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有人感到好奇,诗词欣赏与自然催眠有何联系呢?殊不知,自然催眠之树是以儒释道传统文化为土壤和根基的,自然催眠体系的文化基础和底蕴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而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既然“大道相通”,那么诗词和自然催眠必然会有一定的联系,细心探究,我们一定能够从分析中找到两者相关的切入点。
首先,让我们把思绪推向遥远的古代,追溯诗歌的来历及演变过程。现在,人们通常把诗称为诗歌。其实,“诗”与“歌”原本不是一回事儿。在文字文学没有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在生活劳动中,要把斗争经验传授给下一代或传授给族群中的其他人,为了方便记忆传播,就把这些经验编成顺口溜或韵文的形式,传播下去,这应该是“诗”的雏形。
根据著名的学者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本来是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就是表明停止在心上,记住它,有“记忆”的意思。文字产生之后,因为有了文字的帮助,人们可以用文字记录需要传播的内容,传播的方式就不只是原先的那种口头语的韵文,也不用再死记硬背了。所以,就把一切文字记载称为“志”。“志”就是“诗”,所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就这样产生的。
后来为什么又成为诗歌了呢?“歌”最早也是在生活劳动中产生的,歌的产生比诗要早得多。最早歌的产生,是用一些感叹词来表达情绪,比如“啊”“嗯”“唉”等。这些字,我们现在写来不一样,但在古代读音中,都通读“啊”。歌本就是形声字,有可而得声。古代的“歌”与“啊”是通假的。人们把在劳动中发出的这种声音,就称为歌。就是大家平时所听到的劳动号子这类民歌,“歌”的渊源就在这里。
既然“歌”与“诗”不是一回事儿,后来又是怎么连成一体的呢?这需要我们认真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关系中,也蕴含着催眠的萌芽。因为,歌最早用简单的感叹词来表达情绪,而情绪是人与潜意识沟通的主要桥梁,是潜意识的表现信号,表达形式,这下,你会发现诗歌与潜意识就沾上边了。
当然,在语言产生之后,随着人们生活实践和社会生活的不断扩大,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体验也在逐步深化,情绪也越来越丰富了。从最初的喜、怒、哀、惧四大基本情绪,扩展了很多很多丰富的情绪。这些丰富的情绪体系,用那几个感叹词来表达远远不够,因此,就在原始的“歌”里加进去许多实词,来满足人们表达情绪情感的需求。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往前进了一步,就是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开始出现。特殊的歌,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音乐,一部分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是记事的,这就是诗。诗配上音乐是歌,不配上音乐是诗。古代的诗歌都是能唱的。有关“诗”与“歌”的结合,在汉人编著的《毛诗序》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段话,不仅形象地揭示出诗和歌的内在联系,而且也明确地表明诗歌传达情绪的重要作用。
在中国璀璨的文学史上,不同的朝代,也形成了不同的文学表达形式:像唐诗宋词,汉赋元曲等,涌现出灿若星河的不朽名篇,经典之作。这里,我想结合我给学生上朗读技巧课时的自身体验和学生的反馈来佐证诗词与自然催眠的内在联系。当时,我选择几首典型诗词来朗读欣赏,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张万舒的《黄山松》,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岳飞的《满江红》。我的目的是, 通过朗诵,让学生在实际的体验中,来感受诗词所带来的意境和神韵。并且通过对这些意境和神韵的感受和分析,来进一步探究催眠是如何蕴藏其中并且表现于外的。
我先播放一段非常舒缓的、柔美的音乐,让大家伴随音乐静下心来,以自己觉得舒服的姿势坐好,让自己平心静气,让自己心情愉快,为进入到诗词的美妙境界做好准备。一两分钟之后,跟随我朗诵的声音,来体会作者的精神世界。听完之后,不必马上睁开眼睛,允许自己停留在诗词的意境中。在欣赏过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后,学生们纷纷畅谈自己的感受,有人感受到“李白站在悬崖边吟诗”,有人感觉“李白好有气势,好像站在天姥山的云气中对苍天吟诵”,有人仿佛看到天姥山的云霞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无论大家体验到什么,都是自己的心理变动过程。这个过程中,我并没有下达催眠指令,但大家为何自然地会有这些方面的反应呢?其实,在诗词的表达形式中,它所塑造的意境,就是潜意识的内容。诗词中所描绘的一部分意境,是蕴含着人类潜意识的东西的。我用心的朗读,大家非常投入的倾听与体验,在那一瞬间,那个时间段,通过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所有人共同在潜意识层面达成一个交流。而催眠的本质,就是和人的潜意识直接沟通。从这个心理本质来说,很显然,不是说,只有闭上眼睛深呼吸才能与潜意识进行沟通,听诗词的朗诵,同样可以达到催眠的效果。
