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园第一天,当你看着孩子背着书包,小小而坚强的背影,恐怕心里都是五味陈杂的吧。这时候宝宝如果再哭着说,我不要去幼儿园,恐怕就该孩子大人哭成一团了。我的一个朋友,在幼儿园门口,她女儿说“妈妈你不是说我们永远都不要分离吗?”于是母女俩抱头痛哭……
孩子本来和妈妈连在一起,出生时经历了生理上的分离。从4个月开始直到3岁,是孩子要和妈妈爸爸剪断心理脐带的过程。如果这个过程没有做好,孩子永远不知道如何独立。这个阶段,孩子最需要的是“安全感”。在安全感建立这件事情上,妈妈的作用大过爸爸,因为孩子分离的对象主要是妈妈。如果妈妈的状态稳定,孩子会很自然地走过分离期,并获得“安全感”,成为“安全型依恋的”宝宝,当离开妈妈,离开熟悉的环境,他们也会感到踏实。那么妈妈怎样的状态,能给孩子提供最好的安全感呢?
首先,妈妈的情绪要稳定。常处于焦虑状态的妈妈,很难心平气和,她会担心这个,担心那个,情绪容易失控。对孩子而言,最好的妈妈是愿意学习,让自己的情绪稳定,跟随孩子的成长而成长。如果妈妈认为自己的情绪有问题,一定要想办法处理好自己的情绪,然后再面对孩子。
我们常喜欢为孩子做我们“认为”最好的事情,而实际上,一个稳定平和的妈妈只要做到陪在孩子身边,观察孩子需要什么,然后满足他,就是孩子安全感的最好来源。我们会发现有时候孩子会时不时跑回妈妈身边,要妈妈抱抱,这时妈妈痛快地抱起她就好了。抱了一下,孩子有安全感了,要下来,那就放他下来,让他自己去玩,不要打扰。他邀请你玩,你就陪她一起玩。顺其自然,当孩子得到了安全感,他就会尝试分离一点。安全感更多一点时,就再分离一点。总之,安全感吸收得越多,越容易分离,这是孩子心理的自然过程。
一直不停地离开、回来、再离开、再回来……直到成为一个身体、心理上真正独立的人。妈妈们自己也应该有理念,我们和宝宝是两个独立的个体,迟早要分开。相较而言,不好的做法是,今天妈妈心情很好,就把孩子抱起来玩玩、亲亲;等到心情不好或者很忙的时候,孩子一来她却说,去去去,去找爸爸或者奶奶。孩子老来烦父母,是因为他需要的时候,没有得到满足,并不是因为孩子要得太多。在这种情况的培养出来的孩子,有可能形成“回避型依恋”或者“反抗型依恋”,因为孩子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否重要,是不是妈妈会把我远远地送走,再也不要我了。那入园时候的那种撕心裂肺地哭,生离死别似的场面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次,注意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能给孩子做好的东西,不是物质。孩子那么小,对物质没有那么大需求,父母之间良好的关系,才是孩子最渴望也最能给他安全感的东西。父母关系好,他自然很开心,因为父母是孩子全部的世界。如果父母经常吵架,相互指责,孩子就会很害怕,而他无法表达害怕时,就会用很多古怪的行为来呈现。比如说本来已经会自己大小便了,忽然之间开始尿床,拉到裤子里。
有的孩子到了四五岁甚至十几岁还会拉着父母的衣角,该去幼儿园了,抱着门不肯出去,都是因为他不能独立、不能分离。可以分离的人,是可以“以情相系”的人,如果孩子在拼命汲取安全感的这段时间,没有得到“可以用情感和别人维持联系”的安全感,整个人就会充满不安和恐惧,那他自然就害怕分离、无法独立。
如果这段时间,孩子经常听到的语言是“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不乖我就送你去幼儿园”“再淘气就让警察叔叔来抓你”,可想而知他该有多么恐惧,他身边最信任的人会不要他了,要把他送到一个叫“幼儿园”的可怕的地方去,还要让“警察”那样的可怕的怪物来抓我。这对孩子入园,甚至以后进入社会,当有需要的时候找警察,都是极大的不利因素。
建立起安全感的孩子,进入幼儿园适应起来就容易得多,当然也不是说送到幼儿园孩子就不哭了,毕竟对孩子来说,入园也是人生的重大转折,需要面临很多生活规律和生活习惯的改变,还要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用我的儿子来举例吧,入园之前,在孩子大概两岁的时候,我给他报了一个早期教育的课。这个课程是小班制,每节课30分钟左右,内容就是老师带领孩子做小手工,老师提倡孩子独立上课,所以开始几节课是妈妈在旁边陪着,慢慢地,妈妈的椅子越搬越远,最后就搬到了教室外面。上课之前跟孩子交代好,你在里面上课,妈妈在外面等着,下课时间一到,妈妈立刻来接你。大概适应了半年,孩子入园。
准备入园的前一个月,每天带孩子去幼儿园参观,看看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做操,放学的时候带孩子进去和哥哥姐姐们一起做游戏,我们的幼儿园还会每周组织一些体验的活动,比如由小班老师带领做手工,家长陪同吃饭等等的。让孩子尽快熟悉幼儿园,并且产生向往的情绪。入园的第一天,几乎没有任何阻碍,儿子高高兴兴地跟妈妈说再见,妈妈也答应孩子,放学第一时间来接宝宝。
老师也是很贴心地给发来了孩子在园里的照片,妈妈看到,在家里用不好的匙,吃不好的饭,睡不好的觉,在幼儿园统统都不成问题,第一天入园的孩子,简直优秀得无法用言语形容。一般情况下,孩子入园的第一天表现普遍都还不错。幼儿园会要求家长在第一周或第一个月,中午接孩子。以便顺利完成过渡。我的儿子是在第三天开始出现反复的。
离家的时候就有点儿小耍赖,到幼儿园不进教室,在门口就开哭,老师接进去,妈妈迅速消失,在下楼时候仍然能听到孩子的哭声,妈妈心里真不是滋味。不过老师说在妈妈离开后不久,宝宝就自己去玩了。我儿子哭了大概15天,基本上都是早上起来就念叨不要去幼儿园,路上一直不开心,送去就哭,但是哭的时间和程度都有所减小,等放学去接的时候,妈妈问“后来你哭了多久?”答案基本都是,你走了,我就不哭了。
所以总结一下孩子的情况,对于任何孩子来说,入园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他们的内心充满了怀疑、焦虑和不情愿。就是换成大人,面临着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周围都是陌生人,有很权威的人指挥你做这做那,还不敢轻易反抗,肯定也是非常难受的。哭是孩子的正常反应,家长们只要平常心看待,一般一个月左右,孩子们入园就听不见哭声了。
家长们只需要把孩子交到老师手中尽快离开,有的家长看见孩子哭,自己也受不了,跟着一起哭,殊不知这对孩子是最不利的影响,会让孩子无端陷入恐惧,连无所不能的妈妈都哭了,在幼儿园是多么可怕的事啊?!或者说,聪明的孩子会看到,原来哭是法宝,我哭了,就可以不去幼儿园了,这样孩子送幼儿园就会越来越困难。
☆我是赵艳艳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我在沈阳
☆我擅长以下领域
亲子关系、青春期、女性情绪压力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