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无哀乐论》是我国魏晋时期音律大家嵇康所著,在此著作中,嵇康十分超前的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脱离主观意识的局限性,探讨了音乐的本体与本质问题,提出了“声无哀乐”的观点,“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则无系于声音。”简而言之,音律音乐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本质上具有其客观性,而音律传达的情感是人们在精神上被音乐乐声触动情绪的结果,嵇康将这种理论解释为“心之与声,明为二物”。
嵇康虽为音乐家,但也有他作为思想家的背景,而从“心之与声,明为二物”的思想中,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另一位近现代著名的心理学家与他的实验。
“投射”二字对于每一个在心理学方面有所涉猎的人应该都并不陌生,接下来我们会谈到与“投射效应”相关联的著名实验。
“由于每个人的知觉都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从云的形状里看出来的不同物体或许代表观察者人格的某些方面。”以上这段文字来自于著名的精神分析学派精神科医师赫尔曼·罗夏(Hermann Rorschach)对于其著名心理学实验“墨迹测验”理论基础的一部分叙述,在其真正的墨迹实验过程中,则由模棱两可的无含义图片代替云彩来对被试进行测试。
无论是云彩还是音乐,其本身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是它们所具备的客观性,在日常生活中,投射效应对于我们产生的影响可以说既是潜移默化的,又是包罗万象的,作为主体的“我们自己”与客观世界进行交流的过程里,作为客体的部分就应该是 “被我们所观察”的事物,而观察行为本身受到了我们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
那么我们作为“主体”在推测身为客体的“他人行为”动机的过程中,我们的思维是否也做了相同的事情呢?
在罗夏墨迹测验之后的几年,被称为“主题统觉测验” (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 TAT )的测验被哈佛心理诊所的亨利·A·默瑞(Henry A. Murray, 1893~1988)和克里斯蒂安娜·摩尔根(Christiana D Morgan)合作编制出来,实验将一套黑白图片成现在被试面前,由被试来解释图片中呈现的人物以及场景的含义,图片中的情境本身并无任何含义。
从测试结果来看,被试们很清晰的将自身的因素投射到了本身没有任何含义的图片情境中去,比如大多数原本是学生的被试会将图片的主人公看做是学生,而本身非学生的被试却没有这种现象。
从“主题统觉测试”的结果上不难发现,在我们所看待的客观事物方面,无论是作为简单事物的“云彩、音乐”,亦或是作为复杂个体的“其他人”,我们都一定程度上的借鉴了我们自身的心理因素,将我们的观念带入了对客观的世界的认知中。
综上所述,此类现象对于咨询师的工作的借鉴价值也得以完整展现出来,而此处我倾向于发掘这类有关“投射”现象对于我们接纳来访者时所起到的启发效果。
作为咨询师,我们首先是作为自身的“主题”而存在的,来访者毫无疑问也是我们外部世界的“客体”,所以在第一次面对来访者的时候,我们也难以避免将自身的心理因素投射到我们其实并不是真的十分了解的来访者身上,而此时我们就有可能因为这种带有个人色彩的“推测”而与来访者在心理层面上产生隔阂,而事实上通过进一步的沟通,有时我们又会发现来访者的心理层面并不是如我们想象的那样扁平。
是否应该信赖我们作为咨询师对于来访者言行得出的“第一印象”,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而上述的实验与理论提供了我一个思考的方向,那便是当我们接纳来访者的想法时,要警惕于一种“以己度人”的误区,分清我们主观心理因素与来访者客观生活现实的区别,用一种更为开阔包容的心态去面对来访者言行传达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我是肖若琪
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我在武汉
☆我擅长以下领域
感情,家庭,职场合作等方面的沟通和交流问题,以及相关的情绪压力问题
文章来源:壹点灵(上海袋虎信息有限公司)
文章投稿咨询加微信:yidianlingly(壹点灵小编)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