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当负重和承担成为习惯,这种成瘾性救赎的模式劝你趁早戒掉
2023-03-28   2156次阅读   1个赞

 

在生命早期,我们需要依靠养育者的悉心照料和付出,才得以生存。在这样的照料中,养育者的负重和承担成为了他们理所应当的责任,也逐渐进入我们的认知世界。

 

但是,当一个身心发展出现障碍的个体,他在成年后,可能会愧疚于当年养育者的付出,而成为新家庭的养育者时,成为新的负重者和承担者——这里的身心发展出现障碍,就是过度负重和过度承担。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进入了一种成瘾性自我救赎的模式。

 

01.成瘾性救赎,让你进入自我消耗的不良模式

 

最早的“救赎”,来源于希伯来文化。《圣经》旧约记载,古代的以色列人,以初生羔羊的鲜血,来替自己向上帝赎罪,因为罪的代价就是死亡。

 

救赎意味着我有罪、我不好,意味着低价值、低自尊。而这样的自我救赎,如果本人没有觉察,则可能并不知道,而只一味地进入“自毁式”的讨好与付出中。

 

小林(化名)是一家事业单位的中层,在外人看来,家庭幸福美满。但那只是外人看到的,他自己却过得非常辛苦。

 

婚姻是两个人的结合,同时也是两个家庭的结合。小林说,这些年,他受够了两边家庭对他的“折磨”。

 

他说:太太全职在家带孩子,母亲和他一起住,一家六口人住在不到60平的两居室里,每天都感觉很“拥挤”,挤得喘不过气来。

 

他需要承担全家人的经济和日常支出,承担母亲和岳母家的一些开销费用。两边的家庭一有事都找他。

 

当年他是村里唯一的研究生,曾带给家人无上的荣耀。但如今,这份荣耀却成了他的负担,因为两边的家庭大小事都指望着他。

 

咨询师:在这些年的家庭运营模式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小林:我觉得我是挣钱的机器。

咨询师:这台机器运行得怎样?

小林:不好,我经常觉得身体不舒服,害怕体检,一点感冒要看很多次医生。

咨询师:如果用一个隐喻来形容自己的话,你会用什么?

小林:我觉得我是消防队长,又是消防员,还是司机。

咨询师:是不是挺累的?

小林:(眼眶湿润,点头)是的。

咨询师:能不能不要那么“身兼数职”?

小林:(深思)有点难,好像我停下来,就焦虑自己的价值得不到认可。我确实在不停地付出、承担,但这样也许让我充实一些。

 

这种自毁式的付出,既让小林痛苦,也让他欲罢不能。经过探讨,他似乎明白了什么。

 

02.过度负重和承担的自我救赎,你到底为哪般?

 

一个人对家庭的过度负重与承担,表明他并不值得拥有轻松的、拥有自我价值的生活,这与他背后的“自虐型人格”有关。

 

“自虐masochistic”常用于指代非道德性的自我毁灭,有些人经常遭遇意外事故,有些人蓄意伤害自己,但并非意图自杀。自虐即提示这些疯狂的自毁行为背后潜藏着一定的含义。

 

他们所追求的某种满足,足以抵消肉体的痛苦。(引自南希—麦克威说廉斯《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认为,具有“道德自虐”人格的人具有甘愿受苦、抱怨、不断自我伤害和自我贬低等习惯态度,以及伴随的潜意识愿望:以饱受痛苦去折磨别人。

 

但现实生活中,你一味地委屈自己却并不能让别人有所醒悟,更不能让他人愧疚,他们有可能的是:对你的付出自享其成,自得其乐。

 

不管是心理上的自虐,还是道德上的自虐,原因之一在于获得自我满足,抵消心理或身体上的痛苦。在这一类人看来,因为无法忍受因为传统观念的不孝的骂名,从而让自己承担过度的责任,负重前行。小林就是这类的代表。

 

这种自虐的第二个原因是,他会为了留住关系,或者害怕关系的失去,而把过度负责当作自己的友好或讨好。大家都记住我的好了,自然不会离开我。这是典型的分离焦虑在作祟。

 

小林说:我很害怕我的母亲不要我了,我也害怕我的丈母娘嫌弃我,我害怕与妻子的分离,所以我一直在付出,并通过付出来讨好她们。

 

只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小林换来的并不是她们的体贴和心疼,更多的只是麻木和理所当然。这让小林非常难过而愤怒。

 

03.当你陷入这样的不良救赎模式,应该怎么办?

 

当不良的养育模式或家庭关系,包括重组家庭等出生的孩子,都有可能因为自体的低自尊、低价值,在关系中不断地需要自我救赎。

 

每个人在一生中,或不同的阶段,都有需要面对、解决的议题。自我救赎是其中的一种。那么,当你陷入这样的模式时,怎么办?

