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六指小男孩
2023-05-07   77次阅读   0个赞

在幼儿园的时候,我的同桌是一个双手有6指的小男孩。他挺沉默有些倔强,大我1岁。他被一对膝下无儿无女的老夫妇捡来,当成孙子养大。身边的小朋友会对他进行言语议论,议论他的六指,议论他被捡来的身份,议论他的“爷爷奶奶”实际是他的“老爸爸老妈妈”。因为同是被议论的小孩,有些时候看他被说,心里也心生不满。他会在我被说的时候回嘴几句,我也会在他被说的时候回嘴几句。回嘴并不能解决问题,更多的言语议论包裹开来。他开始会跟同学打架,从而反抗,我也会学习打架,不过我打不过,只能忍受。他在频繁打架后,被劝退。我体会到的是强烈的屈辱感,因为知道他为什么打架,他只是想要凭借自己的力量保护自己而已。但是作为一个小孩,我无能为力。之后他转到另一个学校,传言越来越猛烈。我只是默默听着看着,直到受不了那些沉重,选择逃开,对他的事情不听不看。

再收到他的消息,又是传言。在一年级时听他附近的同学说他的“老爸爸老妈妈”又捡了一个被遗弃的小女孩,说那个女孩不像他那样有“残疾”,他会被遗弃。出于对他的好奇,回到家我问奶奶是否有这回事。奶奶绘声绘色跟我描述那对老夫妇在天寒地冻的天气捡到女孩的过程。我心里对传言的恐惧慢慢增加,害怕他被遗弃和不公平对待。最后一次听到他的消息,是在三年级。他同院子的邻居小朋友说他家出事了,他把那个小妹妹溺毙,之后不久整家人消失。

那段时间周围的大人们都在议论这件事,猜测他这么做的原因。听了无数人的议论后,拼凑出来的事件是:对门一个和他“老爸爸老妈妈”经常因为一些事情吵架的孤寡老头,以及旁的一些邻居,经常私下笑嘻嘻的问他“你爸妈现在有了小妹妹了,不要你了,这个妹妹那么乖,你一点都不乖。”他尝试回嘴,但是不久后,他的“老爸爸老妈妈”去农忙,刚好他周末放假,让他照顾小妹妹。再回到家时,那个小女孩溺毙在水缸里。传言和各种猜测,从此弥散开来。事件发生不久后,那对老夫妇带着孩子搬家了。

 

我不相信流言,但是心里感觉很复杂。于是带着心里的疑问,我偷偷去他家门口转悠了两三次,他们家已经搬空,从此他彻底消失在我的物理世界,活在我的心里。这些感觉在小时候变成憎恨,憎恨那些胡说八道的小朋友,成年人。我很疑惑年纪那么小的小朋友为什么会出口伤人?伴随着事件的发生,我心里留下无法言说的疑惑和悠长的堵塞感,我有很多好奇,也有很多恐惧。我尝试过去理解这些现象,通过我所学习的理论。

学精神分析,让我知道了从心理动力的理论角度来说,霸凌的现象是一方把自己的愤怒敌意投射到另一方身上,加以霸凌。另一方接受对方的霸凌,默默忍受。霸凌方通过霸凌对方让自己获得一种“我优于你”的虚假价值感,而被霸凌方认同了对方的投射,认为“你强过我”,故而无力反抗或是强力反抗的两种表达形式。

知道一个有力量的人,不必通过霸凌另一个获得身份确认感,恰恰是因为没有身份确认感,才会去霸凌别人,证明自己的力量。而能够忍受强烈痛苦的人,感觉到自己无力,可是在忍受痛苦的过程中,实际他是有力量的。霸凌方霸凌的是自己的无力,被霸凌方通过忍受在耐受无力。真正没有力量的人,无法耐受痛苦,所以也是在通过耐受无力的方式,证明自己的强大。

从镜像理论中知道了霸凌方与被霸凌方像是一体两面的镜子,双方在应对无力感的态度上都在证明自己有力量,前者通过霸凌他人来证明,后者通过我耐受,我可以解决来证明。他们透过对方,看到自己的恐惧。恐惧被否定,恐惧没有力量,恐惧自己的弱小。

只是,虽然我知道了这些,但是我感觉还不够,不够清晰。理论分析,是把自己置于旁观的角度在看事件,理性出来时,和自己的感觉就保持了一定的距离。用隔离的方式,并不足以消解我内心的疑惑。

理论虽然解释了现象为什么发生,但是发生霸凌现象,仅仅是霸凌者和被霸凌者的事情吗?我也很好奇,看起来我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这个小男孩的事情为什么让我印象那么深刻?

 

再仔细体会,我发现在他身上我看到同是被霸凌的自己,我把自己内心的恐惧,一并投射在他身上。 害怕被遗弃,害怕被攻击,害怕流言,害怕无力本身。通过关心或是同情他,将他锚定放置在一个“很惨”的位置上。我通过只是看他,来处理自己应对不了的沉重感,和自己的处境。

小孩子力量有限,我会这么投射,他身边的其他那么多力气比他大的人,也在做这件事!通过流言这把无形的刀,把无数其实是自己很惨,但是却往外投射成他“很惨”的方式给到他。也就是,他承担着一群人自己承受不住的惨烈与沉重,以“他很惨”的话语展开建构。

当他的父母把自己面对不了的“六指”带来的感觉消化,便通过遗弃他来试图处理这些感觉。他的生命轨迹从出生开始便被自己的父母遗弃的行为打上了标签,底下是羞耻感与面对不了沉重感。这像是写文章或是发言标记了#话题,吸引同是他父母类的人向他靠近。

