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压力变不成动力,只能变成病历
2023-01-12   1363次阅读   2个赞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句话:“压力并不会转化成动力,热爱才会转化成动力,压力只会转化成病历。”

 

我真心要为这个观点鼓掌。因为这句话非常精辟的印证和总结了我这些年在工作中、生活中的经验体会。

 

从小到大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表达,如“有压力才有动力”、“把压力转化为动力”、“压力越大,动力越大”等等,我相信这些语句最初的用意是好的,是想要激活人们迎难而上的力量,然而,现代却有很多人受困于对这些俗语的滥用和曲解。

 

比如,一些家长刻意为孩子增加学习压力,拿别人家的孩子与自家娃对比;学校里的老师也经常渲染社会的竞争激烈程度、时间的紧迫性等等,希望以此来激发孩子们的上进心,他们内心里默认的准则就是“有压力才有动力”。

 

还有一些缺德老板在布置了一堆不合理的超额任务后,也会拿这碗“毒鸡汤”来捆绑员工,告诉他们要善于把压力转化为动力。如果员工提出异议或者不堪重负,就会被贴上“心理素质太差”、“一点压力都承受不了”的标签。

 

更有甚者,很多从小被灌输“压力即动力”的人,在成年后还会用这些片面的信条继续要求自己,逼自己拼命追求世俗“成功”标准,以为不这么做,就是懒惰,就是loser。

 

可以想象,在以上的几种情境中,当事人一般会在压力的驱使下前进一段路程,但时间一长,就会出现各种问题,既有心理的,也有生理的。

 

这是为什么呢?首先我们来搞清楚压力和动力的区别。压力和动力都是驱动力,但性质却不相同,压力是指外界施加的、被动的、会给当事人带来焦虑情绪的驱动力;而动力是指当事人内心生发的、主动的、会带来充实愉悦体验的驱动力。

 

就像一个因强烈求知欲而学习的孩子和一个被父母逼着学习的孩子,他们可能考试成绩差不多,但两人内心的体验却天差地别。

 

这两种驱动力一般不会完全分开,但通常是有一种占主导地位。当动力占主导地位时,人们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更不容易疲惫和内耗,也更有钻研精神和创新能力;当压力占主导地位时,人们很容易疲惫和内耗,长此以往还会产生身体和心理的疾病。

 

特别具有迷惑性的一点是,在某些情境下,压力的驱动比动力更强,因为驱动的这部分压力可能包含强烈的恐惧。打个比方,同样是跑步,一个人是要奔向心爱的姑娘,一个人是被凶猛的豹子追着跑,很可能后者跑得比前者快得多。但即便如此,像我们这种普通人,哪怕跑得比蜗牛还慢,也不想体验那种生死时速的刺激。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目光短浅、急于求成的人就太过看重这种极端压力的“实用性”,比如,一些家庭极力渲染社会的残酷性,告诉孩子如果成绩不好,以后就难以生存,或者直接威胁孩子,只要考试没考第一,回家就要挨打等等。很多企业也会用这种手段pua员工,告诉员工,公司可以随时找人取代他们,而他们在今天的环境中却很难再找到这样的工作。

 

无论是谁,制造焦虑的目的,都是想要控制对方,迫使对方更加拼命的学习和工作。

 

这种手段在短期内可能效果显著,但时间一长,必定会惨淡收场。这也是为什么一些现代化的大型企业开始注重EAP(员工帮助计划)的投入,因为企业主通过管理实践发现,比起渲染焦虑,增加少量的员工福利和对员工的关怀,更能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由此可见,发自内心的动力,才是真正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驱动能量。

 

对于个人而言,“热爱”就是我们最宝贵的动力。

 

有人会说,我们都在忙着养家糊口过日子,没时间去做热爱的事情。

 

对于这类人群,首先我想请你停下来审视一下,你的忙碌和焦虑是否真的有必要?如果你是我前文所说的、总是按照世俗“成功”标准来生活的人,那么你就要问问自己,你是因为真的想要,还是仅仅为了证明自己不比别人差。

 

其次,如果你现在确实迫于生计,那很抱歉,你的压力在短时间内仍然会很大,不过即使如此,我仍然建议你,尽可能在内心点燃“动力”的火苗。比如,告诉自己“我现在受的苦都是为了心爱的家人,为了以后能追求真正想要的生活”。同时,每天尽可能的做一点自己热爱的事情,哪怕只有5分钟、10分钟,让自己感受小小的充实和愉悦,因为这些积极的情绪将是我们前进的燃料。

 

如此,你就不会迷失在无尽的恐惧和焦虑中,忘了你人生的目标。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


2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免费热线(400-626-0852) 在线客服

早8:00~凌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