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中心学派的基础概念是来自人本主义心理学,罗杰斯的基本假设是人在本质上是可以信任的,也就是人有自我了解及解决自己的问题的潜能,不须治疗师指导性的介入,并且只要他们能融入特定的治疗关系中,就能够自我引导迈向成长。但在现实的咨询中,咨询师在运用这个方法和来访者开展咨访关系的时候,因为在共情、积极关注的时候因使用不当,容易导致来访者脱落。
研究发现,脱落不仅会影响咨询效果,还可能会导致来访者的问题恶化,同时,也可能会给咨询师带来挫败、担心、愤怒、自责、自我怀疑等负性情绪。因为经常会有人把来访者是否脱落来衡量咨询师专业水平的高低,从现象上来说,这种判断也有其合理性。因为一个咨询师如果总是留不住来访者,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业务能力不太够。那么在咨询的过程中,尤其是咨询初期,在运用个人中心疗法开展咨访关系时,咨询师的哪些行为容易促发来访者的脱落呢?
01 闲聊的陷阱——东扯西扯无帮助
心理咨询过程中,尤其是在初次咨询,咨询师很容易陷入闲聊、缺乏方向的陷阱。
在开始进入真正的主题前,“闲谈”可能看起来像是一种友善的开始,而且毫无疑问它有时候可以起到一种“破冰”的作用。
虽然不切题的闲聊可以让人感到放松,但是过多的闲聊则可能没有多大帮助。
在一项治疗的研究中,会谈中非正式的闲聊比例越高预示了来访者的改变动机和返诊率越低(Bamatter等,2010)。以人为中心疗法强调以来访者为中心,但并不是说来访者想谈什么就谈什么。
实际上,咨询师在谈话过程中应该一直在通过自己有选择的反应引导来访者注意某些东西,比如当下的情感体验。
以人为中心疗法认为,产生心理困扰的基本原因是来访者自我拒绝、否认或歪曲许多经验,这些经验包括Ta的情感或感受。
这些感受反映着来访者的本性要求,但由于来访者的价值条件化(即建立在他人评价基础上的价值评价过程),而通过防御过程被歪曲和否认。
通过让来访者探索这些感受,重新体验、认识它们,就能逐渐消除经验与自我的失调。这里的探索可以包括触及、体验、识别、接受和表达等不同的环节。
02 聚焦的陷阱——过早定向无蓝图
在进入咨询室时,每个来访者带着自己的议题。但很多时候他们不会一开始就直奔主题,甚至他们也处于混乱之中。
来访者可能告诉你Ta的成绩一直持续下滑,感到十分苦恼,但其实咨询师发现这种情况可能跟Ta父母越来越糟糕的婚姻状况有关。
很多议题都交织着来访者的期待、担忧和恐惧,这也很容易导致咨询师在这些议题中毫无头绪地打转。如何理解这些议题以及如何与来访者工作是每一个心理咨询师面临的挑战。
在咨询中,有些咨询师会急切地想要寻找一个工作的话题或者找出来访者“真正的”问题,这往往会陷入过早聚焦的陷阱。
这里的陷阱在于咨询师坚持设法把来访者引入谈论他自己对问题的设想上,而没有听取来访者更加广泛的顾虑,这也容易导致来访者可能会变得受阻或消极被动。
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咨询和治疗过程既不以问题为中心,又不具有明确具体的目标,不以特定的策略、手段去追求某个问题的可观察的改变,而是“以人为中心”,以整体改变为目标。
它强调由来访者主导治疗过程,会谈的主题和方向应交给来访者掌握,由来访者选择。
咨询师需要信任来访者有能力主导治疗进程,并且相信没有咨询师的指导性的干预,来访者能够更自由地自我探索,从而最大程度上获益。
03 评估的陷阱——一言不合贴标签
心理咨询过程中,收集来访者的大量信息是必要的,然而很多咨询师和机构都会陷入评估的陷阱,比如李某是偏执型人格障碍等。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被标定患有某种心理问题会在来访者心里唤起复杂且往往是消极的反应,例如负性自我评价、悲观、抑郁,有时候还会诱发消极的“自我实现的预言”过程,使得问题恶化和复杂化。
