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学生在学校和别的小朋友产生矛盾,吃了点亏,非常生气,回到家里向父母诉说,父亲母亲大怒,第二天父母来到学校,找老师找主任找校长,找打人的孩子找那孩子家长,怒不可遏,最后向全班学生发出警告,你们不准再有欺负我家孩子的行为,孩子们愕然,他家自己的孩子默然。这样的事情发生若干次后,这个孩子在学校遇到“不顺”之事皆有父母出面,他也越来越淡然了。
这是好事吗?答案是否定的。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情绪剥夺,父母不自觉的剥夺了孩子发生情绪的权利,也就剥夺了孩子和世界发生关系的权利。长此以往,孩子会屏蔽掉情绪反应,由剥夺之人代替他发生情绪。
由此我想到教师训斥或体罚学生时的心态,学生犯错,教师的火气如果超出正常的范围,这个学生的情绪可能被屏蔽掉,更有重者,学生连对体罚的恐惧都会屏蔽掉,这意味着这个孩子以后会“皮”,会成为“老油条”,刀枪不入,你能奈我何?打骂已失效,请问老师们,这个时候你怎么办?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教育的至高境界,不愤就是不到他苦思冥想而仍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内心有所表达而又不会表达时,不去启发他。我喜欢的一个高中老师在化学课上给我讲过这话,当时半懂不懂,现在明白了,这是孔大人3000年前对老师的警告。和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有异曲同工之妙。伸手便能够到的苹果,孩子不会珍惜,只有他想够而自己又差一点能够到的苹果,他努力得到了,才会倍加珍惜。别人如果把这只苹果直接塞给他或者把这果枝压低让他够,他也就失去了自己抬手的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点拨”的到位了,教育的效果直达心灵;点拨的时间和力度有偏颇,都会影响教育的直接效果,特别是点拨不通,教师的耐心用尽之时,怒气便上来了,由点变成批,由批变成打,教师怒升,学生气极,教育宣告结束,对峙拉开。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思维犹如将要出壳的小鸡,从来没有母鸡将蛋壳打碎,迫使小鸡早产,都是母鸡在适时的呼叫,小鸡顺着这鼓励声,自己琢破蛋壳,拥抱世界。我们学校的“自学.交流”自主高效课堂学习方式,教师在学生自学交流的35分钟左右的时间,都应该是在观察反馈学情,而这过程中也是教师点拨的良机。
批评乃至训斥都有技巧,真正的武林高手一定是一招搞定或者出手与无形之中,这“招”有没有窍门,既然我们心理学发现了情绪剥夺的现象,也就有解决的办法,广泛用于心理成长干预的沙盘游戏的整个过程就是破解这“招”的立体电影,如果大家期待,请关注《点﹒拨二》吧!
(我是连云港心理咨询师,荣格分析心理学分析师,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教师,擅长青少年厌学、恋爱、行为偏差等问题;情绪压力缓解;强迫症;恋爱婚姻和家庭关系;性心理;职业生涯等问题的咨询。)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