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孤儿—从荣格观点探讨孤独与完整》一书的读后小结。每一个分分秒秒觉知到自己独立于他人存在的每时每刻都是孤单的。荣格在他的家门前的湖边刻着一座名为“孤儿”的石头,作为其75岁的生日礼物,似乎在说着意识到自己是独自一人而面对生命挑战的孤儿感是心灵的沃土,在忍受一路的匮乏、贫瘠与孤单后,将会带来丰饶的收获。喜欢荣格学派的这一观点,生命本身自带礼物,个体的生命也孕育着无限的潜能。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孤儿原型,这来自集体潜意识。无论大人还是儿童,只要因为原型受到激发而感觉自己被遗弃、不被看见,就是一个孤儿。孤儿会唤起许多意象,但最重要的是那种我在世界上孑然一身的原型。这种原型之所以受到引动,可以是由于真的身为无父无母的孤儿,也可以是因为我们在通往圆满或个体化旅程上要独自上路。
身为孤儿,重点不只是和分离、失落、被遗弃有关,而是能从发生这些状况的背景里所发展出来的意义。如果家里有父母亲建立起连结,我们好像有了归属感,然而即使家中有父母,然而我们觉得自己是孤儿的感觉还是会出现,这是因为孤儿原型被启动了。可是,原型是带来苦难也带来能量,当我们能够接纳我们自己的样子,带着身在世上所有的孤单感受时,我们就能够与他人产生连结。
孤儿,没有父母的孩童,就像是当代意识中被移除或者与当代意识毫无相关的无意识内容,恰恰能够提供扩大意识层面,克服先前无意识的状态,成为孤儿似乎是一种生命的召唤,是英雄之旅,要最好的自己,活出真实的天性。所以,孤单一人并非意味着寂寞,但确实意味着与某种无限的东西重新连结,所以我们能够既是孤独又与世界合而为一。
如何从孤独中发展出连接,还是需要有他人的存在。先从早期环境对婴儿的重要性说起,在弗洛伊德之前,对至亲丧失的孤儿,人们会告诉他还能有的吃,有的穿和有遮风避雨的地方要心存感激,没有人去关注与研究这些孤儿的内心。直到第2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际,心理治疗师才开始对失亲儿童的经历感兴趣,在英国政府要求安娜弗洛伊德成立托儿所照顾那些丧亲的婴儿。与母亲和家庭的分离对婴儿意味着什么?也是在二战产生了很多孤儿的这个背景下。英国的心理学发展学派的心理学家约翰鲍比进行了研究。根据他对一般儿童的研究,他相信婴儿在6个月大就会与母亲产生依恋关系,如果依恋被打破,婴儿会哭泣表示抗议,希望能将母亲召唤回来,如果母亲没有回来抗议就会变成绝望。根据约翰鲍比的研究,虽然孩子会继续哭泣,但更可能的情况是无论男婴或女婴都变得退缩,不再期望获得关注,致使照顾他或他的成年人误以为这个阶段是婴儿的痛苦已经减轻的征兆。更甚者,婴儿期对父母形成的依恋类型,会奠定个体在其未来一生人际关系的情感基调。在个体生命的初期,照顾者的行为和孩童的行为都很重要。所以母亲和孩子之间的配合必须要够好,而且必须形成对话或者关系。正如温尼科特说的:“从来没有婴儿这回事”,没有母亲哪来的婴儿,没有母亲的情感调谐就很难有一个内在稳定健康的婴儿。所有对依附、情感身体亲密程度和安全感形成调节的事件,都是母亲与婴儿共同营造出来的经验,他们无法在没有他者的情况下成为已知的自我经验的一部分。
人际关系的经验不仅一开始就很重要,同时在我们一路成长发展以及和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也很重要。正如荣格说的,我们不可能自己把自己的整个心理都涵容起来,总有一部分无可避免地会被投射出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别人,为什么我们需要客体的原因。如果完全脱离关系,生命就毫无意义可言,我们在社群中,或是在人际关系中,我们才得以完整。在珠穆朗玛峰顶上肯定没有人会打扰你,但你在那里不可能达成个体化的完满状态,个体化永远意味着一种关系。当然有一份关系并不代表你就是个体化了,因为如果你不坚持做自己,你可能会分裂成许多部分,消解了。你可能会在其中失去自己,但是如果你既能够坚持住自己,同时又能够与集体性保持联系,这就是最理想的状态。
从承载的社会的阴影和羞耻感的失亲儿童所唤起的意象到让个体更为分化且不仅觉知到外在世界也觉知到内在世界的历程,这种感到自己与他人不同,不被理解或是和家人朋友格格不入的感觉,都会引发出自己在这个世上孤身一人的感觉。孤儿无依无靠,一方面意味着具有发展的潜能和契机,但另一方面也可能继续停留在孤立与格格不入的状态。在这潜能与孤立所形成的对立两极之间的张力,或许反而赋予我们心灵的孤儿进行和解的机会。正如荣格说孤独并非来自是自身无旁人,而是在于无法向他人传达自己认为重要之事,或是来自于持有他人无法认同的观点。借有心理治疗师是能够帮助思考自己的内心世界及了解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模式的,从而感觉自己的心声被听见,被肯定不再感到那份锥心的孤寂在侵蚀着自己。
荣格强调自身经验的重要,因为我们在世上遭逢的无非就是经验,而疗愈便是在这些经验中,孤儿及孤独的经验也一样,是你成长的契机。所以,我们可以更多探讨我们的心理现实、内在经验及集体文化传承的部分。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
评论(2)
陆**
仔细读过发现孤独挺好的嘛,有无限潜力,也少承接外在的那些无意识的输入。想孤独就孤独,想合群就合群合群是为了更好的孤独孤独是为了更好的回归所以那些童年遭受孤独,忽视的孩子,其实也是幸运的,因为承接的无意识也少,受局限也少,就是一个人,勇闯大世界,多么精彩绝伦
[**
细细读过,收获良多。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