与躯体疾病的治疗不同的是,如果咨询师不理解这个人,就很难对Ta的“病”进行治疗,就会出现只见病不见人的情况。
以人为中心疗法创始人罗杰斯曾明确反对心理评估和诊断,主要出于两个理由:这种由一个人决定另一个人是否有病,是否正常的做法,会导致人际控制;每个人的内心感觉,只有来访者自己最能够接触到(Rogers,1951)。
在以人为中心疗法看来,不存在像精神障碍分类系统中一个个独立的病种,适应障碍只有程度的差别而没有种类的差别。
所有的障碍的根源都来自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不一致或失调。
个体无法通过防御过程使之与自我概念协调,而受到威胁的这个自我概念又在自我中具有重要地位,就会出现心理适应障碍。
内部紊乱最严重的情况是精神崩溃,整个精神结构解体,类似于精神分裂症。紊乱程度稍轻的则表现为焦虑、恐惧和抑郁等情绪反应,类同于神经症。
总之,心理适应障碍的共同的、基本的特征就是这个人不再能像一个正常人那样有效地发挥其心理机能。
咨询师最大的策略是把自己作为一种工具,把整个人投入关系中去,通过表达自己的真诚、关切、尊重和善解人意来协助来访者找到属于他的真正的自我思想、情感和行动方式,丢掉被价值条件化的自我概念和他人赋予的标签。
04 专家的陷阱——你的问题我做主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往往容易高估来访者需要被给予的信息和建议的数量。
咨询师询问一连串的问题不仅表达了“我是这里的主宰”的信息,同时还给来访者设定了一种隐含的期待,即你一旦收集了足够的信息时,你将可以提供答案,像医生问诊一样。
然而,在心理咨询工作中,这种“问题进—答案出”的专家角色并不是很适用。
而且,很多时候会使咨访双方感到失望,导致来访者变得不再投入、感到挫败和丧失动机。同时也会使咨询师陷入一种困惑和挫败的感觉中:“我告诉他们很多遍了,但是他们依然没有改变!”
以人为中心疗法反对教育的、行为控制的治疗倾向,认为心理咨询就像两个人在跳舞,一个人随着另外一个人在移动,双方的合作和真诚互动贯穿始终。
来访者有能力自己发现价值,发现问题,并有潜在的个人资源解决自己的问题。咨询师应该把自己当做来访者的“朋友”或“伙伴”,摒弃告诉来访者什么好,什么不好的想法。
咨询师在会谈中能做的最好的工作就是创造一种氛围,一种能够让来访者不感到威胁和限制,能够自由地感受情感、探索自我的范围。
因此,咨访双方应该做脱去了角色面具的朋友,像一对结伴到内心世界进行“探索”的伙伴。
05 指责的陷阱——是非对错引防卫
在咨询的初始阶段,来访者常由于对咨询存在疑虑,无法确定咨询师能否帮到自己,而且还要冒着自我暴露、被指责和被批评的风险。
如果这个问题没有恰当地被处理,来访者的时间和精力将会浪费在没有必要的防卫心理上面。此时咨询师需要对来访者的这一部分情绪表示关注,适当时候进行澄清和处理。
罗杰斯认为:“个人的知觉世界是他的真实现实,只有个人自己才能真正地、完善地了解自己的经验世界,旁人(包括治疗者)永远不可能像来访者自己那样好地了解来访者”。
因此,初始阶段,咨询的结构化工作很重要。通过这个过程,咨询师向来访者说明、解释、交代有关双方在咨询过程中反应定向的一些约定、规则和要求,并就来访者与此有关的态度和情绪进行处理。 其目的是为咨询关系确定一个框架,澄清并修正来访者对心理咨询和治疗如何进行、来访者和咨询师分别担任什么角色和责任的期望,以协助来访者减少焦虑、做好准备,了解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的内心冲突。一旦来访者对咨询有了清晰的了解,他们对指责的担忧就会减轻。
作为咨询师,我们都希望尽可能地避免脱落的发生。当我们在运用个人中心疗法开展咨访关系时,续采取开放的态度,但还需要使用一定的技巧和引导,让来访者放松而又有安全感,能够围绕核心问题开展交谈,使其自我觉察,达到自我修复和自我实现的目的。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