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樊登读书会介绍的嘉宾李跃儿感觉非常不错。从事幼教三十年的她,关于幼教的观点总是独到犀利,很受家长喜欢,她的《关键时期的关键帮助》已在当当上卖断货。这期读书会上,也因此了解到李跃儿旗下的北京巴学园幼儿园的故事,也因此了解到不一样的“儿童江湖”。
曾经爆红的纪录片《小人国》就真实记录了巴学园的故事,导演用两年的时间对幼儿园进行了跟拍。
可以让孩子打架
巴学园可以说是一个原生态的幼儿园。这里没有一般幼儿园常见的画画、手工等课程,孩子来幼儿园之后,各玩各的。也因此,孩子们到了幼儿园,性格外向的就三五成群,性格内向就一个人玩或者坐在角落看着别人。对此,李跃儿的解释就是,幼儿园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大人应该创造环境让孩子们提早适应正常的社会模式。
这其中,池亦洋小朋友给人印象深刻。因为他是幼儿园的“小霸王”。他肆无忌惮的枪小朋友的玩具,看谁不爽就推搡、揍过去。即使这样,老师并没有给予孩子强烈阻止。一次,在池亦洋抢了其他小朋友的玩具之后,李跃儿鼓励小朋友去把棍子要回来。那个小朋友一直哭,说怕被池亦洋再揍了。李跃儿鼓励他说,你都没有去要回棍子,怎么知道她会揍你呢?于是,在李跃儿的鼓励下,这个小朋友鼓起勇气,让池亦洋把棍子还给他。
但池亦洋根本不把这个小朋友当回事。随着这个孩子一次次的要求,甚至带着哭腔的要求还回棍子的时候,其他的小朋友也开始帮忙了。有些小朋友说,池亦洋,你要是把棍子还给别人,我就给你其他玩具;还有一个说,池亦洋你要是不把棍子还给别人,以后我们都不跟你玩,但即使如此,池亦洋依然不为所动,甚至还要再次动手打小朋友。后来老师把棍子拿回来交给了小朋友,让池亦洋反思自己哪里做的不对。
类似的事情经过多次,每次池亦洋犯了错,老师都会让池亦洋在角落里反思。最后,池亦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甚至在其他小朋友出现冲突的时候,他会上去劝导,让犯错的小朋友认错。
从中,以小朋友要回棍子为例,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过程中,其他小朋友自发的对池亦洋的软硬兼施,以及池亦洋对小朋友各种要求的不屑,到最后池亦洋的改变。其实也是真实展示了幼儿生态,这些都是孩子自发的行为,从中也让我们看到孩子们自发的协调能力,这种一次次的协调,无疑也在锻炼和构建孩子们的社会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池亦洋的各种暴力行为甚至引发了孩子的恐慌。以致于同班的孩子,回家最开心的事情,是告诉爸妈,池亦洋今天没有打自己。
幼儿园的家长都很愤怒,强烈要求园长把这个孩子给退学了。为此园长组织了一次家长会议,园长说,虽然这个孩子目前显得有点霸道,但我们要看到这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敢作敢为。而且家长也不能过度的保护孩子,孩子的世界就是成人世界的缩小版,以后他们到了社会上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人和各种类型的事物,让他们学会处理与各种类型的人相处也是好事,家长如果过于保护孩子,可能使得其反。
园长说,小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让孩子们适当的打架有助于心智模式的成熟,孩子打架后,才发现打架不过如此,也不会让他因此恐惧打架,长大后不会恐惧那些欺负他的人。
这段论述,似乎跟我们现行的教育非常不一样。实际看,现在幼儿园很难发生打架事件,因为一旦发现孩子有某种打架的苗头,老师肯定一个箭步过去就把孩子拉开了。但李跃儿不这么看,她认为,除了小学里有些孩子的凌霸现象,幼儿园的这种打架其实只是孩子间互动的一种形式而已。让孩子感受下打架也不过如此,家长也不用过于担心,如果过度保护,让孩子生长在这种真空环境里,对孩子的成长并非有利。
不合群的孩子用一年的时间合群
还有一个印象深刻的很“专一”的小朋友辰辰。辰辰小朋友每天早上都来的很早,然后她只喜欢跟南德一起玩,跟其他小朋友玩不到一起。
但是南德每次都来的很迟。即使是在冬天寒冷的早上,辰辰依然不肯进教室,执着的在教室外等待南德过来。每次看到南德过来,辰辰很开心,拉着南德去构建他们的小屋,在幼儿园里,他们构建专属于他们自己的家园。
在其他小朋友误入他们的家园时,两个人会发出愤怒的咆哮,认为这是他们的家园,其他任何人都不能进入。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内,辰辰都是跟南德一起玩,他排斥其他小朋友,直到一年后,南德离开了幼儿园,老师在这个时候进行了引导,告诉他南德要走了,让他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这个时候辰辰才开心的融入其他小朋友。
这过程中,老师让孩子体验了什么是等待、专心、执着的力量,从中,老师并没有给辰辰贴以不合群的标签。但辰辰在这长达一年的等待中,学会了与更多的小朋友相处。
巴学园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儿童世界。在我们成人的概念里,孩子应该是很简单的,纯真善良无邪没有小心思的,但我们看到汪益阳的暴力、辰辰长达一年的执着,看到了孩子不一样的一面,也改变了我对孩子的印象。
李跃儿说,孩子的世界其实跟成人世界没有差异,他们也存在着暴力、合作、对抗,这个原生态的环境,我们应该允许孩子去真实的感受,而不是人为的提早进行终止。让孩子们学会面对各种情况。
有些话并非“童言童语”
如果我们从心理上能够认知,孩子的世界其实跟成人世界无异,那么他们的很多行为我们就可以得到理解,不会再认为孩子是童言童语,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
三岁的多多,有时候我总觉得他的思维“早熟”了。上周,他遇到哥哥的同学佳佳(六岁),有点生气的说,你上次说好了来我家,怎么不来?佳佳叹口气说,我爸不让我来。多多看着佳佳说了一句,你爸爸不让你来,那你可以自己决定啊。
看了小人国这个纪录片,我的感觉是,孩子间的交流,除了词汇量和经验的的差别,很多时候孩子间的对话的逻辑性并不亚于成人。也因此我能感受到多多的讲话并不早熟,三岁的孩子已经在尝试说服别人,按照李跃儿的观点,这时期的孩子就是自我构建、尝试说服别人按照自己意愿的最开始时期。
推荐大家看下《小人国》纪录片和《关键时期的关键帮助》,相信你们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我是卢珊珊
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我在温州
☆我擅长以下领域
亲子关系、个人成长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