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作者尝试以一名分析心理学初探者身份,透过解读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夸父逐日和女娲补天来觉察集体无意识和原型层面的父性心理与母性心理之差异,并结合临床案例分析丰富对此的理解。
关键词:父性心理、母性心理、夸父逐日、女娲补天、集体无意识
父性心理和母性心理是一种心理上的功能或倾向。每一个相对成熟的个体都包含了父性人格和母性人格。随着女性主义思潮的崛起,很多女性身上彰显出了较为明显的父性人格特点。同时,也有不少新时代男性在崇尚男女平等的婚姻家庭体系中绽放出更多的母性光辉。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有不少值得探究、耐人寻味的父亲原型和母亲原型,在此选取较有代表性的夸父逐日与女娲补天意象略作父性心理和母性心理解读。
一、夸父逐日:父性是心怀渴望、向往光明的跋涉追寻,既勇敢壮烈,也执迷不返
(一)故事梗概
《山海经·海外北经》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桃)林。”
由于太阳神所走的路离得太远,“成都”山一年到头黑暗寒冷。为了改变人们困苦的处境,勇敢的巨人夸父决定去追寻太阳神,劝他改变一下行走的路线,给当地送来温暖和光明。有些甘愿忍受寒冷和黑暗的人认为夸父不自量力,便讥笑、劝阻他。夸父还是毅然上路,看到盼望已久的太阳,不禁欢呼雀跃。可太阳神走得更快,一眨眼又走远了。夸父穷追不舍磨破了脚,折一根桃枝当手杖,咬紧牙关继续赶路。离太阳越来越近,天气越来越热,夸父口干舌燥,将江河湖水一饮而尽。最终,他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向太阳神诉说了自己的心愿,然后就倒下了。手杖落在地上,变成一片茂盛的桃树林,结出无数鲜美甘甜的桃子,为追求光明的后来者解渴。
(二)神话解读
从夸父逐日的神话中,我们看到父性朝向光明与温暖,不惜长途跋涉,忍受饥渴和炙烤,不自量力中带着一份坚韧不拔、义无反顾的勇气。那么,父性更多的依靠意志,父亲疲于奔命,留下一路沉默、忧郁的足迹。而太阳也象征着父亲,像那遥不可及的理想,成为孩子心中永远的渴望。忙于长途跋涉的父亲留给孩子的只能是背影,追寻父亲似乎注定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奔跑。
有趣的是,支撑夸父一路前行的手杖是力量的象征,最终它变成一片茂密的桃林。在中国文化里,“桃李满天下”寓意栽培了很多有才干的后生。似乎夸父通过手杖转化为桃林实现了他一路狂奔的理想,为后代传承探索精神提供了累累硕果。也就是,夸父以一己为先驱,通过壮烈牺牲、至死不渝的追寻,不遗余力地为后来者奔赴远方、实现理想立下远古丰碑、留下一片甘甜。
(三)延展分析
古往今来,男性外出打猎或追求功名,就像夸父逐日般风风火火。新时代的父亲同样把大量时间、精力投身于工作、耗费于社交,总是缺席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哪怕父亲身体在场,也会心不在焉、灵魂出窍,时常把工作状态带回家——要么忙于接电话、刷手机,要么随时可能从孩童游戏区返回电脑屏幕前。父亲的缺位让陪伴、教育子女的重任更多地成为母亲的使命。
随着父亲的远离,孩子无法充分了解父亲怎样缔造自己的生命神话——孩子期望父亲是强大的、胜利的,对父亲的好奇与渴望驱使他想象和追寻一个父亲般的存在——他也想朝向心中的太阳狂野奔跑。朝向太阳(父亲)的旅程,表明被照耀(养育)的渴望,通过尝试寻找父亲,孩子在心灵上与父亲在一起。而孩子对父亲的坚定选择,能够唤醒父亲回归,帮助父亲成为更好、更成熟的样子。
父性催人奋进,也容易让人畏怯、迷失。当一个从小缺失父爱的男孩到了而立之年,也许他会因为不确定自己能否成为一个足够好的父亲(工作性质总要加班,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家人)而一再拖延为相恋多年的女孩兑现步入婚姻的承诺。内卷的时代没有不用熬夜的工作,是否每个男性都需要勇敢地活成夸父般的神话?而那些被遗落在黑暗阴冷之地的普通人就不值得阳光的眷顾吗?男孩其实不想奔跑,但似乎找不到其他破解存在困局的方式。或许,这不单纯是属于个体的宿命,而是整个父性血脉的亘古课题。