有音乐的伴奏,大家能够静下心来,集中注意力进入诗词中的意境。即便没有音乐的伴奏,对于每一个真正用心去体验诗词境界的人,也同样能够让自己的心灵进入到诗人的境界中。欣赏《黄山松》时,我引导大家跟随我朗读的节奏,共同用心感受黄山松的风采。在欣赏的过程中,大家的感受依然精彩纷呈。有人感受到黄山松的苍劲有力、百折不挠、伟岸挺拔;有人感受到黄山松站在山巅,荡气豪放;还有人仿佛看到自己站在山顶的样子,体会到站在山顶的豪情等等。这些都是每个人在当时的状态下,内心的潜意识被激发时产生的体验。那诗词欣赏是什么呢?是通过体验这首诗的意境,以及这种意境背后所传递的情绪状态,然后用我的声音把这种情绪状态以外化的形式传递出来,而大家的潜意识能接收到这种情绪状态的传送信号,于是,我们在这里产生了共鸣。
诗词朗诵中,我们的目标是传达,通过朗读这种艺术再创造的形式,来传达诗词作品的意境。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岳飞的《满江红》为例,在听这两首豪放派的词作时,虽然内容不同,但大家的感觉却有很多相似或相同之处。这也说明,催眠的本质其实是在底层与潜意识沟通。所以,即便表面上的观点或作品本身的内容有很多不同,但我们体验到的情绪却大致相同。在自然催眠这种开放的、灵活的体系中间,我们真的可以使用不同的方式,去调动和启发我们自身所具备的潜意识沟通和运动的能力,去实现很多变化。这里,我们仅仅从文学作品这一方面来体验,诗词的欣赏过程,也会投射你内心的一部分东西,至于是什么,这点因人而异。但从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催眠与诗词欣赏的一些关联来。
通过上述的诗词欣赏及体验反馈过程,大家能够体验到,这个过程,不是催眠却胜似催眠,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真切地体验到,大家内心的状态,可以有这样明显的强烈的变动。在朗诵的过程中,我并没有去催眠,但大家跟随着声音的引导,打开了心门,敞开了心扉,用心去感受诗词的意境,而且是自己运用自身的资源去体验、去收获。大家所体验到的东西并不是我用催眠指令给的,我只是塑造了这样一个状态和情景,而在这个情境中,这些完全是大家的潜意识产生的反应。自然催眠在它的技术体系中非常注重去引导、陪伴、和激发求助者的潜意识能量。通过对这几首诗词的欣赏,学生们能感受到,在不知不觉中,当用心去听、去看、去感受的时候,自己内心的这一部分就自然而然地被激发出来了。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大家都知道助人自助,帮助求助者自己改变自己,而在操作层面如何做到呢?自然催眠体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技术工具,学会以怎样的方式去调动激发来访者的内在潜能与欲望,帮他实现改变自己的心愿。
催眠的过程,就是心理变动的过程,通过潜意识能量的激发,潜意识心理过程的运作去实现心理和行为的转变。我们说,催眠无处不在,不仅是朗诵诗词可以达到催眠的效果。我们听一首音乐,有可能会触到你心中曾经有过的,美好的、快乐的、伤心的、痛苦的一些记忆。那一瞬间,你好像回到了过去那个瞬间一样。我们欣赏一幅画,画面也可能会引起内心的震撼,一瞬间也可能会激发你的情感,就如同大家看到奥运会开幕式上,三千弟子齐声诵读孔子名言的那个盛大的画面,所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这些都是在生活中的心理变动状态,广义上讲,都是催眠。
正如我们通过诗词朗读能自然地达到催眠效果一样。在自然催眠体系中,我们能运用各种非常容易接受的方式去体验催眠,并且实现这个身心状态的正面积极地改变。在自然催眠体系的诱导过程中,我们并不是要控制对方,因为,我们明白每个人心中,本质上都渴望自己越来越优秀。我们是要创造一个条件、气氛,让对方内在的东西被激发之后,它自身去流动,去产生变化。从这个角度讲,也是真正去激发求助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的心灵动力,而不是外界催眠师一定要强制给对方。这样才能顺其自然,让对方自然而然地发生他想要的心理上的改变。这点也正体现了自然催眠体系人性观。读到此,你还能说,诗词欣赏与自然催眠没关系吗?
☆我是贺玉玲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我在湖州
☆我擅长以下领域
亲子咨询、婚恋情感、情绪压力管理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