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这大概是一个争论了很久的事情了,有人认为应该富养,富养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有人认为应该穷养,穷养有助于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品格。本文认为这两种观点都存在片面性,或者说穷养富养并不是决定孩子人格健全与否的核心因素。我们先说一说穷养和富养二者各自的问题在什么地方。
穷养:
1.自卑心理。
这个好理解,也往往是穷养最基础的问题,后面的几个问题都是由此衍生出来的。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哭穷”,让孩子形成了对“穷”的身份认同,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也认为很多事情对于自己来说遥不可及,就是自卑心理了。这种心理使孩子失去了很多机会,丢掉了很多可能性,他们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好像天生的能力就不如别人。虽说经济的差距和个人能力的高低是两个事情,但对于一个没有深入觉察能力的未成年孩子来说,混淆这些概念是自然之理。
2.报复性补偿。
极端的自卑心理又可能有两个极端的表现,一个是认命了,认为自己什么都不是;而另一个是想尽一切办法去证明自己的能力,于是就出现了报复性的补偿。拼命的学习、拼命的工作,一定要成为“人上人”,一定要体验一下从来没有过的“优越感”。有的家长可能会说,这不正好是穷养效果的显现吗?
这里有一个问题是,这种报复性的努力是盲目的,它并不是为了自身的幸福或创造什么价值,而仅仅是为了证明一下自己顺便满足一下虚荣心,爬上了一座高山后又是一片空虚,那时或是用享乐来填补,或是继续盲目努力攀登下一个高峰,人生就在这种迷茫中循环往复。报复性补偿还会不择手段,有时损害他人的利益甚至损害自身的健康以获取“成功”,这对社会或对自己都是有危害的。
3.人际交往中的问题。
举个例子来说,几个孩子在一起交换玩具作为礼物,而穷养的孩子拿不出来,那么这种友情交换的方式就行不通,孩子在群体中被排斥加重了自卑,面对这种情况,孩子的父母没有一个好的引导方式,使孩子认同了自己被他人排斥的事实,形成了“我是被厌恶”的自我概念。那么他和别人的互动方式一定是畸形的,这样一来,可能会形成畸形的人格,“舔狗式”的讨好型人格就是其中一种。
4.谨小慎微。
同样是因为自卑,他们做事总是畏手畏脚,特别在乎别人的评价。心理学有一种理论认为人可以分为追求成功型和避免失败型,追求成功型的人不太在乎是否会失败,他们会一遍一遍的尝试错误直到成功的一天;而避免失败型的人他们做事的出发点并不是成功,而是不要一败涂地被人笑话。这么说太枯燥,咱们举个例子,老师让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列出自己的目标院校,张三是一个追求成功的人,他填了一个自己蹦一蹦就能够得着的某院校;而李四是一个避免失败的人,他填的是清华北大,他虽然知道自己考不上,但是这样的话如果考不上别人也不会说什么,因为毕竟难度太大了嘛,于是他就有效的避免了别人的负面评价;王五也是一个避免失败的人,他填的是某大专,因为这样的话肯定能考上,也避免了失败所带来的负面评价。反观这三个人,也就张三是有风险的,如果他考不上别人可能会说两句,但是他心理素质好,所以他没有选择逃避。试想这个谨小慎微、唯恐失败的人很难取得成就也在情理之中。
富养:
1.自负心理。
与穷养相反的是,这样的孩子总觉得高人一等,见到不如自己的人总是趾高气扬的,这使他们看不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也就没有了进步的机会。
2.缺乏同理心。
同理心是一种理解别人情绪、感受别人情绪的能力。这种能力非常重要,有的人显得很冷漠并不是他们真的如此,而是他们没有办法理解到别人的情绪,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同理心强的人会拥有更良好的人际关系。但是这种能力有一个重要的来源,那便是丰富的情绪体验经历,如果富养的孩子总沉浸在自己的舒适圈里,对穷人的世界一无所知,那么同理心就少了一大块,除非他有极强的天赋。之前有个老同学,从小家庭条件就很好,消费档次也比较高,但是身边没有人表现出对他的厌烦和嫉妒,他和任何人在一起都能入乡随俗,说话也特别接地气儿。其实对于一个学生时代的人而言,能做到这点不容易,因为他还没有和社会上各类人打交道却已经可以跳出自己的生活圈子了,我观察他主要是同理心比较强的原因。
