要为TA无私付出,我总能猜到TA需要什么,然后竭尽所能的去满足TA,虽然我有时会感到吃亏和委屈,但只有这样,Ta才会喜欢我、满足我,我才不会被抛弃,才能得到我想要的”。

 

分析了“讨好型”人格的主要行为表现,我们可以感受到其内心的冲突和压抑,那么问题来了,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行为能够持续发生,一定是受到“奖励”了,那么“讨好型”人格有什么好处吗?它是怎么形成的?

 

答案是“有好处”。

 

讨好型人格的形成,是一种“选择”,是一种早年关系的“生存和竞争策略”。

 

   接下来,我们可以试着去想象两个情境来理解“讨好型”人格的形成

 

情境一

 

甲先生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在他看来生活总是不如意,为了家庭的生活,他起早贪黑,感到非常地辛苦,所以,他有时喜欢多喝几杯。他和老婆的关系不太好,他知道老婆对自己不太满意,她经常和他争吵,只有他气得摔东西时,她好像才能停下来,所以,他在家里经常发脾气和摔东西。

 

他有三个儿子,他相信“棍棒出孝子”,所以,他经常用“打”这种方式,来为他们“好”,而三个孩子给予他不同的回应。

 

孩子A:很叛逆,经常挑战他的权威,是挨打最多的孩子,越打越对抗

 

孩子B:很冷漠,很少回应他,像是可有可无的孩子,被打也不会吭声

 

孩子C:很听话,有时会讨他欢心,是他最喜欢的孩子,基本不挨打

 

我们可以看到,孩子C,在这个充满了紧张和“威胁”的环境里正在形成讨好型人格,和两二位哥哥相比,他选择了这样的生存和竞争策略:

 

“我‘害怕’我不够好,所以我讨好你,这样我能获得安全”

 

情境二:

 

乙先生家在乡村,有两个孩子,一女一男,他观念比较守旧,有“重男轻女”的思想,所以他格外地疼爱他的小儿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儿子越来越像小霸王,越来越不靠谱,而他的大女儿却越来越懂事,越来越乖巧,越来越优秀。

 

终于有一天,他把两个孩子叫在一起,训斥小儿子说“你看你一天就知道胡闹,以后多向你姐姐学习”!

 

看完这个情境,大家想必也明白了,在这个家庭内部竞争中,女孩正在形成“讨好型人格”,她选择了这样的生存和竞争策略“我‘不甘心’我不够好,所以我讨好你,我要赢得公平的爱,甚至更多的爱”

  

讨好型人格的形成当然并不仅限于以上两个场景,它其实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不管怎样,我们可能需要先承认,它在我们过去早年的关系中是有积极作用的。

 

那么下一个问题来了,当我们长大以后,以成人的姿态走进大千世界的时候,这种人格倾向对“现在的”我们还有好处吗?

 

答案依然是“有”,而且“非常有”!

 

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竞争“捷径”!

 

在社会竞争当中如果想要胜出,从笔者的角度来看,大抵是“两条腿”走路的。

 

一条腿是“以事为中心”的,具体说就是“把事办好”,直接拿到利益;

 

另一条腿是“以人为中心”的,具体说就是自己要先作个好人,然后还要和别人“处好”。

 

我记得在《奇葩说》的某一期里,就到底是”先作人”还是“先做事”进行了辩论,获胜的一方是“先作人”!

 

而显然,讨好型人格在“以人为中心”的路径上是非常有优势的

 

关于这种优势,我想用一句很流行但不是很恰当的话来帮助大家理解:“男人征服世界,女人靠征服男人来征服世界”。

 

我们把这句话作一个变形,“你征服世界,我通过‘讨好你’,换取你‘替我’或‘帮我’征服世界”。

 

举个极端的例子,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里,有一个特性,如果一个臣子可以赢得皇帝的绝对信任和认同,就可以不计他的出身,不看他的能力,他假乎只要“讨得皇帝的欢心”,就能坐享荣华富贵和滔天权势,即使最终身败名裂,被万人唾骂。

 

当然这种例子,在现代社会并不会发生,“得一人而得天下”是不存在的。但是,一个“服从的”、“迎合的”、“基本不得罪人”的伙伴,在人群当中,还是很受欢迎的。

 

如果“讨好型”人格倾向能帮我们将“以人为本”发挥得“恰到好处”,它对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一定是有所助力的,它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生存和竞争策略。

 

可是,为什么大家提到“讨好型”人格的反应,并不总是正面呢?