 

首先,学会觉察,你需要这样的救赎吗?

 

在救赎中获得前行的力量,是一种乞求,并不是源于内在的力量,所以这样的模式并不能持久,也并不愉悦。

 

那么,你思考一下,这是你需要的救赎吗?这是你所需要的吗?

 

小娟(化名)出生于极度重男轻女的家庭,家里三个姐妹一个弟弟。爷爷奶奶并不喜欢她和两个姐姐,一心把疼爱给了弟弟。父母也在这样的模式里被同化,没有发言权。

 

小娟很争气,在一路的上学过程中学习都名列前茅,最后顺利考上大学。

 

工作后,为了获得家人的认可,她省吃俭用,把钱寄回家,给父母买房,给弟弟上学。她觉得需要还债,还心里的“债”。

 

电视剧《安家》里的女主人公房似锦(房四井),出生于偏远乡村,母亲极度重男轻女,也极度索取,极度自私,一味地只知道让她挣钱供养家里、给弟弟买房;

 

还在襁褓中的她差点被母亲抛弃死在深井中,后来被爷爷捡回养大。还好她被爷爷心疼着。

 

在多年的被母亲索取后,她决定勇敢做自己,不再理那个只一味榨取她血汗的家……

 

她们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因为女儿的身份问题不被待见,觉得作为女孩还是自己的错,因此想通过还债的方式,来获得父母的认可,得到自我救赎。

 

但这样的方式无疑是饮鸩止渴式的,并不能从内心消除自我的无力感、无价值感。

 

房似锦最后不再做这样的无谓的牺牲,不再屈从于命运,她逐渐意识到,她的过度付出只会把弟弟变成一个无能的人、一个没有担当的人。

 

她终于意识到,她谁也救赎不了!

 

其次,改变低自尊,调整自我评价体系。

 

低自尊是一种过度自尊,低自尊的人总是无法做自己,他在生命过程中,总是会在无意识中有强烈的不配得感。

 

伴侣的好,她会觉得自己不配。当下的生活美满,她会怀疑自己如做梦一样,是不是真的。职业发展顺利职业上升,她也会觉得不配,怀疑能力不够。

 

“过度的自尊,则使我们越发敏感,作茧自缚,最终体验不到生活的乐趣”。(引自别林斯基)

 

在这样的思维模式式,个体就会变得在意他人评价。

 

作为社会个体,我们都会在意别人的评价,或多,或少。

 

但是,我们要学会把评价的尺子拿在自己手里,而不是任由别人来度量。但在现实中,总有人把尺子交给他人,以求得认可和好评。

 

这样的行为,无疑会让自己受伤,说这是一种受虐型的自我伤害也不为过。

 

小林说,那么多年我停不下脚步,一直在付出,是因为我很担心如果我做不好,我的亲戚朋友会说我不好,当年父母供养我上大学,岂不是白读了。

 

在他的逻辑里,他只有一刻不停地付出和承担,才能配得起父母的养育和乡亲的好评——当年他作为村里唯一的研究生,得到了大家多少的好评,这一直都是父母的荣耀。

 

他说,我需要去维护那份荣耀,也因此,他无法把度量的尺子拿回自己的手上。

 

我问他,你真的想继续这么下去吗?小林陷入了沉思。

 

三是,重新养育自我,提升内在价值感。

 

价值感是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存在意义的最重要载体。如果一个人一直是低价值的或无价值的,那么,他的生命将失去光彩。

 

弗洛伊德说,如果你想要快乐,有价值,那么,去爱去工作。我们需要在工作中和爱当中去寻找价值感,这也是重新养育自我的重要途径。

 

首先,需要停止自我伤害,不再自毁式的付出与讨好。每个人都值得有尊严地活着。

 

并不是每个人的原生家庭都是优秀级别的,有的可能只是及格线,也有不少是及格线以下的。

 

但是,当你没有好的原生家庭,那就学会自己做自己的原生家庭,停止自我伤害,好好爱自己,善待自己的人生。

 

我们需要去除内在的冲突,不再内耗。冲突就好比,你站门口,一只脚在门外,一只在门内,又想进去,又想出来。

或者,进一步,退两步。这都是在内耗自己。

 

所以认清自我优势,做自己想做的,在能力上去创造、突破自己,告别内耗模式。这才是最重要。

 

此外,我们需要重新接纳自己,做原本真实的自己。每个人生来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我们能到达的尺度里,我们去到达。在我们不能到达的人生里,我们去做真实的自己。

 

接纳自己,意味着,原本的自己就是最好的,当得到时,不以物喜;当失去时,不以己悲。

 

我们总是说要做最好的自己。但只有做了真实的自己,才能做最好的自己。

 

救赎自己的,从来不是通过别人,而是自己。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


1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免费热线(400-626-0852) 在线客服

早8:00~凌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