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共情的力量
2017-08-01   3237次阅读   5个赞

 

     赵欣

    去年春天读罗杰斯的时候,曾看到他对共情的重视,记得他大概这样表述:共情在心理咨询中是必要条件,而且是充分条件。当时读到这个意思有点心存疑虑,共情的力量真有这么大吗?想想以前的咨询,虽然重视共情的运用,却没有上升到这个程度。联想到精神分析理论非常强调共情,又想到之前的咨询中共情确实非常有效,加之对罗杰斯人本主义无怀疑地认同,我决定在今后咨询中更多地使用共情,对我,对来访者,打算小心谨慎地、又比较彻底地尝试一下一种说起来不怎么复杂的咨询方法。

  小英就在我做了这样决定的时候成了我的来访者。

  初识小英

  那是去年五月的一天,一个女孩经人介绍来到我的咨询室。

  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小英一进屋的样子,这是一个大女孩儿了,一米六多的个子,虽然拘谨,但是却不慌张,小声向我问老师好。我请她坐在我右侧的沙发上,为她倒了一杯水。看到她的样子,考虑到之前班主任老师介绍她既是留守儿童,又是流动儿童的情况,我决定多介绍一些我自己,与她拉近感情,特别介绍自己与她是“校友”,自己小时与外祖母在农村老家多年等情况。而且告诉她如果她想了解我哪方面,也可以问,我会回答的。

  她刚进来自我介绍时,不停地搓手,感到她内心充满不安。她对我的自我介绍听得格外专注,后来也不搓手了,而且真地回应和提问,老师您真是在咱们学校念过中学吗?老师原来你小时候也是一个人在老家啊!老师您是怎么就做了心理咨询了呢?我看电视上的心理咨询师就喜欢,我觉得这个工作真好。这让我感到她内心充满好奇与渴望,还有潜在的胆量。

  “治疗师不是一个冷静的观察者和技术员,而是一个对来访者来说完全是充满吸引力的伴侣和走向新生活的引人模仿的典范”。我记得巴肯托曾说过这样的话。在她的提问和随着我的自我介绍逐渐变得柔软和愉悦的眼神中,我感到我们在靠近。

  我们的关系就这样从自我介绍开始,自然进入了一个温暖的状态,为小英来面对她的问题铺垫了安全的道路。

  在大约一小时的时段里,小英滔滔不绝地向我讲述了她的经历和感受。

    给母亲,母亲因需外出工作,将其寄养在外祖母家,与外祖母和舅舅、舅妈一起生活。外祖母重男轻女,舅舅、舅妈嫌她累赘,经常会因为一点小事挨骂挨打。她记得与自己年龄相差无几的表弟却是个人人疼爱的宝贝。从五六岁就开始帮助做家务,踩着板凳烧农村那种大柴灶为外祖母一家烧水熬粥。

    这个家让她觉得温暖很少,父亲那阶段出了一些事,虽定期寄生活费,但是一年只能去看她一次,母亲在外地打工,离老家也远,回去看她的次数也很少,小英缺少亲人的关爱,上学的事甚至也耽误了,比一般的孩子晚上学两年,到八岁才入学。小英讲到这些,语气有些伤感。

  小英到四年级时,改判给情况已经好转的父亲抚养,转学到父亲所在地学校读书(,因政策原因,小英户口仍随母亲在农村老家。),父亲觉得之前亏欠女儿,因此对女儿很好。母亲惦记她,给她打电话,买衣服,对没能在她身边好好照顾她感到愧疚。父母亲都鼓励小英要好好学习,将来有出息,活得要比父母好。尤其是母亲,说就是因为自己没本事所以过不上好日子,女儿才受了苦,希望女儿一定要有本事,过好日子。谈到此,让这个女孩微微有些笑意。

