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罗杰斯的书籍和相关课程学习中,对于真实、真诚和一致三个定义的差异,我目前的理解倾向于,真实侧重于表达内在心理原貌,一致则是其如其所是的外部呈现,真诚在呈现真实原貌时还有表达积极情感和态度的部分。为排除三者间微妙差异带来的干扰,本文对三个定义不作区分,统称为真实,均描述为个体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相一致的状态。
一、真实自我在于“活”出来
生活的目标是什么?
做你的真实自我。
——罗杰斯
难以忘记第一次读《个人形成论》时的欣喜,一个隐藏在心里关于真实自我的觉察,在一场诗意的相遇中开启。观察自我从体验自我中生产出来,开始以一种从未有过的清醒状态去思考“如何活出真实自我”。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后,先说说什么是真实自我。每个人都有两个自我,一个囿于世俗、追逐功利、讲求实际,用它来忍受日常生活的压力。另一个敏感、热情、纯粹,为本真的愿望发声。我们把后者称之为核心的我,用前者世故的我来保护后者核心的我。
过去我以为,活出自我,便是要活出第二个内在核心的我,因为这个我超越了庸常的存在,在灵魂更根本的深处,或者某个精神更高妙的山巅,只有这个自我才是真实的,值得被看到被关注的。
过去十几年,我一直轮换在医院的各个工作岗位上,出于功利或自我实现的需要,我将自己置身在医院这个大的主体中,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领导、同事、病人对于这个角色的期待。但我讨厌外在那个庸俗地周旋于各种关系中的我,认为是它阻碍了我向内在真实的自我靠近。
后来,由各种因素促成,我终于离开医院,摆脱了外在世故自我的捆绑,意欲投入到我渴望的安静不被打扰的真实自我中去。
可以肯定的是,一定的调整是有必要的,当我留出足够空间看向内在自我时,我能更清晰地倾听内在的声音,贴近内心的感受。然而,在更安静、更纯粹的空间里,我惊讶地看到内心另一处的空虚与迷茫。
放弃繁乱的工作,想让自己安住于恬淡闲适的生活,以为这就是自己想要追求的真实,却忽略了内心自我的另外的真实——生命需要意义,也需要与外在关系的连接。
后来,越来越多的经历让我渐渐明白,“活出自我”并不意味着要摒弃世故自我,一味追求核心自我,并不意味着将“我”与其余的一切都切割开来,也不意味着去成为“我在本质上一直都是的那个人”。自我并不只有一个声音,也不处于一个固定不变的状态中,更不是一个终极目标。相反,它是在一个持续的、反复的、积极的过程中被发现被创造出来的。
“活出真实自我”其着力点是在“活”字上,“活”字意味着对生命的全然投入,需要一个更开放、更多维的视角来看待真实,听从内心意愿,接纳并不完美的一切,热爱生命、投入生活。
二、一种训练有素的真实
如果我能使一颗心免于破碎,
我将不会虚度此生。
如果我能减轻一个人的痛苦,
或平息一个人的悲伤,
或帮助一只昏迷的知更鸟
回到它的巢居
我将不会虚度此生。
——艾米莉·狄金森
真实并不单一,相反,它是多元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隐匿的,成为真实自我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修行过程。对于咨询师来说,更需要一种“训练有素的真实”。
训练真实,听起来像一个悖论。培训是刻意的,任何刻意的行为都是对真实的破坏,当我们去追求真实,真实反而远离了我们。
不容辩驳的是,咨询师真实地体验、意识和表达自己的想法的确需要一个反复训练、不断提纯、不断贴近内心原貌的过程。
若把真实比作火苗,我们将它训练出来,不是要在它燃烧时,限定它的方向、火力、态势,而是从火苗底部提供燃料、改良装置,从源头、基底加以改造,如同Jason Dias所说:去修炼自己的本质属性,而不是技能。
修炼咨询师的真实,也是在修炼爱的初心。一个人如果没有奉献自己、助益他人的初心,他不会选择成为心理咨询师。这初心包含对他人苦难命运的关切,对人类共同境遇的悲悯,和投入自己救赎生命、让世界更加美好的渴望,这初心因慈悲而来,将使他听从使命的召唤踏上征途。这初心常常在纷乱生活中被干扰,培训是要去看到它,并使它清晰。当他被愤怒、焦虑、怨恨、不公等各种的情绪感受湮灭,他仍然能够拨开层层迷雾,看到自己的初心,并顺应它的指引。
