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麦田老师的推荐去看了《爱丽丝梦游仙境2》这部电影,确看完后印象最深刻的是里面的“时间”这个角色,这部影片确实是对心理学感兴趣的童鞋不应该错过的佳作。
写下以下两点感想供分享:
童年小小的打击有可能给一个人留下永恒的伤疤。
姐姐红皇后因为妹妹白皇后的一次撒谎被误会,一直心里有个疙瘩,觉得母亲不喜欢她,全世界的人都不喜欢她,她的口头禅就变成了:没有人喜欢我,全世界的人都不喜欢我。她的世界就变成糟乱无序,暴力统治,没有爱的世界,自己一直走不出来,别人也走不进去,整个人生也想当糟糕。小时候的误解虽然是事实,但是不应该成为打击报复别人,觉得全世界的人都欠她的理由。换做别人,误会了就误会了,下次提防着点,或者找机会跟妹妹谈,做通妹妹的工作再跟妈妈解释;当然,看淡这些,释然之后,放下继续前行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因为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时间会证明一切。而她,就因为这个一直封闭自己,怨恨世界,这就是自己的不对了。
帽匠,小时候兴致勃勃地做了一顶帽子,没有得到父亲及时的赞赏,一直耿耿于怀,觉得父亲否定了自己的作品就是否定了自己的所有,然后疏远父亲,疏远家人。直到有一天,再次看到儿时的作品才想起父亲和家人的亲密、温情、温馨。
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因为相对姐姐来说,要调皮,不安分得多,感觉经常挨批评,尤其是被母亲批评。比如说做手工,经常拿我俩的作品比,然后我的就被比下去。当然,事实上远远也不如姐姐。但是即便是这样,孩子的心永远都是渴望父母赞赏的。记忆中最深刻的一次是有一天母亲踩缝纫机累了,休息的空档,大概6岁我好奇地爬上去,把一个鞋垫的胚子踩了几个歪歪扭扭的圈圈,虽然尽量让手脚眼协调,想做工整,但是,作品上的针脚的压痕还是像猫爪子抓的一样。接着,8岁的姐姐也上来做了一个,那个针路叫一个细腻、有板有眼,一点都不逊如当时是熟练裁缝的母亲。这个结果正巧被回来的母亲看到了,拿着我们俩的作品比了比,然后,把我的一扔,拿着姐姐的作品夸道:“还是姐姐的手巧!”那天是晴天,夕阳从西边的窗户透过来,照在我身上,金黄金黄,但那一刻,心拔凉拔凉,滋味到现在都还记得。
再比如,姐姐,有段时间经常念叨的就是父亲在她读初中的时候无心说过的一句话:“妹妹就是随便披块布都漂亮,你呀,因为太瘦,怎么着都不好看”这句话我是听到了,父亲确实是当着我们俩的面说的,当时一家子在一起闲聊,氛围轻松,没有批评指责的意思,可能只是希望姐姐多吃饭,注意身体。当时只是觉得自己有点小小的得意,得到如此高的评价。但是,后来,姐姐每重复一次这句话我都能感觉到她当时的无奈和羞愧——虽然现在她已经能戏谑地调侃父亲当时的不应该。我也不懂,作为人民教师的父亲为什么没有考虑到当时姐姐的感受——对于一个处在花季的少女来说,还有什么打击比这个更严重?
但是真正决定一个人发展路线的,还是自己的内心,还是DNA。
每个人的成长之路都来自一点一滴的堆砌,积累,以上所说都只是外在环境的影响,可以塑造一个人,却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发展。真正决定一个人发展路线的,还是他的内心,还是自己的DNA。家庭的氛围和父母的教育理念,的确是会给小孩无法磨灭的烙印。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这句话更多的是强调童年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因为自立之前,每个人都会受到家庭社会等各类条件的制约。而长大成人之后,力量更强大了,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负责,如果发现成长的路线偏离了,“自己”得纠偏、调整。
一次参加关于“原生家庭”的心理沙龙,有几个女孩一直在倾述原生家庭对她的拖累、打击和控制,现在还走不出来,觉得愤怒、无助又无可奈何。麦田老师的老公——梦导师说了一句话:一个人的成长过程肯定会受到家庭的影响,肯定会受家庭的制约,但是,长大成独立的个人后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能过于责怪原生家庭。是的,很认同这个观点,生活中出生于糟糕的原声家庭但是后来的生活却很幸福,这样的例子真不少。
“娘娘”孙俪。孙俪现在的成就与家庭的幸福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她从小父母离婚,父亲再婚又生了一个女儿,对孙俪不管不问,母亲离婚时就只拿到二千元,连房子都没有,没有落脚之处的孙俪和母亲吃尽了苦头。这样的生长环境是孙俪没得选择的,但是,就像我们现在看到的,她选择了用积极的方式面对后面的生活,所以才能到达现在的高度。
我没有因为母亲的否定而自暴自弃,秉持终身学习理念,学业不断打怪升级,事业不断探索和突破,生活幸福美好,充满希望。姐姐也没有因为父亲无心的打击而消沉封闭,走上讲台的她能自如地搞定各类熊孩子,爱出者爱返,有爱的她每到节假日收到学生们发来的各类祝福、问候也让我羡慕不已。
所以,心理沙龙中的女孩们如果真想走出困境,都应该走得出!
外部的环境就好像是土壤,我们都是种子,不同的土壤供给的养分肯定不一样,但是,那也仅仅只是土壤,土壤决定不了种子是长成草还是长成树。
是树还是草,时间知道答案!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