  小英说,父亲已再婚,且对方也带有一个女儿,小英的到来让继母感到不太容易接受,继母常因小英生活习惯不好教育小英,小英也经常因此与继母发生龃龉。继母看她学习不见起色,户口又在老家,就想让她回老家随便考个什么职业学校学门手艺赶紧养活自己算了。说到这,她抿抿了嘴角,接着一句:我不愿意,我要上高中。

  “嗯,”我说,“你有自己的目标。”

  小英看着我说,现在与父亲和继母在一起生活。父亲是一个不善于表达的人,只想对孩子好,可是不知道怎样帮孩子。自己学习处于中下,又想学好,基础差,不好赶上来。加上没有本地户口,初中毕业要面临回老家考试,自己感觉把握不大,很是迷茫,内心压力很大。

  小英自己说到自己因为学习老是不见进步很苦恼,认为继母对自己的生活约束太多也不满意,尤其对继母近来常表达想让她早点回老家考个职业学校早工作很反感。可是又不知道怎么办才能实现自己学习好和上大学的愿望,觉得希望渺茫,常觉得生活没意思,有时觉得活着也没意思。

  介绍小英来咨询的人,之前和我沟通了小英的一些情况。小英平时少言寡语,不爱和人沟通,在学校表现是比较老实的那种孩子,从不主动找老师。升入初一,老师开始以为这个孩子就是有点蔫,不够聪明活泼和勤奋。到初一下学期,她的苦闷在学校也表现出来,班主任老师找她谈话,发现她有轻生的念头,很为她着急,就推荐她找心理咨询,经人介绍,来到我这里。

  介绍,再加上小英逐渐深入地讲述,一个鲜活的生命和丰富的心灵让我产生了深深的共情。

  我那时头脑里一直有一个声音,你的共情,一定要是咨询师的共情。要运用好这个共情,与小英建立一种温暖和互相信任的关系,这是共情的基础。这个基础建立得顺利,也比较扎实,当然这是需要注意维护的;在这个温暖的基础上,我想帮助小英通过自己的力量澄清学习进步的阻碍,找到这些阻碍是什么,怎样、在哪些时候、哪些方面经常出现;还想看小英能否重新评价这些阻碍,能否愿意寻找克服这些阻碍的方法,且去行动。

  解读小英

  恐怕没有哪个咨询师不会根据来访者的叙述去解读来访者,要准确深入共情,就要这样做,以便跟随在来访者的后边,给予适当的支持。

  我解读的小英正如前面所说,小英既是留守儿童也是流动儿童。童年的遭遇让小英抱怨父母将她留在老家;对外祖母一家人更是不满,特别是恨舅妈。流动到新环境以来,一直没有很好适应,除了不太适应家庭,还有学校。她与人交流少,从不主动找老师,因为陌生、学习不好和年龄偏大,伙伴也少。用她自己的话说,同学们理解不了她,还看不起她。

  幼年时小英的生活还是挺幸福的,在外祖母和舅舅、舅妈看来那时父母对小英的娇惯,小英感到爸妈是真爱自己。虽然不满意父母当年的做法,说,如果自己是妈妈,就是要饭也要带着自己的孩子。但是长大的她开始理解父母当时没办法好好照顾自己的事实。因此,尽管父母的爱曾经缺位,父母对小英的关心和希望,特别是转学以后感受到的父母亲情,还是让内心曾经感到可怜和可悲的小英感到了温暖和踏实。

  小英有过不幸的遭遇,在很多时候内心会有不安感和自卑;同时个性中也有坚强和向善的因素。渐渐长大后,开始独立思考自己的未来,她自己的经历、妈妈的告诫,父母的关爱,让她对自己有更高的期望,她想好好学习,考高中,上大学,有更为精彩的人生,想让自己强大起来不再受人摆布和欺负,改善自己的命运。

    由于学习习惯和基础差,一直赶不上去,她又比别的孩子大两岁,觉得自己无能,没脸面,加重了她的自卑。又看到继母有想让她早早工作的打算,父亲太憨厚,不知道怎样支持她,她不高兴,对自己的未来担忧。加上内心脆弱和敏感,自卑,对继母的言行格外在意,继母有时教育她严格一些,就让她联想起舅妈对自己的不好,和内心一直没解决的恨。