修炼咨询师的真实,也是在修炼底层认知。咨询是关于关系的工作,咨访关系不是平等关系,咨询师不但要“让我成为我自己”,还要“让他成为他自己”,咨询师要充当来访者母亲、父亲或其它重要关系人的角色,来访者需要被这份关系抱持、允许、接纳、无条件积极关注,让新的自我诞生出来。这就要求咨询师的真实自我中包含着对人类潜能的信任,对他人命运的尊重与理解,对来访者每一份艰难与努力的赞赏与珍惜。咨询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直接影响着另一个生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来访者带着创伤和缺失走进咨询室,咨询师要将爱的太阳种在心里,无论给予多少,仍然不减其温暖与光芒。来访者若是一条不洁的河,要容纳不洁的河流而不致污浊,咨询师要成为比河流更宽广的海。
修炼咨询师的真实,也是在修炼经验直觉。直觉有天性的部分,也可通过后天训练不断完善丰富。心灵哲学家说,人们能够理解他们甚至一开始不能表达清楚的东西:如骑自行车、正确地说话、哲理性的推理。因此,直觉是可以通过后天培训出来的。比如,我们渴望“仁爱”,但仁爱只是人性的一部分,人性并不完美,且复杂多变、不够友善。我们要去修炼仁爱,哪个部分顺应着仁爱,哪位部分阻碍了仁爱,阻碍在表达着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去清除阻碍?有了这样的觉察,便是改变的开始,在大量反复的练习之后,直觉在经验中不断发展起来,变得可以依赖,可以放心去跟随它的指引,抵达真实。
成为一名有胜任力的咨询师不容易,如果没有刻意练习,我们将永远不能到达咨询师的真实彼岸。培训咨询师,不是在培训心理咨询的能力,而是培训咨询师的一种存在状态,真实、开放、自我接纳,允许不完美,尊重独特性,能连接内在感受与体验的一种状态,并通过这种状态建立助益性的咨访关系。我想,这就是心理咨询师的真实。
三、当咨询师呈现真实时,他在呈现什么
用宽容的耳朵倾听,用慈悲的眼睛观看,用爱的语言说话。
无论何时,当我们去爱,
没有期待,没有算计,没有谈判,
如此,就真在天堂。
如果你的眼睛是睁开的,就会看到值得看见的东西。
当你开始上路时,路就会出现。
你的心知道,路在何方,朝它奔跑吧!
——鲁米
当咨询师在呈现真实时,依赖的是自己的直觉与感受,而不是思考,思考意味着不是顺其自然发生的、是经过盘算的,就像咨询师想要去控制一场谈话一样。咨询中发生的一切,都应该是由直觉、感受、情绪驱使的。咨询师给出来访的陪伴,一旦让思维参与进来,直觉就会被破坏,感受和情绪就要脱离真实的内心轨道。
咨询师在呈现真实时,就是在呈现慈悲。真实也不是实话实话,不是全盘托出,是在觉察自己当下情绪感受的同时,还有一个范围更广的觉察,是经由训练后直接呈现出来的对来访者存在状态的关注与理解。比如被来访者攻击后,既看到自己心中燃起的愤怒,又看到来访者攻击背后的无力与焦虑。
呈现真实也在呈现好奇与跟随,咨询师放下身份,走出自己的知觉系统,跟随直觉,进入来访者的内心世界,看到他的痛苦、悲伤、无力。让自己成为来访者生命路程的旅人,为他而在,在他身旁,看到其它可能。
呈现真实也在呈现着开放,不设限,不固着,没有“应该”与“不应该”,允许错误,允许不完美和缺陷,允许一切处在变化之中,充满了创造的可能性。如尼采所说:生命和身体的感受性才是根基,只有身体向世界完全敞开,个体生命才能同世界的存在融为一体,从而焕发生机与活力。
呈现真实也在呈现着接纳,接纳自己,也接纳他人,接纳当下,也接纳过去。罗乐老师说,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接纳自己,便能在多大程度允许并尊重每一个生命的独特性。接纳让来访者从防御的面具后面走出来,获得直面人生的勇气,变得更真实,更能体验到快乐与充实。
呈现真实也在呈现着对此时此刻感受的关注,咨询师视此时此地重要于过去和未来,视感受重要于信息和经历。理性的洞察不如当下的体验,过去经历中的感受不如当下的感受。任何过去的经历都是当下真实情绪感受的铺垫,无法提供一个真正的、持久的治疗性改变。咨询只在当下进行,让当下真实的悲伤、痛苦、失落,从内心涌现出来,让来访者的阻抗在当下揭示出来,帮助来访体验主体性更深入、更直接的感受,以处理当下的痛苦的形式,让来访者获得更大觉察。
呈现真实也在呈现着一个场域,这个场域里有关系、有互动、有流动、有自由、有变通、有碰撞、有化解、有资源、有成长,由此,来访者的自我囚禁被打破,允许自己敞开、释放、吸收、融合、聚集,然后,刻板成了变通,孤立走向沟通,隔绝变为畅通,僵化成为融通。来访者的真实生命得以活出来。
以上是我个人关于真实一致的理解。
最后,献上我爱着的鲁米的诗歌——
在对和错的观念之外还有一个所在,
我会在那里与你相遇。
当灵魂在那里的草地上躺下,
世界就满得都没法谈论。
观念、语言,甚至彼此这个词,
都没有任何意义。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