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家长抱怨,“孩子太不听话,小时候淘气,长大一点就逆反,什么时候能熬到头?”
“为什么孩子越来越叛逆?”、“为什么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越来越不听话?”、“如何缓解矛盾的家庭氛围?”
一、进入青春期后为什么孩子不再对你言听计从?
首先,恭喜这些家长,“您遇到了一个资质不错的好孩子!” 家里有老人的,经常会说“调皮的孩子聪明,长大了有出息。”的确如此,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如果一个家长能让孩子安静、听话,让孩子乖乖地言听计从,对家庭来说,就是一场“灾难”。
因为,就是这种家长剥夺了,学生性格走向成熟的必要条件。没有独立思想的人,很难成就完整的人格!
在心理学的角度看3岁左右是学生自我意识的萌发开始,开始了淘气模式,拒绝父母的“操控”。开始表达自己的愿望。当家长的意愿强加到他身上的时候,他就会不自觉的反抗。 一种对抗从此形成,一般情况下,学生在这个年龄段,很难斗争过家长,因此会有挫折感,正是这种挫败感,让他加速成长,他得想办法,扭转不利的局面!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渴望了解更多的事物。父母越阻止,就越要去尝试。
还有一个问题要提醒家长,当孩子精力旺盛时,他们才会通过各种行动,使自己的精力得到宣泄。如果您的孩子很安静,你要考虑他的身体因素了。
二、如何缓解矛盾的家庭氛围?
看到一个视频,很感动。
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已经有了胡子,需要刮胡子,但是他不向父亲请教,而是自己尝试。父亲发现儿子刮胡子的方式不对,没有直接指出来,而是默默离开,做了一个普通父母没想到的事情。他到商店买了简易洗手池,回家后紧急安装,卫生间里原先一个水池,现在成了两个并排的水池。
当儿子要刮胡子的时候,发现父亲也在刮胡子,还有一个水池是空着的,他意识到父亲是在教他。他走过去,学着父亲的样子,用正确的方式刮起了胡子。
看到这一幕,是不是很有感触呢?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大多缺乏这样的耐心和方法,直接就开口教了,结果导致孩子的反感。
最好的教育必然发生在关系中被尊重的基础上,而现在的很多父母的家庭教育激发孩子的羞耻感。关系优于教育,在对立关系中,教育不存在。这就是严厉挑剔的父母越教孩子结果越糟的原因。
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父母都是居高临下地对待孩子,感觉孩子离了自己不行,只要发现孩子做得不对,就忍不住对孩子指手画脚。
如果看到孩子不会刮胡子,很多父母可能会这样做:你这样刮胡子不对,应该这样这样。你没有好好学学,上来就刮,你是不是缺根筋!哪有这样刮胡子的,一点经验都没有,也不知道问问。真叫你笨死了,连这个也不会。
从父母嘴里出来的话没有一句是温柔的,里面夹杂着讽刺、挖苦、不屑,让孩子无地自容,对自己自我评估也会降低。
不管孩子多大,父母都会认为孩子是孩子,永远用高人一等的口吻对待孩子,而不是平等的身份,就会激发孩子内心的羞耻感。
用心倾听孩子的话语,对父母来说,是一件不用花费太多精力的、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对于孩子而言,这是父母给予他们的是可以装满全世界的爱。父母的倾听,是对孩子最好的呵护。
经常看到这样一个场景,父母一边工作一遍听孩子讲话,然后时不时的“嗯”、“哦”、“原来这样”回复孩子一两个简单的词语,表明在听孩子讲话,当孩子问“妈妈\爸爸,好不好嘛?”,父母总会回一句“啊?哦!宝贝,妈妈\爸爸现在在工作,很忙,你自己一个人去旁边玩,乖。”
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越来越不愿意和父母讲话。他们会认为,爸爸妈妈都不愿意听我讲话,那我就不讲了。等到下次,父母有事情想和孩子沟通时,等到的往往是无论家长说什么孩子都置若罔闻。
像这样的父母有很多,也常常愁眉苦脸地抱怨:“我家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为什么他老和我对着干?”等等问题。
孩子真的那么不听话吗?孩子真的就生下来就是来同家长对着干的吗?