  诸多不顺,自然勾起她幼时经历产生的不安、恐惧、自卑和怨恨等情绪。这些坏情绪让她很消沉,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但是咨询中她倔强和要强的个性,对自己有期望、希望得到帮助和支持的愿望,还有她之前做的努力,还是在很多时候表露出来,让我感到这个孩子还是有力量的,但是她需要在支持的前提下,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力量。我做好了支持她的准备。

  支持和帮助小英

  真正倾听和接纳。这是一个从小缺少关爱的孩子,即使现在与父亲生活在一起,还是比较孤独。父亲不善于交流,亲生母亲也远离她,和继母关系毕竟有隔膜,小时一直未处理的心理创伤,还有到青春期后的很多心绪,很少向人倾诉。她小时的遭遇,除了亲生父母,从来没有跟别人提过,怕别人瞧不起她。

    还有她对自己年龄偏大、怕影响求学的担忧,连亲生父母都没讲过,她害怕他们知道了自己的担忧,更没信心,干脆同意了继母的想法。在我们温暖平和的关系里,真诚地倾听和接纳(包括我的分享,这是同行的力量。因为介绍她来的人向她推荐我时还特别赞扬了我。她没想到这样一个人-----在她看来是很优秀的人小时候也没有得到父母很好的照看。这让她觉得小时没有得到父母很好的照看不一定生活就会糟糕。),在情感上给了她很大的支持,同时宣泄了不良情绪。我还记得她刚开始来时,身子坐得直直的,脸上的表情也不明显。后来则是自然靠在沙发背上,说到什么事情,表情也丰富起来。

  省察过去的伤痕。不管怎样的伤口,都需要妥善处理才能愈合。我和她一起小心翼翼地省察过去的遭遇,她意识到,多年前自己是一个小孩时无法承受的苦痛,经过这些年来的学习及身体和智慧的长进后,已能重新面对。同时省察了自己父母及其他亲人当时的处境和现在对她的态度,她体察到他们的无奈和对她的关爱,那些伤害得到了照顾和医治,恨与抱怨开始减弱。

  省察内心的能量指向。她内心一直更多的是恨与抱怨。省察这样的恨与抱怨都怎样影响了她。当我们一点点省察这些能量带来的后果时,对她触动很大。她发现恨和抱怨让她非常难受。她看到自己一陷入这样的情绪,就浑身无力,觉得生活一点意思都没有;觉得别人不可能对自己好,可能人家是真心对自己好,自己也感觉不是;觉得自己活在世界上多余,干什么都干不下去了。阻挡了自己向理想前进。我让她把手指一直指向她所恨的人(空椅子),满怀仇恨。过了一会儿她就说老师我想放下来,她说,老这么恨太耽误事了,我不想在这上费劲了,我得把这点劲儿使到学习上。

  我:小英,你要一直指下去,满怀愤怒。(让她指着代表她恨的人的空椅子。)

  英(大约坚持一分钟后):老师我想放下来,这太累了,老这样胳膊都得肿了,啥也干不了啦。

  我:你只是抬着胳膊这么指一会儿就累得受不了,是吗?

  英:是。

  我:可是我感觉你一直在心里举着你的胳膊,指着你恨的人呢,是吗?

  英:哎呀,可不是。我一直恨着,恨得自己都没力气了。

  我:嗯。真是太不容易了。

  (沉默约一分多钟)

  我:你看这么指着,这么恨着,给你带来了什么呢?

  英:带来什么——嗯——觉得自己特别不幸,没人爱自己,不可能有人对自己真好,活着没意思,想干点儿啥,可是很容易就泄劲儿。

  我:一个这样的小英会怎样呢?