也有同样事业心重、好胜心强的女性在产后便将孩子置于身后(交给婆婆、保姆或者各种课外兴趣班),不断去追求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疲于奔命中的她并非完全遗忘了孩子,只是因为错失了情感连接的最佳时机而无法面对被孩子拒绝(完全搞不定一直哭闹的小婴儿)的受挫感。没有迎接自己归来的渴盼目光(孩子更亲别人),她只能转向披星戴月,逼迫自己为前途而日夜奋战,并希望通过不懈努力为孩子积存未来享有优质成长资源和更大发展空间的其他礼物(经济条件或人脉关系等)。这时候,女性身上的父性功能占据了更为主导的作用,让她在不堪一击的脆弱中仿佛找到了自强不息的斗志与方向。在此,母性功能被女性所舍弃,而父性之路俨然成为自我价值的补偿方式。
二、女娲补天:母性是坚实守护、百炼成钢的爱与牺牲,既无私无畏,也疲惫不堪
(一)故事梗概
《淮南子·览冥训》 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鷙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
女娲造人后,共工撞倒不周山带来塌天大患。为免自己创造的人受苦受难,女娲历尽千难万险,从江河里捡来许多五色石子,经九天九夜炼成五色石浆,一趟又一趟从地上飞到天上,把一个个窟窿补好。又砍下大乌龟的四条腿当做柱子,把天牢牢撑起来;把芦苇烧成灰,遏制泛滥的洪水;驱赶害人的凶禽恶兽,帮助人们战胜了灾难、重新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可是,女娲由于过度劳累,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二)神话解读
在女娲补天的神话里,我们看到母性对孩子们满怀爱意的牵挂,为了帮助孩子们脱离凶险苦海,她心甘情愿、毫不迟疑去施展一次次拯救行动。捡五色石补天,给天空增添了美丽的五彩云霞,让破损的缺憾变成更为绚丽的保护,体现了母性心慈手巧的美德。砍下乌龟的四条腿做撑天大柱,象征提供涵容抱持的空间与心灵世界的稳定感。遏制滔天洪水泛滥,象征不被强烈负性情绪裹挟淹没。擒杀凶禽恶兽,更是充分彰显了为母则刚、不畏强暴的魄力。
母亲是守护孩子身边无私无畏的拯救者,她不辞辛劳,牺牲自我,可歌可泣。遗憾的是,疲惫不堪的母亲最终同样过劳而死。
(三)延展分析
自古以来,按照自然法则和生理结构,传宗接代神圣使命中的生育功能被赋予在女性的身上。在某些特殊年代,“英雄母亲”更是光荣称号。女性的一生可能会因为生养孩子、照顾家庭丧失一定的个人发展可能性。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自我关怀意识的提升,有的女性为了避免体质损耗、身材走样、金钱焦虑、失去自我而选择不生孩子,又拗不过世俗的眼光与压力,只好让自己表现出对生育的重视以给家人一个也曾努力过的交待,而内心里只等着有朝一日过了最佳生育年龄或者无法生育成为既成事实后,再也无需承受怀孕分娩的痛苦和养儿育女的焦虑。
母亲对孩子的情感是与生俱来的、无条件的爱,在危机时刻或危难关头,她会毫不迟疑地挺身而出(如为保护女儿让自己葬身虎口)。她任劳任怨,不求回报,却可能在孩子心中种下深深的愧疚与不安。有的女孩背负这一份沉甸甸的母爱枷锁,哪怕远走天涯海角,依然活在母亲的悲苦命运中,享受点滴快乐都像一场盛大的偷欢与背叛,无法自在安然地活出本真的自我。
一旦母亲的伟大与价值体现在对子女无尽的付出,在这种奉献与牺牲中,母亲的自我日渐消弭,孩子可能成为被过度保护而长不大的妈宝或巨婴。他们习惯了依赖,在亲密关系中理所当然想要更多地索取,或以自我为中心,无法很好地照顾到对方的感受与需要,这样的关系势必失衡而令人窒息、不得长久。或许,在并非生死攸关的时候,母亲能够适当展现柔弱的一面,能够让自己和孩子有更多的松弛感,也给到孩子见证自我力量的机会。
以上是关于父性心理与母性心理在两则中国神话故事中的粗浅解读。相信,父性心理和母性心理还有更多的面向值得进一步探索。其实,父性心理和母性心理在每一个个体的心理层面都是相互交织的,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将构成一个更为完整的人格。
但愿在远征追梦的路上,我们都能照顾好自己,并守护好深爱的家人。
参考文献:
1. 赵镇琬,幼学启蒙系列丛书(第一册)中国古代神话,新世界出版社,2011
2. 鲁伊基·肇佳,父性:历史、心理与文化的视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 埃利希·诺依曼,大母神——原型分析,东方出版社,1998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