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时间段会突然发现自己和父母越来越像,面对冲突的方式,眼神,动作,甚至是情绪内核。
小T内心充满着愤怒感,每次在咨询中都会讨论来自于父亲的压迫,从小到大,每个人生的关键结点,似乎都是由父亲来决定的。
而谈论到现在的生活,发现又完全离不开这段关系,事业上的方向,恋爱婚姻的选择,都希望是被父亲认可并赞赏的,带着这样的矛盾,在父亲的羽翼之下压抑而失控。
最终好像TA变成了那个像父亲的人,对于自己取向的羞耻感,迫于婚姻压力的不断认识接触的异性,自我的贬低,好像在成年以后,内化出来一个父亲,持久地悬于自己的内在,不断地鞭策、批判,永无止尽。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面临冲突,并寻找解决冲突的模仿对象。
更强烈的情绪,对于儿童的印象越深,创伤也就越大,当长期处于矛盾中,自身又没有力量改变时,就会向强者认同,在这个认同中,不断模仿成长。
而当个这模仿对象充满着吞噬感,永远不会得到满足时,会变本加厉地加大这样的投射,同时转向自身。
内心认为这些折磨的时光,都是由这个糟糕的世界和糟糕的自己所带来。
这样的状态会延续到伴侣和下一代的亲密关系中,最初遇到的那个体贴温柔的人,象一束光一样照进世界的人,最终也会在自身巨大的黑暗中,消失殆尽。
所以有人会不断在短暂的关系中交错,而对于长期关系则爱恨交织。
这一切都是作为孩子无法对父母释放真正的“恨”,认同更象是一个单箭头,继承了,一棒接一棒地传下去。
在压抑的“孝”文化下,被各种父母及代表父母意志的社会标准裹挟下,只有当有了可以“虐”的人,才有一口喘息之机。
年轻人不愿长大,不愿承担家长的责任,也正是体会到了这种代际的可怕。
内心中有一个被善待养大的期待,但在现实中,担心造就了另一个痛苦的灵魂。
另一方面,这同样是“恨”的释放,你期待的,我没有能力,也没有信心满足,我不会向你发射这样的恨,但我可以用自己的无力来成就这样的事实,让你的愿望无法满足。
“阉割”了自身,还给了父母,成就了中式“俄狄浦斯”冲突的模型。
有时候,爱会让孩子们梦想成真,而更多时候,恨才是成就人生更多东西的始作俑者。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