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恋母弑父:不被大众所认可的俄狄浦斯情结
2023-06-19   99次阅读   0个赞

在心理学的经典精神分析流派中,弗洛伊德提出了一个不被大多数人认同的观点,便是“俄狄浦斯情结”,也叫“恋父恋母情结”。之所以被称为俄狄浦斯情结,是因为在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在一系列的辗转波折后,阴差阳错的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娶了自己的母亲。而弗洛伊德则认为当我们成长到一定的阶段后同样会面对类似的“恋母弑父”或是“恋父弑母”的冲突。这一观点之所以不被大多数人所认同,主要是因为爱上自己的异性双亲,或是杀掉自己的异性双亲显然是违背道德伦理的一种行为,同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很难看到有人会将这种冲突很直接的展现出来。

然而这却并不代表俄狄浦斯冲突不存在。恋父或恋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对异性双亲的依恋,就像我们常常会感受到的:儿子总是和母亲更亲近,而女儿总是和父亲更亲近。而弑父或弑母,则可以理解为孩子对同性双亲的一种代替和取缔的愿望,孩子会开始以自己的同性双亲为榜样开始学习和模仿,希望自己能够成为,甚至超越对方,以获得异性双亲更多的爱。这一阶段如果顺利过渡,那么孩子自己的部分便会逐渐的发展起来,将依恋与模仿的对象转移到父母的代替者身上,比如老师或伟人等,随后在自己的努力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成功的找到自己的真正的理想与所爱之人。但倘若这一阶段不够顺利,因为父母的自恋而使孩子遭到了过分的打压或诱惑,那么孩子便会将俄狄浦斯冲突带到未来的生活当中。

同性双亲过分的打压或是异性双亲过分的拒绝,往往会让孩子在与同性双亲的竞争中看不到胜出的希望,甚至感觉到自己被父母排除在外,而开始过早的学会迎合与讨好,阻碍自己真实自我的发展,而异性双亲过度的诱惑或是同性双亲在家庭所处的位置过于弱势,则会让孩子处于一种竞争胜利后,弑父或弑母的愧疚感当中,于是孩子即便有很多想法与目标,但却很难一心一意的去实现它们,同样的使得自己真实自我的部分发展受限。同时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所说的来自异性双亲的诱惑,直接以性诱惑表现出来的往往是少数,更多的时候它被转化成了对孩子的溺爱以及不想让孩子离开自己身边的过度掌控。

所以其实不难看出,俄狄浦斯情结所讲的恋母弑父或恋父弑母并非完全不存在,它只是用较为极端的方式将父母与孩子相处过程当中矛盾展现出来,让我们能够更加清晰的去看到和识别,以便于我们能够在思考中找到更好的和孩子相处的方式。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


0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免费热线(400-626-0852) 在线客服

早8:00~凌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