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眼见为实”真的可靠吗?
2018-05-21   3893次阅读   1个赞

人们总是更愿意相信“眼见为实”,可是我们会不会被我们的眼睛欺骗呢?或者说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会不会出现令我们判断失误的情况呢?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眼睛看到的东西是如何通过大脑给我们传递信息吧。当我们看到某个物体时,视觉器官会将看到的影像投射到视网膜上,再通过视神经到达大脑皮层的枕叶形成视觉。随后,视觉与其他对同一物体的感觉结合,最终形成了我们对这个物体的知觉,也可以称之为整体认识。大脑的工作能力超强,过去的经验(包括对事物的感知、对某种情绪的体验、对问题的思考等等)都会储存起来,需要时就从大脑中提取出来。

其次,大家都知道直觉,而且觉得直觉有时很准。相信大家都曾经历过感觉从未见过的某个人或物却又似曾相识、这是因为大脑多数时候处于自动操作状态,常常在我们不经意间就把感知过的人或事物都储存起来了,当然由于关注力有限的原因会忽略很多细节。大脑会在需要的时候自动提取出相关的信息,我们也因此做出一些“下意识”判断,也可以说是假设。事实上,大脑知道的远比我们自己觉得的多得多。

好了,我们已经知道眼睛所看到的是怎么储存到大脑,也知道信息是如何被储存和提取的,可是这和眼睛到底会不会欺骗我们有什么关系呢?在进一步说明之前,我们先来重温一下发生在美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那个著名骗子吧,他的经历最终被搬上了荧屏,就是小李哥主演的《Catch Me if You Can》。弗兰克,在他16岁时就开始通过伪造支票、伪造身份行骗,甚至以泛美航空的飞行员身份游历了20多个国家。他,一身帅气的飞行员制服,脸上总是挂着自信和善的微笑,正派温和的言谈,从未接受过飞行训练却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飞行任务。为什么那么多人被骗呢?是他骗术高超?还是人们太容易上当?

其实不然,是我们的眼睛欺骗了我们。当我们看到一名相貌英俊、身着制服的年轻男性时,我们自动地在脑中搜索相关的记忆,形成一个先入为主的假设;同时加上特殊的情景,即在机场见到一位身着飞行员制服的人,大脑自动地把弗兰克看成一名飞行员了,因为他跟我们记忆中飞行员的轮廓是大致吻合的,当然此时大脑自动忽略了细节。在案件被侦破后,人们觉得他作为飞行员那一段骗术其实是很容易被揭穿的,然而事实上弗兰克伪造飞行员身份是成功的,因为他最终事发于伪造支票。在此,银行的朋友们可以为金融安全及风控体系骄傲一把啦。

还有一个经典案例,就是19623名罪犯逃离美国号称“世界上最坚固的监狱”——Alcatraz Island 恶魔岛监狱。当时罪犯花了3个月挖通逃跑的通道,而且都是利用晚上睡觉的时间。在这3个月里,狱警每晚不止一次的巡查竟然都没有发现这3个人根本没在他们的床上。原因是狱警的眼睛欺骗了他们!3名罪犯每晚在床上放置一个人形的模型,模型有逼真的头发,所以每次狱警巡查经过时看到有头发的模型,就想当然地判断罪犯躺在床上睡觉。结果,3名罪犯成功越狱了。

事实证明,我们的眼睛有时候是会欺骗我们的,因为大脑有时候也可能当机。眼见有时未必为实,所以,如果事关重大时不妨从不同的角度多求证几次,这样有助于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


壹点灵,壹点心香,漫步前行

成为壹点灵专栏作者,写专属于心理学的班马文章

欢迎投稿及勾搭:wenzhang@yidianling.com


1个人已点赞

评论(0)

期待你的评价哦~
免费热线(400-626-0852) 在线客服

早8:00~凌晨1:00