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访者黄女士提到自己的原生家庭时,表现出对父母明显的怨恨,随着咨询的深入越来越强烈:如果不是父母当年对自己的负向态度、指责,甚至怒骂打击,自己才不会是今天的样子……
这绝不是一个单独的事例,在当下的中国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对此我表示深深的理解,可能是职业敏感性,我似乎能感受着她的感受。00后孩子的父母可能会好一些,在这里我只谈处于青年期的80后、90后的他们及父母们。
在中国传统的社会里,传统文化教育我们做人要谦虚,尤其是教育自己的孩子,于是批评、指责、打击远远超过鼓励、肯定、认可,你这里不对,那里不好,好像没有可以的时候,这是其一。孩子是我们的,想怎么对待就怎么对待,这是我们的权利,别人管不着,这是其二。父母自己有未完成的心愿,这辈子没指望了,所以把这份期待和压力转嫁给孩子了,己所不欲,施于孩子,这是其三。反正是个丫头,多余的人,又不是男孩子,本来就看她不顺眼,看见就烦,有什么值得表扬的,这是其四。每一条都直刺人心,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女孩子,没有心理创伤才怪呢!程度不同而已。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容易敏感、自卑,有的对各种关系是排斥的,自我是封闭的,潜意识里呈现出来的不由自主的固有模式是:我不能打开自我,敞开心扉,别人会伤害到我,就像当年的父母伤我一样。她把自己的心锁闭了,带着厚厚的防御,以避免受伤的理由。我不能让别人看清楚我,我害怕、恐惧,曾经在父母面前我无处躲避,才遍体鳞伤。于是之后的同学关系、同事关系甚至亲密关系,将来的亲子关系。都会是这样,想亲近,但不能,只要有这样的情结在,模式就是继续承袭下来。当别人靠近时,她闪躲;当别人试着渐渐走进她的内心时,他会选择放弃这段关系,因为别人触碰到他的情结和阴影了。
但是,锁闭的心能一直平和淡定,清静无为吗?
把自己锁闭起来,怕受到伤害;同时又责怪别人的不懂得,不理解自己,内心深处有着强烈的被关注的需求!有一份对爱的深深渴望!就这样矛盾纠结着,这样的孩子好累好可怜。表面高冷,内心孤独;外在排斥,内在渴求!
这种内在冲突最终演化为对父母强烈的“恨”!
并渴望有一天能遇到这种理想的父母型的人,让她重新退行到童幼年状态,体验弥补缺失的爱,被允许,被接纳,被理解,被认可。
她问我:难道我恨父母不对吗?难道这不可以吗?
我说:可以!让你的情绪自然流淌…
嚎啕的哭,声嘶力竭。之后她释然了很多,情绪缓和。
宣泄之后,恨的后面你看到什么?欲求,与父母链接的欲求,为什么有欲求?因为爱,在得不到爱的情况下,便转化为了恨。一般情况下,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输出的;孩子对爱的需求也是现实的,打开的,但问题是这个结卡在了哪里?供需模式上,不同频不共鸣不通心,修复供需模式是现实,很难,父母何尝不是在他们的父母那里承袭了这个模式呢;但疗愈假想的供需模式是内在,可行。就像那个弑父杀母的孩子,一旦打通这个结,意识和潜意识链接,心理能量便能流动起来,强烈的“恨”便会化作浓浓的“爱”。悲剧或许不会发生,比如有专业的心理工作者提前介入。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是可以转化的,恰似这种爱与恨。
如果你让一位自卑的人登台讲话,他会非常紧张的告诉你:不不不,我不行,我不敢上去的!但我了解的自卑的人,往往有时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自恋或自负。他们的心理独白是:我不能上去,我表现的不够好,不能令自己满意,怎么能让别人满意呢?我不让你们看到我自以为的缺点,同时你们也没法看到我自以为的优势。所以只能暗自自恋(自负)了。把关注焦点都指向自己,这是多么深的自恋啊!独自孤傲,高处不胜寒。从另外一个视角解读,自卑的人,他那么坚定的相信自己是弱小的,那么坚定的相信,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自信!
就像抑郁的人,他有能力使自己进入抑郁状态,来消耗自身的心理能量,同样,他也有能力走出来,转化而已。
最后,用一句精神分析味道的话来结尾:
你有多恨他们,就代表你就有多爱他们。
这,就是恨的绝对值。
希望能帮一些朋友看到希望,包括自卑的、抑郁的、有心理创伤的朋友
☆我是陈见远
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我在温州
☆我擅长以下领域
婚姻情感、人际交往、亲子教育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