  英:啥也干不成,还考什么大学呀。

  我:那怎么办?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帮助你不这样。

  英:老这么恨太耽误事了,我不想在这上费劲了,我得把这点劲儿使到学习上。

  我:怎么就能不在这“恨”上费劲儿呢?

  英:想怎么学习。还有,也,想想他们也有对我好的地方?

  我:嗯?他们也有对你好的地方?有哪些?

  英:(姥姥、舅妈、舅舅等人的事在此省略)就说我妈(继母)吧,我从到这就和她一起生活,她给我洗衣服做饭,挺不容易的。老是管我,说我习惯不好,我不爱听就跟她顶嘴,还故意气她。亲妈也得生气。其实她也不是不讲理,她说我我要是听了,她也挺高兴的,也不发脾气,也不跟我爸告状。

  我:你其实挺会理解人的,是吧。想和人沟通的时候,也会和人沟通,是吧。

  英:嗯。也是吧。

  我:那你愿意试着在生活中开始不再愤怒地用手指指着么?

  英:我愿意。

  我:那先从哪里开始?

  英:先从我妈开始。我特别希望她能赞同我考高中,到时候他们能供我,我爸也别为难。

  我感叹,这是一个情商很高的女孩儿。选的突破点多合适!

  在她表达她对过去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担忧与期望的时候,我时刻记着她的力量,紧紧追随她的力量,我会说,我非常理解你对自己的担忧,也很欣赏你对自己的期望,看来你真地认真思考了自己的未来。或者提到过去的伤心事,我会问,这些事情对一个小孩子来说真不太公平,可是你还是感受到了爸爸妈妈真地爱你,是吧。或者,我看到你尽管童年有一些不愉快的经历,可是对自己还是非常有期望。在这个过程中,她渐渐澄清和发现自己的力量和目标,发现自己在成长,发现自己有能力把握自己。

  成长的小英

  第一次面询结束时,小英讲述自己为了让自己的学习进步,努力让自己认真听讲和复习。她怕别人说自己笨,回家偷着做练习。虽然基础差,收效甚微,但是她一直没放弃,只是很着急,恨自己,认为自己笨。在学习上她不抱怨别人。告诉我她喜欢语文,喜欢作文,爱看《读者》、《译林》等杂志上的美文。

  第二次面询时,她讲述自己的理想。虽然继母老想让她回老家上个职业学校,她自己也知道不能参加北京考区的中考,内心有压力,但是她对自己的希望很坚定,就是一定上高中,接受更好的教育,让自己有更广阔的未来,不要像妈妈那样。为此,她多次跟爸爸说自己的打算,还跟疼爱自己的爷爷电话联系,爸爸爷爷都支持她,爷爷还有姑姑、叔叔说如果爸爸供她困难,要帮她交一部分学费。说到这里,她第一次笑得露出了牙齿。

  面对自己曾经很难正面面对的人际关系,她的态度更为积极了,会尝试着理解继母,她说,自己确实学习不好,考上高中是不容易,她(继母)想让我考职业学校也有道理。以前有好多习惯也不好,我妈管我也对,我就是看她的态度生气。比如有时她的态度好一点,我做得就好一点,她唠叨得也少了。

  甚至虽然抱怨外祖母和恨舅妈,也在尝试用更积极的方法解决这种感情。她说舅妈可恨,我要让她后悔,就得有出息,让她自己明白她当初对我是错的。我姥姥就那么重难轻女,可那时只有她能养我。将来我有出息了我还得对她好,也让她知道,我这个女孩儿比男孩(特指表弟)还棒。说着,眼神是那么坚定。

  第三次时,她已能更深地省察自己童年的经历与创伤,更为平和地看待父母当年的处境,看待外祖母,特别是舅妈当年对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她说,姥姥家当时条件也不好,母亲不但不能供养姥姥,还要把自己放在姥姥家,舅妈当然有怨气。自己去年回过一次老家,看到舅妈对自己特别小心翼翼的,还问记得她打我的事不,说别让我记仇。