当然不是。其实,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父母到底听到了什么?聪明的家长不仅是一个高明的说者,还是一个高明的听者。父母在忽视孩子的话时,总喜欢给自己找各种理由。很多时候会说自己没听到,而有时候又觉得孩子说的也是无足轻重的事。
父母总是喜欢跟孩子说:你要听话啊!但是很少会去反思,自己是不是“听话”的父母。我们太多的父母,说的太多,听得太少,甚至不听。希望孩子像机器人一样按照自己编好的程序执行命令就好。长此以往,后果是什么呢?大家都曾有过这样的经验,如果对方愿意听听你的想法,你也会乐意听听他的意见。
因此,如果有父母埋怨孩子不听话,那就表示,父母根本没有运用“倾听”去听孩子的心声。大多数父母把育儿中的整个教养问题,看成一种权力斗争,一场竞赛,一次分出胜负的战斗——这就是战争。
三、对孩子的教育来说,哪些是更重要的事情呢?
第一,尽力为孩子托住了底部。
培养孩子底层学习能力,让孩子真正建立起成长型思维模式。人生绝不是“考上一个好大学”就结束奋斗了。走上社会,我们的人生才刚刚启程呢;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无论孩子遭遇了怎样的挫折和痛苦,永远可以毫无保留地和父母倾诉,我们是你最值得信赖、最可靠的朋友,也会尽可能协助你分析、解决你的困境。
其次,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
父母在做好托底时,充分信任孩子。虽然我相信过程中可能也会有争论、有疑虑,但总体的尊重是有的,容忍度是有的,弹性是有的。
第三,充分发挥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我们父母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并且未来的发展方向结合到了一起,但这条道路并不是轻松就能达成。
这个过程中没有人去强迫,完全是靠个人意志坚持——
所以父母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找到自身优势,刻意训练一门技能/特长,尽量减少短板,同时成为一个跨界学习的高手。有信心和勇气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
由此可见,要想孩子未来找到安身立命的方向,成为一个“普精”、过上平凡而不平庸的生活,家长应该做的:
首先是放下自己先验的所有预期,在具体目标上不要设定规划,比如说让孩子学什么、要去哪儿学;
第二,在物质和精神上一定要托住底部。这个底部,就是我们在与自己的社会阶层相匹配的层面给予充足的资源供给,包括精神和物质上的,确保孩子不跌落比父母现状还低的阶层,所以完全躺平肯定是不应该的。
剩下的事情就是帮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当然帮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初级版本,就是充分的尊重;高级版本,就是带孩子领略更多的可能性。
我们这一时代家长往往选择的是高阶路线,但这中间很容易把持不定,本来是带着让孩子领略各种可能性的期许去给孩子上各种兴趣班接触各种知识的,学着学着就开始设定期望值、设定预期目标。
比如很多家长让孩子学乐器,刚接触了一下音乐,就推着去考级、参加比赛、搞升学加分……如果又掉进这样的套路里,注定会失望。
综上,最好的方法就是:孩子想要自立,父母应当放手。
几十年来,各种各样的「砖家」一直在呼吁父母为孩子做更多事情。父母被敦促加大对孩子说话的频率,玩耍的频率,带他们去想去的地方,当他们的闹钟和日历,为他们选择课外活动,还要盯着他们,以确保他们不受身体或心理伤害,确保他们做功课,等等。
而放手的好处就是在不远的将来,父母让孩子们自己照顾自己,孩子们和同龄人玩,自己或与朋友一起旅行,做或不做家庭作业并学会处理后果,学会照顾自己的安全,自己想办法从心伤中走出来。
其结果是他们通常比今天的年轻人更自立、有弹性、情绪上更健康。
敦促父母为他们的孩子做更多事情的呼吁确实不少,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了放手的好处。这些研究大多支持放养的养育方式,这意味着允许和鼓励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持有更大的自主权,为自己做更多的事情。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