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恋爱是件幸福的事情,本文所定义的“恋爱脑”不是甜蜜恋爱中所指的褒义的恋爱脑。
你知道王宝钏与薛平贵的故事吗?
你有没有听过一个梗,叫做“挖野菜”?
这个梗来自这样一个故事:相府千金王宝钏为爱与家人决裂,从此挖野菜,苦守寒窑18年,等待打仗未归,实际上早已在外另娶新欢的薛平贵。
该梗是对当代女生不要恋爱脑的一个示警。
因为在《薛平贵与王宝钏》这个故事里,王宝钏为了几面之缘的薛平贵苦守寒窑十几年,从一个相国之女沦落到天天去山里挖野菜,结果人家薛平贵当了国王,娶了公主,也不再爱王宝钏了,虽然王宝钏最终当了皇后,但短短十八天后就病逝了,王宝钏贫苦十几年像是个笑话。
所以为了“爱情”奋不顾身的,遇到渣男也不醒悟的,就被形容为“挖野菜”。王宝钏必定是恋爱脑的,在感情关系中一味地赴汤蹈火而忽略了自己作为人的价值感。
还有一部有名的日本电影叫做《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松子一生想要讨父亲的喜欢、讨恋人的喜欢,她不断地错付,经历抛弃,最后在垃圾堆里郁郁而终。
其实她美丽、善良,其实她也有疼爱和喜欢她的人,但是她都不会知道了。
她也是所谓的恋爱脑,不珍惜自己,遇到什么人都天真地一味付出,把自己低到尘埃,为了讨好对方付出一切,因为害怕别人离开,结果遇到的都是离开。
很多女孩子都会在谈恋爱时一腔热血,恋爱大于天,但是结果却总是遇人不淑。真的是她们有吸渣体质吗?
这其实是一种心理现象。
因为爱情终日患得患失,越是和对方关系亲密越是焦虑,看似是对爱情充满热情,其实极度缺乏安全感。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所谓的“恋爱脑”其实是依恋模式出现了问题。
这里首先 要提一下恋爱人格和依恋类型这两个概念。
恋爱人格起源于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提出的依恋理论,是为了研究婴儿离开父母后所产生的分离焦虑。
之后,一些心理学家发现,这种依恋行为的影响会延续到人们成年,主要凸显在亲密关系上。到了80年代,Hazan和Shaver将这种依恋理论放在用于研究成人恋情的关系中。
正如弗洛伊德所说:成年人的行为可以从他儿时中找到痕迹。
这两位科学家根据一个人的焦虑程度和回避程度的强弱,将恋爱中的依恋型人格分为4种:安全型、疏离型、痴迷型、恐惧型。(如下图)
我们简单看一下这四种依恋类型,再思考一下我们说的“恋爱脑”属于哪一种依恋类型。
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的人更容易表达兴趣和喜爱,他们也更容易独处、更加独立。他们能够把生命中所有重要的关系按照优先级排序,画出清晰的界限并坚持这些界限。
安全型依恋的人是最好的恋爱对象、家庭成员,甚至是朋友。
他们有能力接受拒绝、承担痛苦、继续前进,同时能够保持忠诚,或者在必须的时候做出牺牲。他们在靠近别人的时候很少会不信任对方,他们自身也是值得信任的。
这样的人是不是很有吸引力?
在美国有大约百分之五十的人都属于安全型依恋,暂时没能找到中国这方面的调查数据。
安全型依恋的形成,是因为在婴儿阶段,他们的需要都被有规律的满足,也收到了充足的爱和情感。
安全型的孩子受到了爱和尊重,所以他们喜乐、稳定;安全型依恋的成年人他们也因为收到了正确的对待方式而能够付出爱、尊重和承诺,并且人格稳定,自我价值感高,可以在恋爱中享受也可以在一个人的世界中保持独立。
#疏离型( 回避型)依恋:回避型人格的人对他人极度依赖、同时却又自我为中心,并且经常不喜欢亲密的关系。
他们都患有承诺恐惧症,并且特别善于找到合理的借口从亲密状态下逃出去。
当有人向他们靠近的时候,他们经常会抱怨太拥挤了,都要窒息了。在每一段亲密关系中,他们都会保持及时抽身的能力。
那些一星期工作八十个小时的男人,当他们女朋友想要一星期见面多于一次就会感觉被打扰了。
那些交往了一打一打男朋友的女孩子,从来不想要一段认真的关系,只在玩累了的时候甩了对方。
在这个类型当中,男性的数量比女性多。
逃避型依恋的形成是由于在婴儿时期只有生理需求得到了满足,例如规律的饮食,但是没有人抱。
大家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些人在情感中总是不那么热情了吧,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也一定有很多这样的案例。
#痴迷型依恋:这种类型的在人际交往,特别是感情生活中,很容易出现一方对另外一方产生过度的痴迷心理,无限放大伴侣的优点和给自己的好处,这种异常的心理会使自己产生对伴侣的极度依恋情结。
这是一种异常的人格类型,被称作痴迷型依恋人格。
对对方痴迷型依恋的人既渴望亲密关系,又对这种亲密感到无限焦虑。
他们会在人际关系交往中长期处于焦虑难过的状态。这种长期的心理压力会造成诸多困扰,不仅仅是对于他人际关系的困扰,还会阻碍他的心理发展,甚至诱发诸多心理疾病。
那些一天到晚等到男朋友回信息的女孩子,就深深处于这种焦虑之中。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