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参于了一个关于财富关系探索的集训营,怎么样?刚一看这个主题是不是就已经会引起部分人的不适感。会联想到什么呢?会不会是一群爱财却求而不得的人?在别人都在不问东西努力搬砖的时候,却凑在一起,叽叽喳喳地讨论是什么阻碍了自己赚钱。
仔细想一下,每个人的财富观确实像哈姆雷特,千人千样。世人谁不爱钱,这一点应该是一致的吧。可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各有隐情,有人大胆表白,奋力直追;有人遮遮掩掩,欲擒故纵;有人不敢让老公有钱,又时常会抱怨买不起包;有人认为谈钱俗不可耐,可也深知风花雪月,诗词风雅的背后也是要有经济支撑的。有人幸运做了“拆二代”千万大礼砸到头上,转眼间又凭“实力”把自己变得负债累累。种种~~~~~
这背后都是什么在驱动着我们,这些是不是又像是我们与谁的关系,求而不得,得到又不珍惜;关系太近怕受伤害,关系太远又没有安全感。看似谈钱实则还是要回归到与重要人的关系模式,回归到一些固有核心信念,最终还是会探索到我们曾经的“创伤”留给我们的“烙印”。
我们可以简单逐一分析一下上面提到的几种面对金钱态度的由来。第一种大胆表白,奋力直追的,个人认为是相对较健康的,有着正确的金钱观,正视金钱的功能,可以让自己有更多更好的体验,实现很多梦想,为身边的人提供帮助。大胆承认喜欢金钱,向全世界宣布我要搞钱,光明正大,坦坦荡荡。想想身边有钱的朋友是不是大多是这样的态度。
那么问题来了,人人都知道金钱重要,也不是人人都变富人了呀?
好,这就要提到第二种谈钱遮遮掩掩,明明想要又不敢直说,好像钱是偷来的。身边的70、80后们很多有这样的观念,我本人也是属于这个年份的。因为我们出生的年代,正是“个体户”刚刚萌芽时期,规矩的老工人们会看不惯有些人20块钱上货的旅游鞋转手摆摊卖40块钱,那个年代有个词“偷机倒把”,背后会小声议论,看某某天天吃大虾“钱都不是好来的,不是什么好人”。那时还很幼小的我们就从观念里得出一个等式“有钱人=坏人”,长大后自己要努力奔赴小康时,才发现被自己的等式道德绑架了,做生意赚别人钱总有种骗人的感觉,就连找老板谈涨工资都觉得自己缺少奉献精神。但真的保住“好人”称号不赚钱又不甘心,就形成了内在冲突,自己跟自己争得不可开交,无尽的内耗。
我们再来谈谈第三种,“男人有钱就变坏”多少主妇被这个信念撕扯得失去方向,平时会抱怨老公赚钱少,真有赚钱机会又诚惶诚恐,担心因此会面临婚姻危机,有点风吹草动就展开无限的联想与演绎,内心上演一部婚外情的大剧。甚至有些女性在选择结婚对象时,会把没钱当做一项优点,这个等式”没钱=人踏实“,我想大家应该也能猜到这个等式的理论来源,大概率也是我们从小被灌输的理念,在大人有意或无意的话语中,小小的我们学到的。有些也不乏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亲眼见证了生活富裕以后父亲有了新欢,母亲天天在家黯然心伤,在母亲碎碎念中我们学到了归因等式“有钱=家庭不幸”。
最后还想谈一种类型,对金钱无掌握能力型,对自己没有一个客观稳定的评价,掌控不了自己的人,同样也无法掌握财富。上面提到的“拆二代”最后负债累累多是这种情况。祖上积福买的宅子位置好,加上国家建设发展政策好,得到一笔天降之财。周围朋友一窝蜂拥来恭喜奉承,“你可真有福气,老天爷就是多关照你”,相信了自己就是上天特殊眷顾的人,这辈子就要凭运气吃饭。堵场上大显身手发挥特长,一时间运气不佳还会相信老天爷会补偿给自己。或者投资个项目不用太多数据分析、市场调研,凭运气肯定干啥都赚钱。等生意失败又会有人说,兄弟你真不是做生意的料,人家跟你干同样的项目可是赚了不少钱。又被打击得一无是处,觉得自己什么也干不好,即便面对负俩累累也不愿出去工作。被天降好运折腾得迷失了自我。
对金钱的掌控、驾驭很考验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有些生活上的坎坷容易被表象迷惑,容易简单归结到“钱”的头上,至使对钱产生莫名的恐惧与不安,这种简单的归因实则也是一种阻抗,回避问题实质,潜意识中把生活中的不幸让钱来背锅,后果就是实质问题永远存在无法解决,还为创造美好生活设置了很多障碍。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