 

首先,这种“以人为本”的捷径,在当今的社会受到很多制约,它不能满足我们所有的需求。

 

现在的社会运作模式非常复杂也更加规范,社会竞争也越来越来激烈,特别是打工人或个人老板,在征服世界的路上,不可避免的独自面对风雨,都可能随时砸掉饭碗,这时候只“以人为本”肯定是不够的。

 

其次,“讨好型”人格有非常明显的副作用——“不能作自己”!

 

想理解这个副作用,我们可以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人们活着的意义。

 

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们终极的心理需求是基于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而“讨好型”人格倾向是与之相反的“去个性化”。

 

所以“讨好型人格”的副作用体现为一种长期的、自我压抑的心理冲突。

 

这种心理冲突就像内心分裂成两个人,一个弱弱地说“我要作自己”,另一个狠狠地说“不行!那样你就不被喜欢了,你必须做别人期待的你!”

 

所以,


讨好型人格会常感焦虑,因为自己是被动的,命运仿佛不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讨好型人格经常会有抑郁情绪,被自卑心理困扰,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也感受不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

 

“讨好型人格可能人际敏感,太过在意别人的看法,别人‘说者无意’,自己‘听者有心

 

“讨好型人格经常感受到挫败,因为内心也渴望别人‘像我们对别人一样对我们’,也能‘以我们为中心’”。

 

“讨好型人格如果自己的需求或期待得不到‘及时满足’,内心会非常非常委屈和愤怒,而这种委屈和愤怒一旦爆发,就足以破坏关系。”

 

如果我们感受自己有“讨好者人格”的倾向,我们一定认真去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那声音或微弱或高亢,或温暖或冰冷,或坚定或脆弱......然后,然后我们对着镜子,看着自己的眼睛,叫自己的名字,“嘿,XXX,你可以更好的”。

 

最后一个问题了,要怎样尽可能的消除“副作用”?“讨好型”人格的完善之路是什么呢?

 

  一句话,“你爱或不爱,我都在这里”

 

   就最后这个论题,我们可以先结合一下“中庸之道”的思路。

 

   “中庸之道,‘中庸’其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中正以及中和的思想能使人身心和谐,并能使人处理好各种关系,以至达到社会的整体和谐。”

 

   “讨好者”人格是“以人为本”的,是一种过度的,以“他人为中心”的人格倾向,为了让这种人格更“中庸”,我们可能就需要更多的“以己为本”,更多的“以事情为中心”,我们可以试着去:

 

1、停止有意却无意义的讨好他人,没有牺牲,就没有委屈。

 

2、自己多爱自己,减少了对他人的期待就减轻了心理压力。

 

3、经常地、不带攻击地、合理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就不会产生很多的内心压抑。

 

4、为自己负责,创造自己的价值,提升个人现实各种能力,就能化“被动”为“主动了。

 

文章写到这里,似乎该交待的都交待了,不,并不是,这远远不够。

 

  因为人格没有定势,更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也不会有一个固定的说法,比如今天主要探索的“讨好型人格”,我们也可以说这是一种利他且亲社会的个人修养。

 

  关于人格,我们只是“人为的”,甚至是“自以为是的”,去给它“命名”,试图去探究它,改变它,但我们能够了解的,总是不够的。

 

  人格的发展之路是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是没有尽头的,我们能做的,就是灵活应对,不断地去完善它。

 

  “性格决定命运”,我们不断完善人格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拥有更幸福的人生。

 

  而无论如何,我们都要看到,所谓人格,它都是我们应对这个世界的姿态,是我们在社会这个大环境的一种努力适应。

 

  “适者生存”,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格,但只要我们还在自由的呼吸,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人格就是“胜利者”。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


1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免费热线(400-626-0852) 在线客服

早8:00~凌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