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研究我们将学生分为四组,并考察了不同分组的学生在学业情绪、学业压力上差异。结果显示完全健康者和易感者虽然同样的低心理症状,学业压力低,学业情绪要好得多。另外,虽然有症状但满足者和完全病态者拥有同样的高心理症状,但有症状但满足者比完全病态者觉得学业压力小,学业情绪好,说明觉得幸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那在成人身上又会怎样呢?国外有研究指出在不同的主观幸福感和精神病理学评分上预测了与气质、自我概念、个性、控制点和人际关系相关的差异。同样具有较低的个体精神病理学症状的个体中,那些有高主观幸福感的个体有更高的自尊和更好的人际关系。此外,即使个体之间具有精神病理学症状,具有高主观幸福感的成人对自尊得分更积极,更善于交际。能适应社会的成年人拥有高水平心理健康的同时也拥有高社会健康水平,不但有更少的情绪和行为上的症状,而且有更积极的社会参与。
因此心理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精神症状,而且还应该有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力量,如幸福、乐观、韧性和希望等。针对已有的研究,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维护好大众的心理健康状态。
第一、重视心理健康的筛查,早期发现高危人群。
制定心理健康体检计划,除了常规的精神症状量表外,还应该增加主观幸福感的测量。通过对积极心理和消极心理两个方面的评估,了解和分析目前心理健康现状,针对不同状况,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促进计划。完全健康者具有良好的身体功能和社会适应功能,日常注意保持身体健康和维护积极心理。易感者人群积极心理力量的缺失会导致容易受到危险性因素的影响,由于尚未表现出心理不适,不在心理健康服务的范围之内,因此往往被忽视,对此类人群,应早期发现,提前干预,着重关注积极心理的提升;而有症状但满足者积极心理力量高,自我修复的可能性,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精神病理学症状有可能自我消失,对此类人群我们应积极关注积极心理和消极心理指标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干预措施和心理服务的策略。完全病态者既有精神病理学的症状,又有主观幸福感的缺失,是心理健康服务的重点关注对象,针对已有症状进行治疗和干预,同时加强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及时评估健康促进的效果,观察在双因素模型上各项指标的变化,同时调整服务计划。
第二、重视积极心理因素的提升,促进心理健康。
有研究认为积极和消极情绪的配比达到3:1,个体才能达到欣欣向荣的健康状态,因此要努力提高积极情绪,降低消极情绪。多练习正面偏好,多想美好的事物,学会感恩,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培养正向思考问题的意识,以积极的情绪应对日常生活和工作,会使生活工作更有乐趣和生机,形成良性循环。比如通过简单地回顾自己在最近一周内的善良行为就提高生活满意度,生活满意度的提升有助于为生活发展更好的资源,不仅改变个体,还可以改变组织的氛围,让整个氛围都和谐起来,从而进一步减轻压力,改善身体健康状况。
第三、做好自我健康管理,寻求专业帮助。
从自身的角度,做好自我健康管理,调整睡眠,充分休息,及时感知自身身体状况的变化和异常;调整心态,自我减压,学会自我成长;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寻求和接受专业的帮助。
☆我是蔡艳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我在南通
☆我擅长以下领域
婚姻情感、人际交往、青少年成长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