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叛逆,我们最容易联想到的便是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在这一时期面临着身体和心灵的巨变。飞速发育的身体及第二性征的出现通常使得他们需要去面临身份认同的问题,另一方面,日益增强的独立自主意识与在面对具体事件时仍然不够娴熟的想法间的矛盾,也常常会使他们感到苦恼,这些内部的矛盾造就了青春期孩子的叛逆。
然而,虽然青春期的孩子叛逆,但叛逆的程度却有所不同。有的孩子也许调皮捣蛋,但自身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却并未被歪曲和影响,自身依旧向着社会标准认可的方向前进着。而有些孩子则会更极端些,甚至表现出行为偏差,比如:逃学、抽烟、喝酒、滥用药物、沉迷游戏等。后一种叛逆显然对孩子的生活和未来产生的负面影响会更大。
行为偏差的叛逆少年和普通的叛逆少年间有着一个最本质的区别,便是他们通常很难、也不想在符合常规标准及他人期许的范畴内找到自己的目标及理想。他们更钟情于沉浸在行为偏差所带来全能夸大幻想之中,蔑视其他人的价值观。从自体心理学的视角来看,这是由于对理想化客体失望或丧失引起的退行到夸大自体的表现。镜映和理想化的需要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镜映的需要大部分被母亲早期的无条件关注,共情与保持所满足,而理想化的需要则大部分被父亲所满足,从一开始幻想式的认为无所不能的象征理想化自体客体的父亲就是自己的一部分,总能在自己碰到困难时马上出现帮助自己(就像动画片里怪兽袭击地球奥特曼总是能准时出现一般),再到后来开始意识到父亲与自己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并不是随时都能够出现,他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再然后发现父亲其实并非是无所不能的,他同样有着无法办到的事情,在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恰到好处的挫折与挫败不断地拉近了我们心中幻想与现实的差距,最后将自己心目种父亲所象征的理想化自体客体不完美的部分内化为自己一生为之奋斗与目标与理想。但倘若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被粗暴的打断,比如象征理想化自体客体的父亲突然的离开或消失,那么目标与理想最终便无法被很好的发展起来,同时,为了避免丧失理想化客体所带来的空虚与自尊的缺失,防御式的退回到夸大幻想的那种自己是无比强大的状态便成为了一个很好的选择。
所以,具有行为偏差的叛逆青年其实并非是天生对符合社会标准理想和目标不感兴趣,而是曾经的失望与被伤害使得他们下意识的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不再愿意去为此投人自己的情感,如果我们能以一个欣赏、接纳的姿态与他们交流,那么他们胜过常人的对于理想化客体的渴望便会慢慢的浮现出来。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