3.不良习惯。
很多富养的孩子有不良习惯,这是因为他们幼小的心智还不能使他们学会使用财富,孩子更多的是好奇,于是用钱去探索这一切,就染上了很多不良嗜好。如果家长不能做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沟通,他们可能会用不良嗜好来标榜他们在同龄人中的地位,比如有的孩子认为参与赌博代表“勇气”,带朋友去不良场所消费代表“大方”。
二
以上的这些分析,我想做出一个总结:
穷养的一个重要弊端是”心穷”,富养的一个重要弊端是”心负”(自负心理)。
所以说,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来抚养孩子就可以了,不用特意变穷或变富。
1.变穷:想让孩子多吃些苦,这些问题我们上面已经分析过了。
2.变富:除了娇生惯养以外,有的家长觉得在孩子面前拿不出钱来很没面子,所以打肿脸充胖子。这其实是家长本身不敢面对现实,一种自卑心理的表现,需要反思。
三
说到这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如果我家就是穷或者我家就是富,又该如何教育孩子?
答:不卑不亢,懂一个“平”字。
1.在家里。
经济条件不好的时候,不要“哭穷”,酸甜苦辣孩子已经在体会了,你的说教只是在毁掉他的心理健康。买不起的东西就平淡的说一句:“这个太贵,咱们买不起”。
经济条件好的时候,不要在孩子面前炫耀。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同理心,丰富他们的情绪感受经历,但这个东西不是说教出来的,我举个例子:有一次学校组织同学们去孤儿院和敬老院,回来以后孩子开始讲他的见闻,妈妈听了以后也很难受,于是说,你看那些孩子们多可怜啊,他们肯定缺少玩具,你愿意把你那箱玩具送给他吗。孩子不愿意,妈妈又说,咱们下次一起去看看他们,他们太可怜了,你把玩具送给他们吧,咱们家条件还好一点,过段时间等我有钱再给你买,还有,到了孤儿院以后你可以教他们玩这些玩具。这时孩子带着好奇和同情开始和孤儿院的孩子们接触,他也就获得了一次教育。另外鼓励他和不同家庭的小朋友接触,也可以利用旅游的机会让他亲身感受不同人群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还要坚决反对他的不良习惯。这样一来,富养也不会出问题。
2.在社交中。
一个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小朋友送了孩子一个平板电脑,孩子无以回馈,但是要做到在人格上不卑不亢。家长可以引导的方式超级多,可以建议(非强制)孩子不接受馈赠,也可以让孩子表达感谢,还可以让孩子落落大方的向对方说明自己的家庭情况来讲清楚为什么无以回赠。总之,不要让孩子感觉贫穷可耻,在社交中像个过街老鼠。要让孩子认识到人格上的平等并坦然面对经济差异。
经济条件好的孩子在社交中我们不要“培养”他的优越感。还以刚才送平板电脑的事情为例,这个礼物送出去了对方没有回复,孩子感到很生气,这时家长比如可以这样说,我想可能是他们没有钱来买礼物送给你,但是你觉得这个小朋友是个好人吗?如果他比较好的话,那你平常就多和他玩儿,他有什么困难咱们一起帮帮他。这样一来,孩子也把这种经济差距看成是很平静的事情,而没有什么优越感,也就消除了富养带来的弊病。
总结: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孩子今后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个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中,他就学会了平等与尊重,不卑不亢,以一颗平静的心面对世间冷暖,体味人生百态,这是一个家庭给孩子的一份礼物吧。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