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
1、人格的定义:或称个性(character),是一个人固定的行为模式及在日常活动中待人处事的习惯方式,是全部心理特征的综合。
2、人格障碍的概念: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显著偏离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方式(尤其在待人接物方面),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病人为此感到痛苦,病人虽然无智能障碍,但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难以矫正,部分病人在成年后程度上可有改善。通常开始于童年或青少年期,并长期持续发展至成年或终生。如果人格偏离正常系由躯体疾病(如脑外伤、慢性酒精中毒等)所致,或继发于各种精神障碍则应称为人格改变。
3、人格障碍的三要素:1、早年开始,于同年或少年起病2、人格的一些方面过于突出或显著增强,导致牢固和持久的适应不良 3、对本人带来痛苦和贻害周围
4、流行病学资料:1982年我国12个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其患病率千分之0.13,1993年国内7个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为千分之0.10,1999年黄悦勤等人以人格障碍问卷调查发现患病率为2.5%,接近国外数字(2%-10%)。
二、人格障碍分类:
对人格障碍做出科学的分类是困难的,目前一些人格障碍类型是从不同出发点提出的,比如:边缘人格和自恋型人格来自精神动力学说和心理治疗实践,分裂样型人格和强迫型人格是由欧洲现象学派提出的。目前ICD-10与DSM-4对人格障碍的分类非常接近,主要分为:偏执型、分裂样型、强迫型、表演型、反社会型(社交紊乱型)、边缘型、依赖型、焦虑型(回避型)、冲动型等
三、 病因:
1、遗传
2、脑病理学改变:比如部分分裂型人格障碍患者发现有额叶皮质损害、脑室容积增加,部分反社会型人格患者发现有前额叶皮质容积减少,部分病人发现有脑发育延迟的特征等
3、体内神经递质的改变4、其他:体内激素水平的改变、电生理(如:脑电图)的改变。
四、ABC三类人格障碍临床特征:
A类人格障碍
(一)偏执型人格障碍:表现固执、敏感多疑、心胸狭隘、好嫉妒,自我评价高,拒绝接受批评,多挫折和失败过分敏感,如受到质疑则出现争论、诡辩,甚至冲动攻击和好斗,常有不安全感、不愉快感,缺乏幽默感,这类人经常处于戒备和紧张状态中寻找怀疑偏见的根据,常歪曲他人的中性或善意的言行,对事态的前后关系缺乏正确的评价,容易发生病理性嫉妒。此类病人常出现于信访部门或司法精神病鉴定场合。
(二)分裂样人格障碍:又称关闭型人格障碍或内向性人格。男性多见,主要表现为退缩、孤独、沉默、不爱交往,不仅自己体验不到欢乐对他人也缺乏温暖,为人冷漠,爱好不多,过分敏感、害羞、胆怯、怪癖,对表扬和批评均反应不良,行为孤立,活动能力差,缺乏进取性,对人际关系采取不介入态度,缺乏性兴趣,难以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缺乏亲密的知心朋友。
(三)、分裂型人格障碍:对亲密关系感到强烈的不舒服,且认知或感知扭曲以及行为古怪。
B类人格障碍
(四)、反社会人格障碍
特征 :
1、高度攻击性:也有部分患者不具有攻击性,调查研究发现,15岁以前有暴力行为的人到成年较之那些15岁前无此类行为者更易于发生暴力。
2、缺乏羞惭感,不能从经验中取得经验教训。
3、行为无计划性:行为大多受偶然动机、情绪冲动或本能愿望所驱使,缺乏计划性或预谋。
4、社会适应不良:因其行为与公认的社会规范有显著背离而引人注目,而患者本人对自己的人格缺陷缺乏自知力,不能从经验中取得教益,因此本症是一种持久的和牢固的适应不良行为模式。
临床表现:此类人往往幼年有逃学、说谎、反复饮酒、偷窃、破坏公物。。。。。。
反社会人格障碍一旦形成后趋于持续进程,在少年后期达到高潮,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成年后会有所缓和。
(五)自恋型人格障碍:主要特征是自我中心、表现癖和夸大。主要表现为自我中心,对他人的批评反应愤怒,自高自大,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赞美,与人相处缺乏情感交流,缺乏同情心、嫉妒心强。
(六)表演型人格障碍:又称寻求注意型人格障碍。这类人以人格不成熟和情绪不稳定为特征。表现高度自我中心,放任自我,不为他人考虑,暗示性和依赖性特别强,常以自我表演、过分的做作和夸张的行为引人注意,极端情绪性,情感变化多端,易激动,对。对他人情感肤浅,这使得他们难以和周围保持长久的社会关系,他们常常渴望得到理解评价,感到容易受到伤害,好幻想,不能忍受寂寞,希望生活像演戏一样热闹,喜欢追求刺激,外表和行为不恰当,喜欢打扮得花枝招展卖弄风骚,言行举止可能类似儿童,情绪不成熟,极端情绪性,情感变化多端,易激动。