    姥姥一直和舅妈一起生活,舅妈对姥姥还是挺好的。现在想起来她也不是那么坏。只是我那时太小,爸妈不在身边,自己就觉得可怜,她再打我,我当然恨她。她对当下的自己更有自信。她说,小时候老觉得自己可怜,觉得特别委屈,是因为小,没有力量改变自己的情况。现在长大了,父母的条件也可以了,如果自己有愿望,自己努力就很有可能实现。

  她忽然提高声音说,哎呀老师,我发现自己是个有理想的人呢。她说愿意为自己的理想努力,自己的苦恼就是其实在向离理想靠近的过程中遇到挫折产生的,自己其实一直都在向前,只是基础差,自己又太着急了,所以特苦恼,特自卑。可以先慢慢来,从喜欢的语文和作文入手。别的科目多下点功夫,一点一点进步就可以。

  家人反映,尽管小英的成绩上升不是很明显,但是她很努力,下课就追着老师问问题,作业改善很大。也比以前爱和老师说话了。

  她与继母的关系在她的表述里不断改善。她说我妈也不是坏人,管教自己确实是自己小时候有很多不好的习惯。爸爸挣钱不是太多,养活一家人也不容易,我妈对我的吃、穿还是肯花钱的。要是自己学习更努力,好习惯也多起来,继母也许就会改变她的主张。

  继母的态度确实有很大改变,九月开学后,继母主动找老师沟通,说小英暑假都很努力学习,问老师小英在学校的情况,拜托老师多费心,请老师给参谋考什么高中好。

  她告诉我,希望能和我多谈几次话,觉得跟我谈话以后心里舒服多了。她说还要和爷爷再说自己要上高中的愿望,万一考不上,花钱也要上高中,一定要考大学。

  因为小英离我较远,且交通不便,只来面询过四次,电话咨询了两次。咨询结束后两个月回访,是一个一接电话就开心笑的姑娘,虽然还是说学习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平。但是显然更有信心,说会不着急,一点一点进步。还提到继母对自己好,很支持自己的学习。我问她怎么做到的,她笑着说我也不太清楚,可能是我自己有变化了吧。

  后记:

  我做过的咨询中,小英的咨询次数确实是不多的,可是留下的印象很深。反思起来,是有意识应用了共情,且很深,咨询效果不错。但是,督导过程中,我也确实感到,在咨询中我的反移情对我和咨询的困扰,因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也曾是一个“留守儿童加流动儿童”,童年的经历让我有助于理解和接纳小英,但是,自己内心还没有完全处理好的“留守和流动”情结还是在咨询的某些时候干扰了咨询,有时,我急于希望小英迅速扭转命运,反而让我产生些许无助感。

    比如当小英告诉我:“老师,不行,我试着努力学习,可是一点儿都没变化,成绩还是上不去,我是不是根本不是学习的料。这么笨,活着有什么用”。或者,“老师,我还是进步太慢了。要这样我啥也考不上,那还有什么意思”等话语时,我会在内心感到不好回答和些许失望。我的督导不仅仅是对此次咨询的督导,对我个人而言,曾经忽略的心灵感受也得到了照拂。

    督导老师说,需要赵欣老师适时的做些自我体验,是否有比较多的反移情在整个咨询中?我的内心有很大的震撼,甚至有一点点难过,但是之后,则是豁然开朗的感觉,是一种生命之水欢快流淌的感觉。谢谢我的督导老师。

  我自己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今天回首往事,那些困难和挫折已然是一种财富。那么小英的成长也要循序渐进,只要保持生命的愿望和勇气,这就很好了。

  ( 以上案例谢绝转载,一经发现,追究法律责任)

☆我是赵欣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我在唐山

☆我擅长以下领域

婚姻情感、人际交往、学生学业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


5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免费热线(400-626-0852) 在线客服

早8:00~凌晨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