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青少年同伴关系引起的心理问题
2023-04-15   695次阅读   0个赞

青少年同伴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一)如何理解青少年同伴关系及心理发展同一性整合

1.伙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共同活动和相互合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是指同龄人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表现出个人成年阶段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交流能力它在儿童青少年发展和社会适应中对成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埃里克森首次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同一性是一种复杂的内部状态,是对自我的认同,青少年人格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是想成为什么样的成年人,在青少年形成一系列价值观和目标之前有短暂的困惑和痛苦的迷茫期。

3. 青少年在对自我的思考和探索中,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包括从自己扮演的社会角色中,慢慢的逐渐认清自己,同时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产生一种内在的连感,个体意识的独特感,感受到可以成为不同的、独立的实体而存在;内在的整体感,经过自我的潜意识整合作用,在成长中形成各种零碎的片段的自我表象,通过自我把这些片段各种表象整合成一种有意义的整体 潜意识追求一种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内在一致和连续感 ,感受到一个人生命的连续性,并朝着有意义的方向前进

 

(二)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同一性的重要作用

青少年对他们原来认为理所当然的事开始质疑,他们对自我 、对社会都有一种不确定感,也就是会经历同一性危机,同伴关系对于绝大多数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成为确立自我,寻找自我同一性的重要参照系统,更好的促进了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和人格的发展。这一阶段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促进个体自我同一感的形成,同伴支持不仅能够在时间、资源和情感上给个体提供支持,帮助其获得安全、亲密和归属感,还能消除紧张和孤独感;同伴关系不良就会使自我同一感停滞,或产生角色混乱和消极同一性,如果缺少朋友或同伴交往,或者交往过程中亲密关系不良,青少年就会感到孤独、自卑,产生学校适应不良,出现退缩、孤僻或攻击行为。

 

(三)青少年同伴交往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1.同伴侵害

同伴关系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人际环境,同伴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同伴侵害,不仅破坏同伴关系,而且往往会使得个体在身体或心理上遭受到来自同伴的各种形式的攻击,包括:关系侵害、言语侵害和身体侵害,消极人际经历是青少年重要的压力源,易造成基本归属需要的无法满足, 由此引发诸如焦虑、抑郁、孤独等系列内化问题(Kochel et al., 2012)

同伴侵害最常见的就是校园霸凌现象,不管是被欺负者,还是欺负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出现校园欺凌、打架、斗殴品行不良的攻击者,严重的会被学校处分甚至劝退休学,从而被迫走入社会,在心智不成熟的情况下,很可能会融入到社会不良团体,在社会哥们义气的渲染下,成为违法犯罪的失足青少年的例子很多。而被欺负的同学被其他同学孤立、排斥,或者出现社交回避、低自尊等心理伤害,糟糕的人际经历会对个体自我价值构成重大威胁, 导致青少年对自我、未来和周围世界产生扭曲的看法,甚至塑造了稳定的消极认知风格, 进一步强化了个体对自我(比如, 我毫无价值, 每个人都讨厌我)和未来(比如, 我的生活将永远这么糟糕)的负面评价,产生自卑消极心理认知模式,增加了良好的人际互动的难度,严重的甚至产生抑郁、焦虑、自卑等神经症心理问题。

 

2.自我意识萌芽对同伴交往带来的问题

自我体验认知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方面,青少年在交往中体验着双方彼此之间的关心和帮助 不仅提供了他们想要的情感支持,同时还提供了可以参照的社会榜样 ,同伴之间的交往恰恰正好提供了他们同一性整合的机会 从而能更好地解决“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人生的意义在哪里”等等一系列跟自我有关的内在问题,这个时候也进一步提高青少年的自尊水平。

通过能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秘密、内心感受和信念 ,青少年会特别关注自己与他人的关系链接的紧密程度,从友谊开始形成到亲密关系得到发展,他们对相互之间的感受也加深了,会很在意和朋友的互动方式,受欢迎程度。

特别是在青少年同伴交往的后期,青少年交往的范围开始变化由刚开始的小团体交往到转变到与一两个亲密朋友单独交往,其同伴关系高级的友谊和更紧密的亲密度的需求,从而产生强烈的心理上的同伴依

