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前,一个女网友陈英(化名)在约定时间前来咨询。
我给她泡了一杯茶,她礼节性地抿了一下,笑了笑,以示感谢。问她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她说,觉得自己哪里都不舒服,没有一样事情觉得舒心的。我让她具体说说是哪些事情引起的。她想了想回答,是孩子的问题。说着眼泪就涌出来了。
“我带孩子去公园玩,孩子问我:妈妈,我可不可以不离开你?”她的眼泪止不住地流。我默默给她递着纸巾。待她平静一些,我问她:“孩子为什么这样问呢?”她说:“我离婚了,孩子判给了他爸爸,跟爸爸一起生活。”“那你现在探望孩子有阻碍吗?”她摇摇头:“不是,孩子下半年要回乡下读书。我们在城里没有房子,没有户口,不能在城里读书。我觉得很对不起孩子。
”
我问她目前有什么办法能够让孩子在城里上学,她说没有。我委婉地告诉她:退一步讲,即便通过各种办法让孩子在城里上学,还有很多的问题。比如住房,接送、陪伴孩子做作业。这些她能做到吗?她摇摇头。“那你还不如把孩子交给他的爷爷奶奶,他们对待亲孙子不会差到哪里去的。等到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再接孩子回来,是不是更好呢?”我这样开导。她说:“想到孩子这么小就离开了妈妈,怎么与自己的童年那么相似,与自己的命一样苦。”她的眼泪又下来了,“我妈妈在我10岁那年喝农药自杀了。”
因为第二天要出差,我让她先回去了。根据她的陈述,她目前与家人、周边人都缺乏良好、深度的交流,有隔离感。我建议她周末带孩子好好玩玩,能够回家的话,跟家人好好聚聚,参与一些家务:比如洗碗、摘菜、做菜、与父母聊天。并给她发了一个赖佩霞的演讲链接《找一条回家的路》。
第二天晚上,我与她用手机语音交流。她说,她带儿子去看了电影《疯狂的动物城》。晚餐在一个好朋友家里吃了“彩色饺子”。我试探着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有时间,能否跟我谈谈妈妈的自杀?还记得当时的场景吗?”她斩钉截铁地回答:“我永远不会忘记。”“你当时感受怎样,哭了吗?”“我当时整个人都蒙了。忘记了哭。”“后来,你有没有到妈妈坟前哭过?”她说:“没有。当时看到那座坟墓,我更多的是害怕。”“嗯,妈妈自杀的原因你清楚么?她自杀的原因与爸爸有关么?你有没有恨爸爸?”“肯定有关的。之前有责怪爸爸,现在应该没有了吧?”
经过了解,陈英的爸爸在她20岁时找了现在的继母。两人感情和睦。继母对陈英也不错。在陈英结婚仪式上,他们以父母双全名义祝福她。我松了一口气。建议这个清明节让爸爸陪她去妈妈的坟前祭扫一次。陈英回忆说,自妈妈死后,爸爸确实从来没有与她们姐妹一起去妈妈坟前祭拜过。
“你蒙的状态一直延续到现在了,你有意识到没有?”她说:“有的。”她说,与爱人是在工作时认识的,觉得可以结婚就结婚了;觉得不想过下去了,就走散了。也没有什么痛苦,没有去挽留。没有什么开心大笑的记忆,也没有什么刻骨铭心的感觉。一切都是淡淡的,仿佛隔着一层什么。
“亲,世界上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只有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让过去成为过去,对你的未来有利。”她对我的话有点迷惑。“我刚才说的清明祭扫仪式就是与过去告别,与其他亲人一起,从心里与已逝的亲人告别。”
清明节那天,她给我发来了短信。因为人多,没有与爸爸在坟前单独交流,但爸爸告诉她:百年后,要与妈妈在一起的。她已经从心底原谅了爸爸。一个月后是妈妈的忌日,到时候,她想再与爸爸一起去妈妈坟前好好聊,诉说这近20年的委屈、苦闷,放下所有的过往,重新开始。
她说,现在感觉与家人、朋友、孩子的关系已经不再像以前那么隔离,那么淡,而是相对轻松、愉快。
有些人,爱的最好方式,便是相忘。清明节,让她放下了心里多年的困惑。我发现,她的手机微信换了一个头像,显得那么阳光、青春飞扬……
☆我是张丽丽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我在金华
☆我擅长以下领域
婚姻情感、亲子沟通、考前焦虑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