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粉发女孩遭网暴的启迪
2023-03-06   1140次阅读   0个赞

 

最近,杭州24岁女孩郑灵华因“抑郁症”而自杀的事件甚嚣尘上。

 

有的专业人士说她患有“阳光忧郁症”,有的老师则分析她是PTSD,更多的吃瓜群众在痛惜女孩不够珍惜自己,怒斥网络暴力、人性阴暗,以及她的母亲不懂科学偷偷换药。

 

其实我们很容易忽略了一个【细节】。

 

先来梳理一遍这个事件。去年7月,郑灵华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大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她到医院向爷爷报喜,并拍下照片和视频分享到社交平台。

 

照片中的她留着粉色长发,开心地与躺在病床上的爷爷交谈,爷爷欣慰地拿着孙女的录取通知书。郑灵华说,自己把头发染成粉色,是希望在毕业照上留下明媚且鲜艳的回忆。 郑灵华只是一个普通女孩,这本来只是一次极其寻常的社交媒体分享。

 

殊不知,这成了她噩梦的开始。她的粉色头发引发巨大关注,不少人指责她不正经,甚至说她是“陪酒女”、“夜店舞女”。更有过分的是,还有人恶意攻击郑灵华的爷爷,甚至指责华东师范大学。

 

长期的网暴对郑灵华带来了严重的心理伤害,她无法正常地生活与学习,后来被诊断为抑郁症,服用药物后仍然情绪低落,日常生活都感到困难,每周都要看心理医生。但是在和病魔与网爆抗争半年多后,郑灵华还是离开了我们。

 

我们发现郑灵华出现抑郁症状后选择了去医院进行心理治疗,并没有同时经过心理咨询。

 

事实上我们知道在大学里每个学校都有专业的心理老师。那么郑灵华有没有先去学校的心理老师地方寻求帮助呢? 笔者住所附近就是本地的大学城,根据笔者和学校部分老师以及周边心理机构的了解,现在不少学校里的心理咨询压力十分巨大,且不是特别规范负责。

 

按照心理老师和学生的比例,平均1个心理老师要面对1000个学生,1周要服务10名以上确诊心理问题的学生。

 

当学生来向心理老师求助时,老师的三步曲一般是先给评测,测出来一看分比较高就推去医院,医院回来有了诊断书就让学生签协议撇清学校责任。

 

一般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在学校里是很难接受正规、固定的心理咨询的。因此也有一些老师会推荐学生去校外的心理咨询机构。但是更大多数的学生只能依靠药物和自身扛着。

 

这样的后果是,我这边私下了解到的未经权威机构披露的数据一个1万多人的高校平均每年有一名学生因心理原因离世。 大学心理老师的配置已经算是非常规范的了,另外在高中、初中、小学心理老师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大致会逐级非规范。

 

但是学校和社会机构的联系却又不够紧密,大量需要得到专业咨询的学生群体无处可去。 一开始可能只是一些抑郁情绪,或者只是对一些负面评价一时想不开,完全可以通过心理咨询一两个疗程解决,却最后酿成悲剧。

 

所以从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们广大从业者以及相关机构是有必要发出呼声,并且力所能及地影响身边更多的人认识心理咨询、接纳心理咨询、重视心理咨询。

 

同时,加快搭建学校和社会的联动平台,使得学生的心理问题多一条解决的途径。 如果上了年纪的人肯定记得中国四五十年前去医院看病配药是非常便宜的,现在去医院做个检查配个药却越来越贵,看病的时间精力成本也越来越高。

 

但是社会上却有很多的药店开了起来,老百姓对一些常见的小病就会自行去药店配药,要是非处方药吃了没啥效果,再去医院详细就诊。 其实心理咨询和专业心理治疗也应该是类似的配置。

 

社会心理咨询机构就是药店,便宜、快捷、距离居民最近,专科医院收治疑难杂症,学校则有义务向学生及其家长普及推广这些“药店”。

 

这样三位一体才能更大范围保障每一朵祖国的花朵都能健康成长。 试想,当郑灵华在学校心理老师检查出了抑郁倾向,首先推荐到正规的心理咨询机构进行二次评估。

 

哪怕是去医院确诊了心理疾病,在服药情绪稳定的情况下,用心理咨询辅助解决其他生活方面的困难,是不是就有可能变成另外一种结局。 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

 

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现在在我们的心理治疗、心理咨询中就是扁鹊不少,扁鹊的长兄、中兄却难寻,这是需要整个社会以及行业同仁们一起去推进普及的。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


0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免费热线(400-626-0852) 在线客服

早8:00~凌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