(七)边缘型人格障碍:以人际关系不稳定、自我意象、情感不稳定、显著地冲动性为特征。
C类人格障碍
(八)焦虑型(回避型)人格障碍:其最大特点是行为退缩、社交预制、心理自卑,对负性评价敏感,面对挑战多采取回避态度或无能应付。他们多表现为因心理自卑,害怕参加社交活动,在人前沉默寡言、拘谨,行动中瞻前顾后,左思右想,按部就班,生活中安分守己,不做冒险的事,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和不赞同而受到伤害。
(九)依赖型人格障碍:表现为缺乏自信,不能独立活动,感到自己孤独无助和笨拙,情愿把自己置于从属的地位,一切悉听他人决定,如为少年或儿童,衣食住行和空闲时间均由父母做主,为了获得别人的帮助,随时需要有人在旁边,每当独处时便感到极大的不适,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处处委曲求全,害怕被遗弃。
(十)强迫型人格障碍:这类人的特征为惰性、犹豫不决,好怀疑和按部就班,他们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希望所做的事完美无瑕,事后反复检验,苛求细节,为此常会有紧张、焦虑或苦恼。道德感过强、过于自我克制、过分自我关注和责任感过强,行事拘谨、小心翼翼,经常事先计划好所有动作,思想上得不到松弛,过分迂腐、刻板、固执。工作可以起得一定成绩及拥有稳定的婚姻,但挚友甚少。
治疗原则:药物治疗合并心理治疗及环境治疗(教育、训练和管理相结合)
1、药物治疗:具体患者具体治疗,对于情绪不稳定、有攻击行为患者比如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可给以情感稳定剂治疗,如碳酸锂、丙戊酸钠。冲动攻击行为较明显、伴有短暂精神病症状、牵连观念者可加用小剂量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伴有焦虑、抑郁、自伤行为的患者,如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可加用新型抗抑郁药,如氟西汀、舍曲林、文拉法辛等。回避型、强迫型患者往往伴有明显的焦虑,可加用抗焦虑药如奥沙西袢、阿普唑仑等。
2、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对人格障碍是有益的,通过深入接触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以关心、诚恳的态度对待他们,帮助他们逐渐认识个性的缺陷所在,进而告诉他们个性是可以改变的,帮助并鼓励他们树立信心,从而逐渐改造自己的个性,重建健全的行为模式。治疗方法多样,通常包括有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分析取向治疗等,不同类型的患者心理治疗的侧重点不一,比如对于依赖型患者,要侧重提高他们的自主意识、重建他们的信心。对回避型患者要侧重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克服他们的人际交往障碍,可制定相应的计划鼓励他们逐渐参与人际交往,适当使用行为复现疗法,使患者重现焦虑情景,逐渐学会应对焦虑。对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侧重于消除他们的自我中心观,让患者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童年幼稚行为的翻版,使他们回到现实中来,同时帮助他们学会爱别人并接受批评。对分裂样型患者侧重于促进患者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为患者建立社会系统提供机会,帮助患者确定他人的情感和情感反应,从而增强他们共情的能力。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侧重于帮助他们学习如何控制及调节自己的情绪、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
3、外科手术治疗:对一些严重的冲动控制不良患者,如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可采用精神外科手术治疗,在大脑一定部位实行定向破坏手术,但手术可导致不可逆的脑局部损伤,故外科手术治疗应慎用。
4、多数学者认为惩罚对人格障碍患者无效,应采用教育、训练和管理相结合方式,需要多方面紧密配合对他们提供长期而稳定的服务和管理,特别是卫生部门和教育系统的配合。对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必须从全社会着眼,采取综合治疗方针政策,从全局出发,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因素。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