由于青少年对友谊的强烈性和亲密性的更高要求,青少年特别在意自己在最亲密的同伴心目中的位置,他们往往渴望是对方的唯一,不希望跟别人分享对方的情感,一旦有些风吹草动,就会感受到被抛弃、背叛、不重视等负面情绪体验,从而产生对自我的认知偏差(比如:我是孤独的,不可爱的,不好的,没有价值的等等),做出不合适的交往行为,破坏友谊的持续性和紧密性,同时朋友的背叛会降低自身价值 ,可能会使个体形成消极的心理感受。

3.社交焦虑带来的同伴交往问题

社交焦虑是神经症的一种,当一个人暴露于审视或可能受到评价的社交场合或公众表演情境时,过度且持续的恐惧是它的典型特征。社交焦虑者虽然害怕一系列的社交活动,比如与陌生人交谈,加入团体,对他们来说和人交流是一件具有非常挑战的事情,但同时他们内心也期待有正常的社会交往,渴望被同伴接纳和关注,只是担心对方对自己的言行给予不好的评价而出丑而着急

社交焦虑的个体对自我的评价普遍不高,有些敏感型的人格特质,自我的羞耻心,缺乏自信,缺少社交技巧等是社交焦虑产生 、维持和发展的主要因素,他们的朋友较少,平时课业的紧张,没有机会和时间在现实中去锻炼社交技巧、网络的虚拟沟通场景的过度使用、家长对同伴交往的偏见反对、对自己的交往能力缺乏自信等各种问题,甚至越是紧张跟同伴之间的关系,反而无法正常交往,导致破坏同伴关系,在学校他们也更有可能是被欺负的受害者。

 

由于目前的社会因素 青少年从小同伴就很少,尤其是独生子女,家长因过分担心紧张孩子,几乎是整天把孩子锁在家里 这些孩子天天面对的不是家长就是电视机,还有的家长,在放假期间假因为不放心孩子而将孩子关在家里 ,变相“禁足 ”,在青少年成长的岁月中,养成了很多性格缺陷 由于个体趋向于安静内敛,生活中习惯于独处,滋生孤独内心的性格,这也是造成学生社交能力缺乏的原因因为难以理解他人而变得不会社交,害怕社交,另一方面由于空虚和寂寞而依赖网络虚拟性的交往,因此产生网络依赖。

 

(四)、同伴交往中的其他干扰因素

1.社会环境

社会心理学强调环境的影响 ,个体交往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环境决定的,同伴交往的形成本身受到学生个体、家庭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从作用机制来看,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既可以对青少年的同伴交往产生直接影响,而家庭居住地、文化资本、教养方式等因素产生间接影响。例如,相同种族、收入水平接近的、居住临近的社区家庭、父母关系比较近的子女,增加了同伴交往的几率,父母对子女的关心、了解以及与子女的相处时间、教育投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包括青少年的个体特征,诸如认知能力、非认知能力和兴趣特长等也会影响青少年同伴交往。

 

2. 家庭环境

青少年生活在不同职业和社会地位的家庭环境,形成的个体差异性,对青少年融入同伴群体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同伴作为参照群体提供的信息和角色行为,提供了其自身能力和社会成功的规范和标准,存在同伴交往时自我挑选导致的内生性问题,形成小派别之间的频繁互动,小派别群体之间的交互,使得社会化不足的不良行为的影响会显现出来,同伴之间的压力,会带来一定的不良心理影响,增加焦虑抑郁孤独等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反向影响同伴交往。

 

3. 个体特异性

家庭系统功能不良,父母关系不稳定,家庭内部不和谐的青少年往往也会是学校同辈群体中的弱势群体 ,尤其是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更容易导致女生感到手足无措,应对压力的效能感降低,抑郁情绪体验不断增加,长期的亲子分离也使得与父母之间缺乏情感交流,情绪困扰问题不能得到很好地宣泄和排解,进而导致她们很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甚至表现出内向、孤僻、“不合群”或冲动易怒等不良社交状态,从而在同辈群体中处于弱势,以致同伴交往问题较多。

 

   同伴交往过程中良好的同伴关系对青少年人际互动、学习社会化、形成高水平的理想抱负,发展健全的人格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同伴交往给了青少年一个表达新观念、尝试新技能、展示新行为等方面一个比较宽松、自由、平等的氛围,减少了内心的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性,同伴的陪伴增加了亲密感,减少了内心冲突,提升了自我满意度,降低了青少年抑郁、焦虑、恐惧的患病风险。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


0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免费热线(400-626-0852) 在线客服

早8:00~凌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