想起这些,是因为看到以下这类新闻。本来只是想理性分析,但是理性分析并不能解决问题,也不能化解心中的惆怅。

 

在当代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在学校被霸凌的现象慢慢被大家所关注,从现实层面分析,看起来发生的原因有:1.学校管理不当,2.霸凌学生的学生人格缺损3.被霸凌学生的家长未提前教会孩子有效的保护自己4.孩子隐忍内向,不能有效反抗。从现实层面避免霸凌事件发生无非是:

1.学校设立自我保护的相关规条;有效规避霸凌的现象。

2.对于学生之间的冲突,进行心理干预,调整双方的心理困境。

3.家长需教会孩子自我保护,对孩子的每次求助都需要重视,不然会养成孩子不敢求助的心态。培养孩子的现实应对能力。

4.孩子学习相关的规则,合理应对霸凌现象,建立对外界的信任,遇事进行求助。

做到这些就能规避霸凌的发生吗?也许我们还是得看清楚,这些事情是怎么发生的,才好规避。

很多来到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的孩子们,都存在类似的困境。当一个孩子在家中是被喜欢的,他出去社会面对他人时,对他人的喜欢感觉到很自然,对他人不友好的行为自然会排斥。而一个孩子在家中感觉不到被喜欢尊重等感受,他会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自然地接受他人不友好的行为,虽然感觉上不对劲。可是却很难为自己去发声,也难以坚持在自己的立场上,去保护自己。他们很容易被“我就是会被欺负、不友好对待、不被爱、攻击、我不好”等等的内在声音所覆盖,因为这是长期在与家人的互动中,他感受到的。

 

孩子的内心过程,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分量是极重的,所以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会极大程度影响孩子的内在互动模式。原生家庭之中孩子与家人的互动模式,就是他们与人相处的互动基础模型。如果要避免霸凌现象,就需要回到本质上来,从力所能及的根源上来调整,在原生家庭的环境下功夫:

1.给孩子建立一个安全成长空间的同时,教会孩子如何自,使用规则,如法律与道德规则。与孩子建立足够的信任关系,让孩子在发生紧急事件时,敢于求助。

2.以相信孩子的态度,去帮助孩子建立内在自信,从此孩子就会对自己生出自信,能够区分那些攻击性的投射,并且不认同,从而不陷入关系纠缠的漩涡。

3.与孩子在关系中建立尊重的关系基础,让孩子体会和谐的关系是怎样的,以便让孩子在对外的人际关系中,能够规避“遇人不淑”的现象。

4.不打压、指责、贬低、否定孩子,不然会影响孩子对自己的判断,从而在面对外界不同的声音时,迷失在他人的话语中,陷入内耗,怀疑自己,而被精神pua。

5.面对事情时,就事论事,不泛化。比如不能因为孩子一次成绩变化,就跟孩子说:“你不行”“怎么才这点”“我白养你了”“废了”“一无是处”“笨死了”等等一系列否定他这个人的话语。

6.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感觉。当孩子和自己的想法及感觉不同时,客观的探讨,不强行要求孩子顺从。如果要求孩子顺从或是听话,就等于在压抑孩子的真实感受,并且习惯这种互动。从而与人相处时,当对方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孩子也会顺从。

7.不以暴力对待孩子,精神层面的暴力,或是言语层面的暴力。这两种状态都属于侵犯孩子的边界,孩子容易习得与之相同的方式去与人建立关系-伤害他人,或是认同与自己就是会被伤害的,吸引他人来伤害自己。

如果在培养孩子时能够做到以上几点,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对人际关系的边界意识就会比较清晰,能够规避对他人不恰当投射的认同,明白自己应该被怎么对待,以及怎么对待他人。

 

也有部分家长疑惑,我自己小时候可比他们惨多了,他们怎么这么脆弱?

这就是问题本身,当家长存在这个疑惑时,在用自己和孩子进行比较。这就像文头的那个六指小男孩被对待的方式,身边人以一种“我比你厉害,你太弱”的投射在进行对他的攻击,否认了他独一无二的主体性。这些感觉是微妙的,正如如果我们自己的老板或是父母,说这类话,我们感受也会不舒服一样。而我们的父母,也曾经做过这类事情,所以我们很自然的会吸纳他们的态度,用来对待自己的孩子。这便是无意识代际传承的效果!也是我们需要格外留意的地方,很多时候是在无意之中促成了一些事件的发生,而不是本意想要这么做。代际传承会在无意之间就传递下来,形成一种“我还是变成了我所讨厌、惧怕、不喜欢的人”的现象。让孩子感受到自己不被喜欢、支持、尊重...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比较似乎成了一种快速从人群中确认自己的方式。可是这种方式是通过被踩踏或是踩踏他人建立的,如空中楼阁,脆弱不堪。也许我们都需要反思的是:

一个人成绩好,就代表整个人吗?

一个人有缺憾,就代表这个人不行吗?

我想最为宝贵的态度,也许是发现自己就算有某个看起来是脆弱点的地方,也能够接纳自己。尊重他人的不同,也尊重自己独一无二的生命轨迹。当我们都能接受他人有他人的韵味及独一无二的生命动态时,才算是笃定的坚守在自己的位置上,开出自己的花。这便是最真挚的确认!

亦:我们不必成为任何人,只需要成为自己,这就是最好。

 

 

作者:宋杨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3600时+),东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学士,西班牙塞万提斯心理学硕士生,结构式文化动力团体体验2015年10月至今 ,薛伟邹政结构式文化动力性团体进阶班优秀学员,精神分析行知学派成员,武汉忠德心理医院2020届进修生,2017-2020年 三个中法精神分析培训项目系统学习。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


0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免费热线(400-626-0852) 在线客服

早8:00~凌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