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好,好到什么样的状态,未必会有一个清晰的标准,但是社会环境给了一个天花板的标准——状元!据路透社的消息有人采访了全国68位高考状元,发现他们有几个共同点:
1.他们热衷的不是学习,而是思考
2.父母是“宽松、信任、像朋友一样的”
3.深受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
4.自小有较强的“独立能力”
5.因材施教,每个孩子有自己特别喜欢的和擅长之处
6.阅读广泛,且阅读经典
7.必备错题集,在茫茫题海中总结和思考
8.作息规律,热爱运动
9.不把成绩当做唯一重要的东西
那么这些共同点说明了什么呢?这恐怕又是一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脑力激荡运动了,在这里我暂且说说这些共同点背后的心理缘由吧……
状元们热衷的不是学习,而是思考。什么是学习呢?恐怕没有人能讲的清楚,因为这又是一个词汇概念罢了,而相对来说思考这个词汇可操作性似乎要好的多,思考通俗点讲就是想。想这个玩意对于我们的大脑来说太亲切了,以目前的科学水平我们能确认除了大脑完全挂掉之外,它总是一刻不得闲。当一个人在学习的时候热衷于思考,说白了就是快乐的想,并想的快乐。各位看官也想一想,当你的孩子一提到学习时就高兴、就热爱思考,积极想办法会是一种什么场景呢?
状元的父母是“宽松、信任、像朋友一样的”。要做到宽松、信任、向朋友一样需要什么呢?心胸!有多少父母面对孩子的学习,自己本身就焦虑的像热锅上的蚂蚁。宽松、信任,那些老爹、老娘能忍得住吗?不絮叨几句会憋死人的!像朋友一样!?偶尔假装一下好像还差不多。
状元深受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是环境的产物。古语说得好,跟啥人学啥人,跟着巫婆学下神。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深远意义。在心态上,孩子学会了家长的多少焦虑?多少不良习惯?多少行为举止?父母能像大地母亲一样稳重,孩子的心就不会没有栖息之地。
状元自小有较强的“独立能力”。独立能力不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那么是从哪里来的呢?生活中一点一点做出来的!勤劳的爸爸、妈妈帮助穿衣服、系鞋带、剥鸡蛋、喂饭、按时按点叫起床、帮助思考作业该怎么写、怎么打小朋友……罄竹难书……各位家长你们练习的还不够吗?
因材施教,每个孩子有自己特别喜欢的和擅长之处。又有多少家长知道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会有什么样的生长特性呢?打麻将你还知道要按牌谱出牌,不能胡吃乱碰,教育孩子那就是随您的心情。你喜欢的有用吗?这种擅长以后怎么找工作?爸爸妈妈都是为了你好……此处省略十万字。
阅读广泛,且阅读经典。小时候我也阅读非常广泛——小人书。长大后,忽然有一日,看了原著经典,方始明白,他们理解的那么深邃、讲解的那么透彻,意境之高远,馈人之心脾。他们都是那些穷尽一生只为此而生的人。面对经典,我只想说:此致那个敬礼。
必备错题集,在茫茫题海中总结和思考。小学、初中是为了学会,作业只要做总能做得完,后果最多只是晚睡一会儿。然而高中以后,你无法让孩子从学会转型为会学,那么就是不吃不喝不休不眠,也做不完作业。怎么办呢?会的放过,不会的多练几次,学过的尽量搞会,学海无涯,穷其一生也无法汲取知识海洋的一滴。
作息规律,热爱运动。为什么要作息规律?因为熬夜之后,大脑会说:情绪疯了。长期熬夜之后,身体会说:老子垮了。记忆力会说:哪儿哪儿都记不住!这时候最需要的是一句话:滚去睡吧!热爱运动,会让我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有换岗的时间,劳逸结合。工作中倒过班的家长最有发言权。
不把成绩当做唯一重要的东西。成绩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但是对于生活来说不是唯一。换句话说就是成绩重要但不是唯一!如果孩子养成了这样唯一性的思维模式,学习失利之后会发生什么?失恋之后又会如何?面试淘汰呢?下岗呢?生活中有太多重要而不唯一的事情在等着他……那怎么办呢?就用这一句话作为结尾吧:且走且珍惜,做而努力,失而不馁。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